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最後,我選了一首能感動自己的歌

看板Terry (林志炫)作者 (Olivia)時間11年前 (2013/04/16 12:41),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上海 東方早報 http://www.dfdaily.com/html/8731/2013/4/16/979792.shtml 林志炫昨日在滬接受採訪談及《我是歌手》決賽   《我是歌手》第一季上週末結束,臺灣歌手林志炫屈居第二。但是勝負顯然一點都不 影響人們對他突然之間鋪天蓋地的關注。   上週六,自嘲常常推掉賺錢機會讓經紀公司“笑著流淚”的林志炫來到了上海,參加 商業演出。昨天,他接受媒體採訪,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滔滔不絕地講了出來。面對很長 一段時間的沉寂,這個好脾氣的歌手說自己的團隊就像在山腳默默種植有機蔬菜,現在的 狀態則像突然被山頂的人發現了優質田地。至於下一步,他說會用《我是歌手》的龐大樂 隊編制為標準籌備演唱會,慢慢還清錄節目三個月欠下的演出債,但前提是“不要太累, 因為我畢竟47歲了”,“如果辜負了誰或者做得不夠好,請多包涵。” 唱法沒有新老只有好壞   對於70後80後來說,林志炫的名字並不陌生,從“優客李林”時期到他一個人單飛, 即便你不是他的歌迷,但對他的歌聲也唯有稱讚“好聽”。1999年《單身情歌》發行後, 大街小巷都是這首歌。而他的其他代表作《蒙娜麗莎的眼淚》、《離人》等至今仍常常在 電臺播放。林志炫一直是純淨低調的歌手,只是做唱片而已,不涉江湖,甚至不創作。   低調歸低調,對於唱歌這件事,尤其是高音,林志炫一直是驕傲的。據說他曾經和張 雨生、楊培安較量高音,在臺灣乃至整個華語樂壇推廣他的“雞尾酒”式高音唱法。   林志炫學過美聲,獨特的鼻腔共鳴成為他的標籤,輕柔的歌曲經他清亮聲音的演繹如 同洗淨的襯衫在陽光下散發乾淨的氣息。還有就是他的幾乎毫無瑕疵的混聲唱法,極難的 搖滾的撕裂音,以及猶如把一字一句送入聽者耳朵的咬字。難得的是林志炫的聲音不僅如 骨瓷般有光澤,而且有溫度,不致冷冰冰拒人千里。   然而有人說他的唱法老派,還是上世紀80年代的唱腔。面對質疑,林志炫沒說自己卻 說起了《我是歌手》的另一位參賽者陳明:“復活賽的時候我把自己的一票投給了她,因 為她的唱法雖然不夠直白,不夠讓人瞬間感動,但是到了一定年紀卻會無法自拔地愛她的 歌。所以說唱法沒有新老,只有好與不好。” 如果能投票我投彭佳慧   在《我是歌手》的舞臺上,林志炫的重新演繹讓《煙花易冷》(原唱周杰倫)、《沒 離開過》(原唱席琳‧迪翁)、《你的眼神》(原唱蔡琴)、《浮誇》(原唱陳奕迅)等 作品成了毫不遜色于原唱的林氏“新歌”。不僅是大陸觀眾好似發現寶一樣驚喜“這人是 誰,怎麼這麼會唱歌”,老家臺灣的媒體亦對他大為讚賞,稱他為“臺灣之光”。   說到翻唱和選歌,林志炫的眼睛亮了,顯然有很多話想說。“當時知道這台節目能夠 有那麼龐大的樂隊編制我就心動了,因為以我自己的財力沒辦法實現讓這麼多樂手為我一 個人伴奏。我之所以選那些歌,初衷很簡單:把資源用到極致。於是就有了《Easy Lover 》的8支管弦樂隊,《浮誇》的50人樂隊,選擇《煙花易冷》則是因為大陸的民樂比臺灣 強太多,能讓這樣的一組民樂編制幫我伴奏是平時很難獲得的機會。我只是想留下好的作 品,多一首好歌就多一個瞬間的永恆。”   然而總決賽時候林志炫選擇的一曲《浮誇》,美則美矣,卻有人認為反而失去了原作 裏的落寞和不甘,還有被想出頭的念頭折磨的那份煎熬。對於最後的選擇,林志炫這樣解 釋:“當時我在《離人》和《浮誇》中猶豫,這兩首歌一首能感動別人,一首能感動自己 ,最後我選擇了感動自己。”   他說自己在比賽過程中一直在琢磨別人的唱法,“比如黃綺珊唱《剪愛》的時候我就 一直在想唱情歌的感性和理性之間的平衡,是讓一杯水倒到九分滿,還是滿到水面凸起卻 不至於灑出來。以前我一直覺得九分滿就行了,聽了她的歌以後發現原來最後一刻流下幾 滴也可以很動人。”   《我是歌手》第一季總決賽落幕,本以為會是林志炫和楊宗緯之間的冠軍之爭最後奪 冠的卻是羽‧泉。對於勝敗,林志炫並不在意,“只要把聽眾的耳朵養刁了,讓他們知道 現場和好品質音樂的魅力,我們這些很難靠代言賺錢的實力派就都是贏家。”要依靠一檔 節目迎來實力派歌手的春天自然很難,林志炫卻依然樂觀:“在付費音樂的機制沒有建立 之前總需要一些具體的東西來培養聽眾的耳朵,所以希望大家不要用動機論來想這檔尚不 完美,但是足夠誠意的節目。”   最後問他,如果總決賽的時候自己有票會投給誰,林志炫想了很久,說:“‘幫幫唱 ’(投)給(辛)曉琪、華健,彩排表現(投)給自己,總決賽(投)給(彭)佳慧。原 因很簡單,因為這些音樂符合當下的感覺。”   為什麼彩排的一票投給自己,總決賽的卻不是?林志炫說:“因為最好的狀態不確定 會在哪個階段出現,很可能就在最初的時候。講個故事,當時在美國和席琳‧迪翁的錄音 師合作,他先混了一個45分鐘的粗版丟在一邊,然後用三天的時間慢慢磨出一個版本,卻 發現太平衡太小心而打動不了人。後來他拿出最早的版本一聽,發現這個版本最好。我不 是說後面的努力就沒有用,而是說有了後面的努力才能讓人知道哪一個點出來的東西是最 棒的。動機要放在追求更好的東西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4.96.93
文章代碼(AID): #1HRDPtXV (Terry)
文章代碼(AID): #1HRDPtXV (T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