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後生,打幫」 / 孫瑞穗
http://blog.roodo.com/sabinasun/archives/3484261.html
June 17,2007
【音樂無國界】
「後生,打幫」:林生祥拒領金曲獎「最佳客語歌手」和「最佳客語專輯」!
寫在前頭:創作歌手林生祥以「種樹」專輯(參考生祥與樂團網站)包辦了「金曲獎
最佳客語歌手」和「最佳客語專輯」兩項獎,但他卻公開拒領這兩項獎,還表明要把
獎金捐出去給為了抗議 WTO對農業社會的破壞而被監禁在牢裡的「楊儒門」。看到這
個新聞實在很感動,也很高興台灣的歌唱娛樂界終於有像生祥這類有「社會關懷」又
有「自己特殊的政治立場」的藝術家了。他讓我想起好萊塢影壇的 Michael Moore.
他善用紀錄片這個特定媒介,揭露了許多美國社會底層的重要議題(包括「槍枝持有
」「校園暴力」以及最近的「美國建保制度」等),每一部都引發公共討論,相當發
人深省。
1987年台灣才解嚴,1988年媒體界才開始有新聞自由和改革。「金曲獎」其實是為了
提倡與擴張台灣地區的音樂市場而在1988年由新聞局設立的音樂獎項。在此之前主流
媒體中只有企圖振奮軍心以反攻大陸的所謂「愛國歌曲」,民間則以日本殖民者留下
來後融合台灣民間歌謠的「那卡西式」流行歌曲為主。早期獎項也以「國語歌曲」作
為最高榮譽,是響應威權時代「國語政策」的文化策略。
九十年代以來,台灣本土意識越來越強,音樂界又有「新台語搖滾」和後來的「台客
搖滾」流行市場。遲到2003年,金曲獎才開始增設「台語」,「客語」和「原住民」
等所謂「少數族群」的獎項,以反應新的多元文化社會的現實。
這個多元文化的立意本來是好的,但問題是金曲獎設立初期以族群語言來分類音樂和
優越化「國語歌曲」,本身就是一個「操弄族群」的產物,如今不去質疑這個前提,
而只是增加「其他的」語言獎項,仍然難以擺脫操弄的嫌疑。況且,企圖選出不同族
群的「代言人」,對文化創作來說,是一個過於老舊的文化治理概念,尤其像是音樂
這種相當容易「跨界」與「混種化」的文化生產。
生祥拒絕領獎,是相當正確的。這個「拒絕」,一方面拒絕以老舊的族群語言管理來
分類(或區隔)文化藝術的創作,尤其是音樂的生產,二則拒絕主流社會以「既有族
群分類」來選出「族群班長」(或稱為「族群企業家」)以「代言者」的姿態得利,
長期而言會阻礙在地社會共同體文化的融合生產與深層轉化。更不用說,音樂的市場
本來就不應該只是限定在台灣地區,華人音樂獎更應該要開放語言的限制,面對全球
化重整下新華人市場的挑戰,也是開放文化共同體的挑戰。
生祥拒絕領獎令人感動的地方是,他本來可以因為這樣的文化治理和分類範疇而「獲
利」,成為體制中的「既得利益者」,但是他毅然拒絕,因為他關心的是更長期的台
灣音樂文化發展與社會和平。光是這個堅持,就足以令人為他起立鼓掌了!......
更不用說,他說要把獎金捐給為農業怒吼的「楊儒門」,以協助解決他家人的生活問
題。真希望民間要求特赦楊儒門的行動,可以早日成真!!
我把這個關於〈林生祥拒領金曲獎〉的新聞報導貼在下頁分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70.158.82
※ 編輯: milonga 來自: 219.70.158.82 (06/18 14:45)
→
06/18 14:50, , 1F
06/18 14:50, 1F
againstDams 近期熱門文章
PTT偶像團體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