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 青春作伴好還鄉 / 鍾永豐
原載《天南》文學雙月刊第六期, 2012.2.29出版。
天南 http://www.chutzpahmagazine.com.cn/
一期刊完。但因為這內容比較濃密,依舊分次貼出。
--
青春作伴好還鄉 / 鍾永豐
農民觀點的台灣戰後現代化簡史
1945年日本戰敗後,結束對台灣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國民黨從日本人手上接收到的,不
僅是初具規模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還有殖民政府鎮壓農民運動與左翼人士的「成果」。
1947年,國民黨鎮壓228事件及相應的民變之後,接著「按圖索驥」,用日本殖民當局建
立的檔案資料追殺農民組合及台灣共產黨的舊成員。1920年代末,日本人用「特別高等警
察」對付政治犯,基本上仍在民政的法律範圍內,而國民黨用以執行任務的「警備總部」
則易形自軍方的情治單位,他們肆意越過憲法的保障,直接關押與處決嫌疑人犯。
國民黨另一個超越日本殖民當局的做法是:徹底消滅農民運動的社會基礎。1949年,國民
黨當局頒佈三七五減租,將各種形式的地租率從原本的六至七成一律降至37.5%以下,大
幅提升了農民的生產剩餘率與勞動積極度,從而削除了農村的階級矛盾與社會張力。接著
第二年頒佈《耕者有其田條例》與《公地放領》:低價徵收地主的土地、釋出可耕荒地並
鼓勵佃農分期承購,短短幾年內即把地主清出,把台灣農村改造為以小農為主的社會。
土地改革成功後,國民黨當局在美國的資金與技術援助下,推出諸多以小農為主的農政措
施,如水利灌溉系統及農路的修建、化肥與農藥的普及化、農會組織的改革及擴大農業試
驗所的品種改良與推廣服務等等。從1950代初開始,台灣的農業生產力不論是人均產量或
單位面積產量均扶搖直上;長此以往,台灣之成為先進農業地區將指日可待。國民黨的農
村土地所有制改革與農業技術改良,造就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均富與高生產力農村社會,
直至今天,這仍是台灣農村的基本樣貌。
國民黨當局的三農政策除了有穩定政局的戰略作用外,在經濟上更可「以農養工」,為工
業化的進程提供必需的初期基礎。1960年代初開始,在低糧價政策、重賦稅、生產機械化
與現代化義務教育的推拉下,農村的資金與人力快速而大量地被挪移至工業與城市部門。
農業快速退場:從1960年代初至1980年代末,台灣發展舞台上的主角換成了工業。如同其
它地區的歷程,台灣工業化所引導的社會發展也是斷裂式的:人與土地、人與環境、人與
傳統—甚至是人與人的聯結,都出現了難以逆轉的疏離。1970年代末,台灣社會進入了大
反省的時代:民主運動、鄉土文學運動、民歌運動及新電影運動相繼出現,各領風潮,形
塑了台灣的文化面貌。
1980年代中期之後,國民黨領導人的大批老化、凋零引發日益尖銳的合法性與治理危機,
台灣進入大鬆動的歷史階段,各種政治運動、社會運動與文化運動風起云湧,長期受壓抑
的民主、人權、族群與環境意識全面爆發。從蔣經國晚年直至1988年李登輝上台,國民黨
當權派企圖培植台灣本土精英與拉攏地方派系,以應付黨內的反動、黨外的挑戰。結果是
誘發經濟上的「木馬屠城記」:地方派系壟斷地方自治行政權與監督權後,易身為土地利
益集團,大肆炒作城鄉交會區域的土地與住屋,急遽拉高受薪階級的生活成本與製造業的
土地成本。1986至1989年,由於放任炒作,台北市的平均房價由每坪7萬多元台幣猛漲至
28萬多元台幣,同時期的人均生產毛額僅從15萬多元台幣增至近20萬元台幣。也就是說,
人均購房能力在4年間萎縮了六成五。
1989年8月,上萬名無住屋市民上街夜宿地價最高昂的台北市忠孝東路段,要求政府抑制
房價,實現居住正義,是為「無殼蝸牛運動」。迫於社會壓力,當時的財政部提出了以實
際交易價格課稅的行政措施,卻在立法院遭到眾多代表建商、地主及房地產業者利益的立
法委員反對,結果幾無建樹。史稱為「第二次土地改革」的運動戛然而止。
同時間,為挽救台灣的國際競爭力,國民黨當局另一個左支右絀的策略是與時興的全球化
接軌。為加入國際貿易組織,產值佔GDP百分比已掉至個位數的農業,被推出去犧牲以換
「門票」。1986年,為爭取美國支持,國民黨當局被迫向其開放原本受到嚴格限制與保護
的煙酒市場,到了1988年初更決定擴大開放肉類農產品的進口數量與種類。1960年代為扶
植工業,農業已被犧牲過一次,到了1980年代,為了把工業再推向全球化市場,奄奄一息
的農業還要再被剝一層皮,對農民而言當然是忍無可忍。
1988年,距離1920年代的蔗農反抗運動近70年後,台灣始出現第二波農民運動。第一批農
民上街,乃由生還的「白色恐怖」政治犯所領導。他們延續1920年代農民組合運動中的反
帝國主義與反階級壓迫精神,領導畜牧農與水果農遊行至美國在台協會抗議美國強勢傾銷
農產品,是為「316」與「321」事件。社會主義者所組織的這兩起和平抗議行動引起了輿
論的義憤,引領左翼青年及農民領袖關注貿易自由化對台灣農業的影響。兩個月後,民進
黨參與社會運動最積極的派系—「新潮流」,為爭取農運的領導權,帶領上千農民與地方
黨員上街抗議,並強力衝撞軍警,演變成「520」事件。
「520」農民運動與之前的和平農民示威,不管就運動或政治屬性均大不相同。表面上它
沿路與鎮暴部隊衝突,像是一個激進、堅決的農民行動。但檢視其訴求:全面辦理農保、
免除肥料加值稅、有計劃收購稻穀、農會還權於會員、改善水利會、設立「農業部」及農
地自由使用等,多著墨於農民福利與權益的改善,卻不觸及較核心的農業結構問題,甚至
還有農地不永續農用的「農地自由使用」訴求。以其保守甚至反動的訴求,「新潮流」卻
鼓動群眾與軍警激烈衝突,導致396人被收押,約80人被判刑。「520」事件之後不久,農
民運動的領導人紛紛代表民進黨在農業縣份選上「立委」,幫助民進黨進一步穩固基盤,
以與國民黨競爭對農民的政治領導權,卻使農民運動的進步性大為倒退;台灣第二波農民
運動出生後未滿歲即告夭折。
民進黨「新潮流」系之能以「爭取退休福利」式的民粹主義抗爭,成功發動「520」農民
運動,當時工農的經濟關係狀態是非常重要的社會基礎。1980年代,台灣農村呈現舒適
與惆悵混合、不滿但無奈接受的特殊氣息。一方面農業產值節節敗退,但外出工作者匯
回的薪水足可維持起碼的農家生活。是故,農民普遍興起「末代農民」的念頭。農業前
景茫茫但他們的子女在城市生根立業似已成功在望,不久全家即可脫農離土。在這樣安
逸無出路、資金又充裕的背景下,農村捲起了「大家樂」的狂熱:農民痴心於各種簽賭
活動,成群流連於廟寺、墳場、巨石大樹及各種據說現出異相的地方,瘋狂猜解明牌。
但 很快地,農村的金錢盛宴就因為不速之客的歸鄉而收攤了。城市土地改革的失敗,導
致台灣主要城市的土地價格暴漲,不僅使中低收入者愈漸無法負擔城市生活,更要命的
,是激化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迫使勞方上街、製造業出走,致使整體經濟形勢病
入膏肓。勞動者在城市的工作機會減少、薪資被壓抑,房價、物價又急速上升,1990年
代初大量農村青年被迫不光彩地返回農村。
--
看完這段戰後台灣農民/業簡史,希望大家沒有覺得走錯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184.45.247
推
10/14 12:04, , 1F
10/14 12:04, 1F
推
10/15 04:03, , 2F
10/15 04:03, 2F
推
10/16 10:14, , 3F
10/16 10:14, 3F
推
10/19 04:02, , 4F
10/19 04:02, 4F
推
10/25 11:01, , 5F
10/25 11:01, 5F
推
04/21 17:11, , 6F
04/21 17:11, 6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againstDams 近期熱門文章
PTT偶像團體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