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 歌唱與民眾-讀書座談(2008)(2)

看板againstDams作者 (zumma)時間9年前 (2015/09/11 21:21),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張釗維(CNEX基金會):   我最近剛剛為台灣的報紙寫了一篇關於民歌的文章,標題叫《全球(暖)化下的民歌 》,這裡有兩層意思,一個是全球化下的民歌,一個是全球暖化下的民歌,而我們正處於 這現在與未來的兩個歷史時期的交界。剛剛聽到生祥提及對「交工」時代的心理距離,之 所以有那種模糊感,那是因為,我們剛好處在一個從全球化的高峰到意識到全球暖化問題 的一個分界點上,正在這之間拉扯、尋找出路,還沒有辦法測定好這兩者的關係。在全球 化階段的民歌,多半都圍繞著城鄉之間的張力關係而展開。以生祥的歌曲為例,《風神一 二五》講述年輕人怎樣從城市回到鄉村,那種落差、壓力、緊張,以及怎麼面對這個壓力 ,在美學表現上可能會是感嘆,或者鄉愁,或者逃避,或者嘶吼。同時,如果把這個張力 變成一個反抗的動機,就會出現抗爭歌曲。我所期待的是,當人類開始反省全球工業化所 帶來的問題,而逐步進入下一個歷史階段的時候,會從民歌開始,產生一種新的美學與政 治態度。那將是因為主張農村保存並發揚了生態與文化多樣性,而形成比較寬厚、平等、 從容、自信甚至幽默的態度。我可以感覺到生祥是在這種階段的早期,比方說《種樹》專 輯的表現與表達。但同時,因為大家都還在這個交替混沌的過程裡面,因此,生祥也就無 法準確測定現在的他,跟處在工業化階段之「交工」時期的他,兩者之間究竟有什麼樣的 距離與關係。法國學者賈克‧阿達利在《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一文當中指出,好的 音樂總是預示著一個時代的變遷,總是在其他文化元素、社會元素等之前,就透露出那個 變化的可能性與方向。而我總是被這樣的概念暗示著,因而也這樣看待生祥的音樂,以及 民歌的發展前景。   李政亮(南開大學傳播系):   在關於美濃、關於交工樂隊的紀錄片裡,可以看到人與土地之間的關聯,也能看到很 多非常溫馨的畫面,不過,還有些東西潛藏在影片裡面,就像背後的主角,比如資本。資 本有很多華麗的名稱,可能變身為發展意識形態,或者是國家競爭力、全球競爭力這些華 麗的語彙。當初台灣當局要興建美濃水庫,就是強調經濟發展。最近看到一些東亞的現象 感覺非常有意味,比如韓國總統李明博在競選的時候,提出「CEO治國」的概念,也就是 把國家當做公司治理。這就是經濟發展壓倒一切的觀念在起支配作用。可以看到,在韓國 的這次選舉當中,以往民主運動中使用的詞彙與論述都在這個進程裡使不上力,變成了一 切以經濟發展為主。其實台灣地區也面對相似的情況,這當然與全球化有相當大的關係。 在這一全球化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例如因為開放農產品進口,農業更為荒蕪,「白米 炸彈客」便以另外一種方式為農民發出聲音。另外還可以看到知識產權的問題,台灣當局 的司法系統在美國壓力下,開始對大學校園附近的複印店進行是否違反知識產權的調查。 我不知道,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運動」會更好或更壞?面對這樣一個新的形勢,在音 樂或者其他方面,是否有可能產生新的形式?全球化或是發展意識形態的問題,大陸也在 面對,是否能透過一些平台,例如網絡,大家進行一些對話與意見交流,看是不是能產生 一些新的可能性?   郭力昕(台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廣播電視學系):   我想補充的是關於社區意識或者地區文化。美濃是很漂亮的地方,但是,台灣地區很 多地方沒有好山好水,一樣是高度污染,一樣是醜陋的房子。林生祥有特定的、與美濃相 關的生命經驗,但不能化約成為台灣地區的籠統經驗。我比較關心視覺藝術,看到大陸一 些創作者實在精彩,比如河南、山東的攝影家,不過,他們在拍自己家鄉的時候,都很清 楚特定的問題,但是似乎常被化約成為「中國攝影家」,上升為中國的籠統符號,結果, 河南、山東的特定意義就消失了。林生祥創作的時候,不會上升成台灣或客家的代言人。 實際上,南部與北部的客家人不一樣,農村與城市的客家人不一樣。台灣地區的公民運動 有一個特色,每個不同的運動,如性別運動、社區文史運動等等,各自有不同的關切,由 此架構成一個社會。崔衛平老師曾經發問,音樂架在運動浪潮裡,當運動結束後,音樂到 哪兒去?但是,其實社會運動不會結束,永遠有新的問題,新的需要介入關切的事情。崔 衛平老師擔心,運動不會留下積累,但起碼留下好山好水,然而,其實還留下了被運動啟 蒙了的人。華人社會很缺乏社區意識,總是從家庭直接跳到國家。培養社區感,是從一個 個人變成公民的重要教育過程,在這個意義上面,反水庫運動的階段性結束,不只是好山 好水留下來,很多人從此關心家鄉,累積下一次參與運動的能量跟勇氣,這個就不會散去 ,既然有了,就不會回頭。   劉未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   傳統和現代、城市和農村的種種衝突,是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的一種生命的體驗, 不管是在哪個城市,或者有沒有好山好水,都會面對現代化西方的衝擊。對我們生活在這 個時代的所有人來說,整個西方現代化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衝擊已經是一個大的 背景,我們憤怒過、抱怨過、反抗過,但任何一個不願意被擊垮的人都得重新直面自己的 生活,重新尋找一種能夠托得起傳統和現代的東西,整個傳統只能在我們的生活中才能變 成活的。對於生祥老師來說,或許有兩樣東西是他丟不掉的,一樣是鄉土,這是他繼承下 來的根;另一樣是音樂,這是他屬己的魂。他所做的是在這兩樣東西中尋找能托起傳統和 現代的東西。他的歌也正是有了更接近鄉土和大地的更本真的那種尋找,才會充滿活力。   黃紀蘇(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   社區和社會運動有聯繫又有區別。我的感覺,美濃的情況兩種成分都有,社區是當地 居民的,音樂形式是客家人的;而社會運動是反對修建水庫,不止於當地居民的參與,其 他方方面面的力量也都匯入了。在一個現代社會裡,傳統社區的地緣邊界轉變成開放的, 有點什麼事很容易就引來天南海北的關注和參與。社區是日常的、穩定的,因此可以養育 、推敲和積累藝術。社會運動相對臨時短暫,它一般使用藝術而不生產藝術,而且使用得 也很簡單。社會運動一般火氣都比較大,但是,聽「交工」的這些歌謠,給我的感覺很心 平氣和,旋律優美,節奏悠閒,像述說一段遺失的愛情或古老的傳說。其實水庫修得成修 不成,我並不太關心,更感興趣的是他們用古老的客家山歌,訴說了現代人的情感,而且 還說到了人的心裡。我們知道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文明經歷了巨大的斷裂,整個傳統文藝 包括京劇、崑曲、律詩、文言文等等,都有一個能否跟上現代化進程、也就是重新申請營 業許可的問題,如果跟不上,那就會變成博物館文化,變成一隻釘在標本盒裡的美麗蝴蝶 。這三十年來,我們的藝術家對待傳統遺產的態度總的說來是可悲的,他們根本不像是在 建設中國的當代藝術。中國走到今天,經濟上起來了,文化上便有可能恢復自信,就有可 能把傳統的精華發揚光大。我不是說傳統的所有東西都有機會發揚光大,但你不嘗試不實 踐,怎麼知道它不行呢?如果最有才華的藝術青年不光顧民族的遺產,那麼快板就只能說 說計畫生育,皮影就只能演演豬八戒背媳婦,那就真沒落了。說到音樂與政治的關係,藝 術的確不是政治,但藝術也不是非跟政治勢不兩立,而是或近或遠相互聯繫。當然,還有 另外一種情況,大陸上有些藝術家一人一「主義」,倆人一「運動」,把意識形態叫囂成 商業利潤——如果意識形態叫不來生意,他準會叫別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1.156.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againstDams/M.1441977706.A.5EB.html
文章代碼(AID): #1LyjLgNh (againstDams)
文章代碼(AID): #1LyjLgNh (againstD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