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資料] 歌手林生祥 / 鍾永豐
歌手林生祥 / 鍾永豐
原刊載於東方早報,共分四回,自2012/7/18~2012/8/23。為了方便BBS閱讀,重新排版
過。
東方早報網:http://www.dfdaily.com/
--
歌手林生祥(二) / 鍾永豐
2012.08.03 東方早報 B14版
生祥家在美濃竹頭背,離我大姑家幾百公尺。
兒時的重要記憶之一是大姑轉妹家。一說起那邊的勞苦,她整個臉便皺成一幅崎嶇的心情
地勢圖,麻竹山徑、番薯旱田、礫石溪崁與貧窮家庭百事哀呀,歷歷迤邐。竹頭背在我鎮
早期開發史上,是最艱困的莊頭之一,其在美濃山下,地勢高又缺乏水利設施,大部分的
田地只能種植旱作,其中番薯為大宗,除賣錢外,也供應家裏養豬之用。好以嘴巴造業者
遂興起一句謠諺,名為提醒,實為挖苦:「有妹莫嫁竹頭背,毋系刷番薯就系砧豬菜。」
我家在大崎下,竹頭背南邊八公裏處,近荖濃溪,清乾隆初年乃至日據明治末年,水利設
施均為我鎮先趨,水源終年不斷,加上我莊土壤屬於細砂質,宜植黃色種煙草,故莊內農
家幾為煙戶,算是我鎮經濟情況不差的莊頭。煙草是農作中消耗勞動力最巨者,所以好事
者又造謠了:「有妹莫嫁大崎下, 一出柵門就系煙頭下,暗時尿桶撞上毋撞下。」
不管貧困或有餘,婦女都是田事家務兩頭燒,但兩莊的文化風景與價值意識卻大相徑庭。
90年代初,我回鄉參與妹妹秀梅組織的農村調查工作,到處訪談農民,不識字的母親成了
重要的報導人、補充者與佐證者;從學術研究的眼光,我看到了另一位母親。她強記、幽
默、口才便給,已經夠讓我們驚豔了,更厲害的是她對各莊的俗諺如數家珍,經常畫龍點
睛地穿插在她的敘事中。譬如講到她娘家附近的村落雞婆寮———美濃最晚開發的河川地
聚落,她便歎說:「雞婆寮好是好,沒電,暗時蝦蟆蠟怪當作啦嘰歐。」在客語中,「蝦
蟆蠟怪」指的是大大小小的青蛙;「啦嘰歐」是日語中的外來語Radio。
外婆家在五隻寮,與雞婆寮等大大小小七八個以“寮”為名的村莊一樣,都坐落於美濃的
南邊,屬日據明治時期移墾的新移民村。移民多來源於臺灣北部的客家無地農民,加上少
數從美濃周邊地區移入的平埔族與閩南人。母親出生于閩南家族,自小又在混雜的族群環
境中長大,除了自身的閩南語及美濃主流的四縣系客家話外,她尚會講北部的海陸系客家
話及一點平埔語。更有趣的是,她還讓我們見識到,美濃附近的閩南人是怎麼觀看客家人
的。
她說早年,美濃婦女會在元宵節時,結群至閩客共同信仰的觀音廟禮佛。美濃婦女穿著連
身的傳統藍衫,路旁閩南人看了這幅景象,直笑說:「客人真有心,掛網褡來燒經。」閩
南人稱蚊帳為“網褡”;我們所自豪的藍衫傳統在他們眼中竟然是蚊帳的聯想!真讓我們
傻眼。
我們對於地方史的研究常不自覺地被「地域中心主義」的意識形態拖著走,亦即以鎮內幾
個開發早、政治經濟資源集中的大聚落為主軸,架構自以為是的歷史書寫。母親豐富生動
的生活史反映的不只是她的語言天分,更提醒我們:中心/邊緣二分的歷史觀極可能使我
們丟失更完整的社會視野。
除了串仔(按:客語中對俚俗諺語的通稱),母親還記了很多山歌歌詞,但從來沒聽過她
唱山歌。原來家裏耕作大,常要請很多人工,她帶工、供應點心,工人來自各莊,常聽他
們唱山歌,長年以往,就記住了各莊的流行山歌。忍不住問她:「那為什麼沒聽過你唱山
歌呢?」
她的回答令我訝異。明明是對山歌有品味能力,她卻說:「我怎麼可以唱,會被人笑哦!
」她的意思———後來我猜,是嫌惡山歌中的打情罵俏;那些山歌確實帶有濃重的情色暗
示。我媽大概受祖父堅持的耕讀家風影響,必得與那些「不正經」的山歌保持道德距離。
不久,水庫計畫的陰影籠罩全鎮,我們帶領兩百多名美濃居民及各界代表前往立法院陳情
,申明水庫對居住安全、生態環境及農業水源的影響,呼籲撤銷水庫預算。壩址預定地一
千公尺範圍內有兩個村子最受威脅,其中包括竹頭背,回應行動的居民因此也多來自此二
村。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184.45.247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3 之 8 篇):
1
1
againstDams 近期熱門文章
PTT偶像團體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