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 歌唱與民眾-讀書座談(2008)(1)
歌唱與民眾:《讀書》座談(2008年10月號)
來源:中國民俗學網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Page=2&NewsID=4150
引言:
二○○八年一月,廣東南嶺森林遭受冰災重創。四月,來自台灣地區的著名歌手林生祥、
羅思容在廣州、北京等地以「每日‧種樹」為主題開展系列演唱之旅,用歌聲贊助南嶺的
種樹計畫。《讀書》編輯部借此機會邀請部分音樂界、文化界人士,就林生祥創作與演唱
活動的特色與意義展開了活躍的討論。
--
林生祥:
我所理解的目前美濃的狀況是,大家在各自的領域做自己該做的工作。「交工」時代
的作品,對我來講,真的是很久遠很久遠的事情,很多事情其實我都忘記了。《臨暗》與
《種樹》專輯以及現在在做的新作品,都是試圖用不同的想法去開展新的創作。在美濃「
反水庫運動」的時候,我做音樂專輯,是因為我在那個運動裡面不會做其他的事情。鐘永
豐有他自己對於運動的想像,在那時候對我說,反水庫的運動到這一步,沒有招式了,該
用的都用完了,因此要在文化上面把這個運動的寬度、長度拉開來,他就是有那樣子的一
個想法。而在《我等就來唱山歌》這張專輯裡,我有—些實驗,很多人覺得這是一種新的
聲音,就支持我們。
崔衛平(北京電影學院):
我特別喜歡林先生早期的敘事性創作,裡面有粗糙不齊的故事,解決很具體,把生活
原生態都能夠呈現出來。「反水庫」相當於一個公益運動,參與者有各自的身份,有人做
音樂,有人當老師,運動之後就回到各自的生活中去。我在想,這樣的行為有一種脆弱性
,做完以後,變得沒有蹤跡,好像不存在。當你們在大樹下唱歌的時候,這種行為和做其
他物質行為不一樣,物質行為會留下來,而公民運動很可能是一時的。當然,剛才觀看播
放的紀錄片,得知運動開花結果,好山好水留下來了。當時人的活動、歌聲,人的氣息沉
澱在山水當中了,隨後還有一系列的活動,比如讓孩子種稻米,都是非常有意思的。這其
中蘊含著很多層的關係,包括音樂和社會運動抗爭之間的關係,還有則是我們和物質的關
係。在我們以前的文人傳統當中,對物質採取比較鄙視的態度。包括對種稻米的態度,讀
書人是不種稻米的,只會採取輕視的態度。到了現在這樣一個物質的時代,我們究竟該怎
麼看待物質?對大陸人來說還是一個命題。怎麼建立我們與物質的關係,並且是有張力的
關係?
老 羊(白糖罐音樂工作室):
剛才崔老師說到「好山好水留下來」,我的理解是:這些抗爭過程當中產生的精神上
的沉澱,即「人的去處」,在林生祥的創作和美濃的反水庫運動中,找到了一個歸宿,找
到了一個「回去」的地方。據我的觀察,大陸這邊的很多藝術家,基本上還處於思考和表
現現實生活的階段,差不多普遍沒有一個去處。現在,生活的撕裂,人的狀態,是特別不
舒服的。但是我們要到哪裡去?我們當中沒有人提出把「好山好水留下來」,使我們得以
「回去」。我剛才去看了中國美術館的《面向現實》展覽,我們正在面向的,是「現實」
,而不是未來。在我的生活當中,我不覺得,如果回到我的故鄉,還能再找到好山好水。
對我來說,已經不存在這樣一種期望了。「回到好山好水」,是我要向台灣音樂人、向那
裡的民眾學習的地方,也是我最關心的一個課題。
顏 峻(獨立樂評人):
我想說的是三個詞,第一個詞是「運動」,第二個是「美學」,第三個是「土地」。
很多人都挺想搞運動的,對運動有一種強烈的熱愛和期待,現在要感謝的是林生祥帶給我
們對運動的想像,或者說讓我們離運動又近了一點,也就是無限的去接近它。大陸的民謠
也在關注社會現實,可能民謠是地下搖滾死亡以後,又一個還在關注社會現實的音樂群體
。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可能我們比較關注的是運動,至於運動音樂或者說抗
議民謠,後邊那兩個字好像經常有點缺失。我曾經聽到一個很奇怪的說法,現在還挺流行
的——要是不喜歡我的音樂,你就是資產階級;要是不喜歡我的音樂但喜歡我,你就是小
資產階級。我們對運動的意識肯定強過對音樂的美學的認識。所以再次感謝林生祥,既運
動,又音樂,好山好水凝聚在行動和音樂之間,而不是通過口號感動人。第二是「美學」
。我覺得美的力量可能更大,或者說文化的力量更大,對我來說,詩歌就是政治,聲音也
是政治,這是我的政治學。是否存在一種民歌的音樂政治學,或者是否民歌的美學也是民
歌的一部分?再說到林生祥,紀錄片裡的他很有力量,現場聽他唱歌又很美,非常文雅,
這絕對使我改變對他原來的想像。他不憤怒,但是又很有力量,這讓我去想,在他的歌唱
、聲音和音樂之間所依賴的是什麼。應該是嗓音、是他的音樂,這種美背後凝聚的力量,
不是寫一篇文章或者喊一個口號就辦得到的。在我的理解,林生祥之所以進入到運動中間
,並找到自己位置,他的聲音和音樂是一個基本的工具、一個立足點,還有「土地」。在
關於小學生實習種有機米的紀錄片《穀子穀子》中,孩子學習種植的體驗,其實更重要的
可能是培育一個人與土地、文化、整個精神的力量來源的一種關係。這種關係,在今天中
國大陸民謠、民歌或者說泛民謠音樂領域內,是最大的一個疑惑所在——我們的根源在哪
裡,我們的土地在哪裡?
許 多(北京工友之家文化發展中心):
我在北京打工,不是什麼藝術家,當初我們幾個工友有一些文藝愛好,就組成了一個
叫「打工青年藝術團」的民間文藝團體,創作了一些關於打工生活的節目,然後去工地、
工廠、社區給工友們做一些義務演出。說到根源、土地,說到不知道土地在哪裡,不知道
回哪兒去,那就我的體驗來說,一般工友不會有這樣的困惑。根源就是我們現實的生活,
我們就真實地生活在這火熱的土地上,我們的出路就在對當下現實的改造中,所以我們對
傳統文化的需求就變得很踏實,不是為了文化而文化。而有的人可能離開火熱的現實生活
有些久了,就喜歡拿「根源、土地」這樣的問題當做文化符號來把玩,尋找迷茫的快感。
怎麼讓歌唱反映現實生活,這是藝術家們的問題,對於我們工友來說,則是通過文藝的創
作來對我們的現實生活進行反思,把我們的聲音更大聲地傳遞開去。所以表達是第一位的
,這更是指對生活進行自主的反思批判,然後才是怎麼去表達。我不太懂美學,但我知道
當我們感受到現實的疼痛時,就會喊出來,正如一個工友說的,我們不可能把這種疼痛寫
成多麼深沉而朦朧的東西。我覺得民眾文藝有著自己的美學,這種美學肯定是區別於主流
的、精英的,是大眾的,是來自我們勞動生活第一線的,是要讓大家都能夠來表達的。而
表現形式也是鮮活生動的,讓大眾能接受的,它當然要和我們的傳統文化做連接,充分吸
取其養分,但肯定不是像一些藝術家那樣有潔癖,不是那樣唯藝術論。文藝的普及和提高
是一個自然生長的過程,每個階段都有其不可取代的價值。
--
其實我是來給版子灌灌水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1.154.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againstDams/M.1441550742.A.C83.html
againstDams 近期熱門文章
PTT偶像團體區 即時熱門文章
31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