Re: 泉水日特集 Izumi Express
●●●─────────────────────────────────●●●
泉水日特集 Izumi Express
2008-09-13 無常與美學意識
●●●─────────────────────────────────●●●
ZARD般的日記 > 2008-08-17 無常與美學意識
http://d.hatena.ne.jp/moon2/20080817
2008-08-17 無常與美學意識(1)
去了國立新美術館展覽中的「維也納美術史美術館收藏 靜物畫的秘密展」。
並不是特別關心靜物畫,而是因為展出幾幅在西洋繪畫領域,具有無常的
表現的勸世靜物畫(vanitas) ,所以有興趣。
關心坂井泉水小姐的歌詞之無常觀與審美意識的我,想要去看。
http://wien2008.jp/
日本人的審美意識和無常觀有著無法切割的關係。
坂井小姐的作品,呈現無常觀的難過的歌詞並不少。
我認為心靈被那樣的作品搖動,喚醒了我們心中審美意識的DNA。
可是,在無常的事物上找到美麗,假使就全人類來看的話,似乎是
非常獨特的審美意識。感到萬物皆變的無常,不只限於日本人的言論。
是無需搬出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 的「萬物皆流轉」的言詞,
相當一般的感覺吧 (不過,那絕對不是絕對普遍的感覺,
真木悠介 (見田宗介) 的名著「時間的比較社會學」有豐富的實例。)。
時間的比較社會學 (岩波現代文庫)
作者: 真木悠介
出版社/ 印刷者: 岩波書店
發售日: 2003/08/20
媒體: 文庫
::::::::::::::::::::::::::::::::::::::::::::::::::::::::::::::
2008-08-19 無常與美學意識(2)
在討論勸世靜物畫之前,想要先討論日本的無常的審美意識。
起源於佛教的無常觀,隨著佛教一起進入日本的時候,一般認為還未與
審美意識連結,不過,萬葉集呈現了能窺視無常的審美意識之歌曲,
到了古今集,在審美意識中深深地紮根。
從那以後,花費漫長的時間,在我們心中,形成了在無常的事物裡
尋找美學的DNA。
只是,我認為無常固然令人覺得美,
但是審美意識當初以對無常的世間的諦念為基礎,以讚嘆的形式表現。
可以說是諦念的無常觀。譬如,
世間知道空虛的時候 越發悲戚 大伴旅人(萬葉集)
世間忍耐櫻花 挪開弄亂春天的心 在原業平(古今和歌集)
顏色是散落的氣味 我是世間的誰 平常
今天越過有為的深山 淺淺做夢 醉不帶 (伊呂波歌)
祇園精舍的鐘聲,發出諸行無常的響聲。
娑羅雙樹的花色,具有盛者必衰的理由。 (平氏家族故事)
可是,說著「正因為無常,才好。」的人物出現了。是吉田兼好先生。
倘仇野之露?有消時,鳥部山之煙也無起時,人生能?常住不滅,
恐世間將更無趣味。
(徒然草第 7段)(中譯: 周作人)
http://www.eyjx.com/eyjx/1/ReadNews.asp?NewsID=1660
「仇野」是墳地,「鳥部山」是火葬場 (皆為京都實際存在的地名)。
總之,如果沒有死亡,也就沒有悲哀。世間正因為無常,才好。
「無常才好」是超激烈的美學(笑)。跟不上兼好先生的程度,不過,
也有同感的部分。
兼好先生在這裡達到肯定性的無常觀,對於不合理的命運嘟噥著
「全部都好」,一瞬間聯想到與薛西弗斯(卡繆(Camus)
「薛西弗斯的神話」)相通嗎,不過,那到底是很勉強的吧(笑)。
薛西弗斯的神話 (新潮文庫)
作者: 卡繆, Albert Camus, 清水徹
出版社/印刷者: 新潮社
發售日: 1969/07
媒體: 文庫
我想個人水準的問題不用說,兼好先生的思想是一種價值的轉換,
是文化史性的事件。
哪帕一點點,更加深化無常觀,
不是那樣的內容,就無法對無常的審美意識的形成帶來很大的影響吧。
順便一提 (想預先寫的倒不如說是這個。)
再來「徒然草」的一段。這也是出現在高中的教科書,有名的地方。
花盛開而月朗照,人之所能觀賞者僅限於此乎?
<木馬文化>出版的徒然草中譯本,譯者為王以鑄
感謝提供ryusaku桑資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5513984.html
一般認為對於櫻花惟有盛開的時候,月亮惟有滿月才好,這樣的審美意識,
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
據說本居宣長 (如果用我的話來修正的話是「欺騙風流」) 曾經玩味過,
不過,我對兼好先生的審美意識有同感。
豈止如此,這個地方讓人感到與坂井泉水小姐,無常的審美意識共通的東西。
常常呈現在坂井小姐的歌詞上之無常觀的例子,在此不便舉例,
不過,坂井小姐時常表現的是悲傷和絕望中的希望,喜悅中的悲哀和不安。
恐怕,坂井小姐的審美意識是對於純粹的悲傷,或者純粹的喜悅有所反抗吧。
「花盛開而月朗照,人之所能觀賞者僅限於此乎?」 (中譯: 待查)
坂井小姐是現代日本的傳統美學意識的體現者之一。
其歌詞與我們深處的無常審美意識DNA 共振,是理所當然的。而且我想那正是
坂井小姐聚集廣泛的年齡層的同感,持續受到支持的重要且主要的原因之一。
::::::::::::::::::::::::::::::::::::::::::::::::::::::::::::::
2008-09-07 無常與美學意識(3)
相當有空閒了,繼續「無常和審美意識」。
我因為關心坂井泉水小姐的歌詞忽隱忽現的無常觀,
所以變得也很在意西洋的無常觀。前因後果太長(笑),不過,
總算進入國立新美術館的「維也納美術史美術館收藏 靜物畫的秘密展」
勸世靜物畫的話題。
勸世靜物畫以英語來說是vanity。含有虛榮或空虛的意義。
西洋習慣用繪畫等等,處理「真實」「愛」的抽象觀念,
不過,打算根據「無常」的觀念,表示「不沉溺於虛幻人世的榮光和快樂,
敬畏神祇」的基督教的教義,可以說是勸世靜物畫。
http://wien2008.jp/hm2/
畫中描繪的骷髏、熄滅的蠟燭、沙漏,皆為表示虛幻的勸世靜物畫的必備物品。
在西洋 處理類似宗教畫一樣的「高尚」思想的繪畫,被認為是高級的,
(這樣的必備物品也有某種意義,為了表現思想而被放置,
最有名的例子是桌子上的麵包吧。麵包是在最後的晚餐,
基督作為自己的肉,所給予弟子的神聖食物,
觀賞那幅畫的人,在麵包的對面應該能看見基督。)。
可是,欠缺「高尚」主題的靜物畫,只是帶來很低的排名,
掙脫「意義」的咒語逃跑,朝向靜物自體的美的表現與獨立,更是後來的事。
可是,連這樣露骨地描繪骷髏的話,受到了異樣,奇怪的感覺。
雖然沙漏和樂器等也被克明地描繪,但是在那裡,很難感覺到日本人
愛好的優美與抒情性。再者,除了勸世靜物畫以外,例子有
http://www.sound.jp/camerata/gallery/index11.htm#vanitas
我想跟西洋最重要的差異,是日本人在無常本身找到了美。
無常觀被提高到審美意識是在日本,能在徒然草看到其典型。
而且相對於勸世靜物畫,無常觀是應該克服的事物,具有
否定性的價值,作為信仰強化的一種手段而被賦予地位。
因此,那個不需要被提高到審美意識吧。
日本也並非沒有與勸世靜物畫相似的東西。
六道(輪迴)畫,地獄畫等。描畫地獄的恐怖,
說明信仰重要之教訓功能,是與勸世靜物畫共通的部分。可是,
我的想法是與勸世靜物畫完全相同的理由,其無常觀與審美意識無關。
如果縱覽花的話,海灣的茅屋的秋天的黃昏
藤原定家(新古今和歌集)
以繪畫表現此無常的美學傑作是很困難的。
不能描繪「空無」,並非打算一定要描繪。
在日本,無常觀主要是用和歌與隨筆等文學表現,
打算以繪畫表現的傳統說不定尚未形成。
(如果有表現無常觀的繪畫,不是變成像禪畫和水墨畫一樣的類型嗎?
說實話,我認為長谷川等伯的傑作「松林圖屏風」等等
http://www.tnm.jp/jp/servlet/Con?pageId=B07&processId=02&colid=A10471
並不是無常觀的表現嗎,不過,雖然很遺憾,但是在日本的無常觀之研究對象
幾乎只有文學,繪畫等種類的文獻找不到。
同時,無常觀和美學意識的關係之文獻也無法發現,不過,這說不定
是學問上的盲點。)。
為了探索坂井泉水小姐,其審美意識底層的無常觀,來看勸世靜物畫裡無常觀
的表現,不過,卻得到了比共通更加差異明顯的結果。在西洋繪畫的無常感,
即使稱呼那個為審美意識,跟無常本身感受到美的日本的審美意識,也有很大
的距離。
雖然遺憾,但是西洋畫好像不會變成參考(笑)。
可是這次,關於被提高為日本人的審美意識之無常觀,得到某種程度的整理
則是一項收穫。
最後想補充的是。
「萬物皆變」是無常觀,不過,當中當然也找到「不變的東西」這樣的想法。
如果用芭蕉的話語則是「不易流行」。我認為這亦是坂井小姐後期到達的境地。
暫且,結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4.10.80.126
※ 編輯: eggh 來自: 124.10.80.126 (09/13 15:24)
※ 編輯: eggh 來自: 124.10.80.126 (09/27 11:26)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6 之 21 篇):
10
15
ZARD 近期熱門文章
PTT偶像團體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