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周杰倫、方文山,誰害了誰?
【東森新聞報 江岸】
最近有一篇中文系的碩士論文很紅,叫【周杰倫(新聞、圖片)現象研究】,打破過去除了自己與口試教授之外沒人看的冷門宿命,在網路上不斷流傳,很多人以為中文的研究受到重視了,在我看來,這也還是一種流行,歌迷們想從中獲得進一步的滿足,學院的學生好奇這也能當論文寫,嗤之以鼻者想看一場荒唐的鬧劇。
周杰倫之所以成為一種「現象」,論文作者用的是唱片業低迷中的高銷售量,輔以方文山的歌詞特色。
後者或許容或有討論的空間,但是前者以銷售量當成就的方法似乎與近兩年金曲獎評審的昏庸相去不遠。
我不敢說這是專業媚俗化的表現,但是,如果銷售量可以代表成就,那麼,金曲獎何須請評審呢?如果要以歌迷的熱情溫度來衡量藝術的價值,那歷史也可以用選票的數量來評鑑政治家/政客。
論文從台灣音樂異質創作的傳承路線來定位周杰倫現象,其實有點污辱了這條歷史脈絡,從羅大佑、張雨生、林強、王菲(新聞、圖片)到陳珊妮(網站),這條路如果要靠周杰倫來啟後,那形成的也僅能是「岔路」。
因為,羅大佑的社會關懷意識、張雨生的古典抒情融合、林強的鄉土搖滾生命,乃至陳珊妮的都會詭異風格,豈是聽了十遍也不知道「我」在哪裡的周杰倫可以比擬。
方文山那種「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取材方式,主題建構在現實以外的空中樓閣,雖頗有標新立異的顯眼之感,卻常令人不知如何感動。
更何況周杰倫/方文山的歌與詞常令人有「解體」之感,旋律不能加強歌詞意境的渲染,歌詞也好像換到哪一條旋律都可以唱。
論文從音樂性與文字創作的執著來解剖「現象」,其實過於天真。
實際上,現代人對於音樂的看法與需求向度的轉變才是主因。
如果音樂具有宣洩情緒的功能,那麼過去比較重視因為深沈而感人,如今則比較偏向輕盈而抒放,所以,節奏逐漸從附屬角色提升到重要組成,引起聽者的跳動慾望與引發他的情感來得重要。
更何況,小孩子無意識的狂叫與大人沈潛的情緒那個容易照顧?三聲鼓聲猴子已經手舞足蹈,運思中的人類卻覺得吵。
所以,站在商業的立場來考量,面對消費階層集中在廿歲以下的處境,Rap的跳動節奏是一項「可愛」的產品。
如果再從文化傳播的觀點,Rap的大舉流行其實具有文化侵略的痕跡,當所謂國語廣播電台每天播放的英語歌超過一半以上,你很難不懷疑資本家與美國的利益沒有掛勾。
在我看來,與其說Rap的說念形式提供了方文山寬廣的填詞空間,不如說方文山企圖藉冗長的句式揮灑詞彙的變化,靈活而多樣的主題與敘述或許加強了歌詞的故事性,但是,卻可能增加記住歌詞的困難,一旦面臨現場演唱,忘詞或唱錯的情形就很難不發生。
所以,周杰倫展開一種自保的措施,就是每個字都刻意不咬清楚,好讓你無法清楚每句詞在唱什麼,自然也就不會有上述的窘況了。
他們彼此的創作形式如此「巧妙」的相害,其實才是「現象」的真正內涵。
●東森論壇徵稿區→http://www.ettoday.com/write/ (●作者江岸,北縣樹林人,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學生。
有個人網站http://here.xxking.com/deeplove/。
本文為ETtoday.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2.171.95
※ 編輯: vm3cl4bp6 來自: 61.62.171.95 (02/09 09:58)
※ 編輯: vm3cl4bp6 來自: 61.62.171.95 (02/09 10:01)
推
02/09 17:10, , 1F
02/09 17:10, 1F
推
02/09 18:48, , 2F
02/09 18:48, 2F
推
02/09 21:05, , 3F
02/09 21:05, 3F
推
02/10 14:50, , 4F
02/10 14:50, 4F
推
02/10 21:57, , 5F
02/10 21:57, 5F
推
03/23 22:53, , 6F
03/23 22:53, 6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1 之 3 篇):
11
13
Metal_kids 近期熱門文章
PTT偶像團體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