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Re: [心得] 巴布狄倫的七段旅程觀影心得
看板BobDylan (巴布·狄倫 - Bob Dylan)作者jarvisbrett (jarvisya)時間17年前 (2007/11/28 22:23)推噓0(0推 0噓 0→)留言0則, 0人參與討論串2/2 (看更多)
※ [本文轉錄自 Brit-pop 看板]
作者: amontobin (TKO Techno Queen) 看板: Brit-pop
標題: Re: [心得] 巴布狄倫的七段旅程觀影心得
時間: Wed Nov 28 15:30:43 2007
蒙太奇(montage)的電影拼貼手法在現代電影裡已經廣泛地被使用
這部電影裡也運用了這樣的手法.而蒙太奇不僅僅指運境的處理,段落的剪接
在內在的思維裡,他更包含了電影所要象徵意義的拼貼與組合
I’m Not There這部電影裡所運用的時空交錯的剪接手法
即是使用了蒙太奇的拼貼手法.電影中故事情節與角色的跳躍呈現
一方面是為了有別於先前已拍過的傳記電影,一方面則是將思考的主體性丟回給觀眾
Bob Dylan先前已經被拍過類似的傳記電影,如果再重複先前已有的東西
將會落得索然無味,因此導演拋棄掉平舖直述的傳統傳記手法,改以創新的
蒙太奇拼貼手法取而代之,以此形塑電影的結構.另外傳記電影通常會以呈現
主題人物一生生平為其手法,總讓人會有只是把一則長故事看完的感覺.然而
陶德海恩並未如此,他將主題性丟回給觀賞者,企圖舖成一個難以理解的故事內容
我認為目的在於他想讓觀眾有所尋求,有所思考且有所斬獲,這種斬獲與僅是看完
”一則傳記故事”的知識性斬獲是不同的,相對的,這種獲得是富有主動探索性,
省思性與啟發性的.用簡單的話講,他想要呈現的手法不是單方面的灌輸,而是
能讓眾人以思考進入Bob Dylan生命世界的一種雙方面互動.
而前面所提到的此電影在象徵意義上所使用的蒙太奇手法,即是用來解釋何以分化
為七個角色來演繹Bob Dylan的理由.呼應前面所說的,導演並不想淪為一般的傳記
電影僅是敘述故事的角色,而是要透過電影手法促使觀眾主動思考並探索,進而
達到互動的理想功能.因此將Bob Dylan此角色分化成七個不同面向的自己,並以
不同演員飾演,去詮釋Dylan在不同時期的不同面向裡的傑出表現,這六個人所表現
出來的人格特色,以及其言行舉止,都間接地代表了Dylan內在的人格的一部分.
而導演希望讓觀眾自行去拼湊出那第七個Dylan,將這些部分集合為一體,也就
能愈來愈接近真實世界的那位真實的Bob Dylan.而這種拼貼組合的概念,就是前面
所說的:象徵意義的蒙太奇手法.
因此,電影的難以理解是導演所預設的,一些小地方小場景中難以理解的小段落,就成了
陶德海恩所預先埋伏好的一個小陷阱,為的是要實驗出觀眾的反應,以此探究出電影裡
令人玩味的所在,進而覺察出電影背後欲傳達的真實意義.然而當我們坐進電影院
我們常本著一種觀賞(客體?)甚至是娛樂的角度,我們往往懶得多做思考.於是當
陶德海恩丟出了一塊肉,我們聞不出什麼味道,就開始覺得無聊甚至想睡覺,我們
不知道他是要我們,用煎,煮,炒,炸等各種方法去處理這塊肉,經過自己的烹調之後,
進而才能享受到這塊肉最真實的美味.
以上是個人小見解分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63.20.82.2
推
11/28 16:07,
11/28 16:07
推
11/28 18:17,
11/28 18:17
→
11/28 18:17,
11/28 18:17
→
11/28 18:18,
11/28 18:18
→
11/28 18:20,
11/28 18:20
→
11/28 18:22,
11/28 18:22
→
11/28 18:23,
11/28 18:23
→
11/28 18:24,
11/28 18:24
推
11/28 18:39,
11/28 18:39
→
11/28 18:39,
11/28 18:39
→
11/28 18:40,
11/28 18:40
→
11/28 18:41,
11/28 18:41
→
11/28 18:41,
11/28 18:41
→
11/28 18:42,
11/28 18:42
推
11/28 22:16,
11/28 22:16
→
11/28 22:22,
11/28 22:2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9.10.47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2 之 2 篇):
BobDylan 近期熱門文章
PTT偶像團體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