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這夜闌靜處,獨看天涯星--再看《流星語》

看板Leslie (張國榮)作者 (冬天該很好 你若尚在場)時間19年前 (2007/01/24 18:57),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這夜闌靜處,獨看天涯星 ----再看《流星語》 網易紅/戀棧加多利 我曾把《流星語》歸到爛片類,就像我一直認為看星星是件很蠢的事,從來沒想過一 部電影會給我什麼,因為生活比電影更真實。   去年我到了一次香港,在彎彎曲曲的上環繞來繞去,到樓梯街的時候,天已經黑了。 這是《流星語》的拍攝地,在張國榮的眾多電影名勝中,這裏算是保存比較完整的,連" 春風裏"街口的小排檔都原樣未改。我問老闆娘七年前有無看到這裏拍戲,她激動地告訴 我有看到張先生。可我如聾似啞的粵語辨識力只能勉強聽懂她的第一句話,從第二句開始 不知所云。不過她越說越激烈,最後乾脆拿來一張紙,在上面寫下幾個碩大的漢字,還畫 了一幅圖。她是那麼急切地想告訴我一些事,似乎有些東西在她心裏藏了多年。   我拿著這個"寶藏圖",開始尋找哥哥當時在附近常去的地方。一些小酒館陰暗狹窄, 他收工後就來這裏享受一刻悠閒時光。上環不比香港的那些花柳繁華地,這裏有六十年代 的遺韻和寂靜,連街燈都有紅黃的濕暈,熨慰著疲憊人的心。   1999年,單就張國榮的外形來講,是中產階級韻味最勁足的一年,頭髮後尾處出現了 一些柔軟的小卷翹,時不時還留點俐落的小鬍子,很有一種英倫遺貴味道。偏偏這一年, 張之亮壯著膽子找他出演一個最不小資的落魄角色,更不可想像的是,這個電影還要解釋 一下"一個不可能是父親形象的男星被脫胎換骨的過程"。因此這個形象對我們這些他的影 迷來說,像流星一樣稀有。7年後,我在電影留下的寂靜場景中徘徊,而流星已經劃過。 我沒有找到李兆榮觀星的天臺,但在阿榮送走明仔的長長街梯上,我看到了很多星星。不 知道是不是那天晚上我站的高的緣故,我感覺那些星星離我很近,在我抬起頭的那一刻, 我突然覺得其實電影要比生活更真實。   我決定再看一遍《流星語》。兩天前的深夜,我終於看了一次,我像遙看閃爍的星空 一樣看著閃動的螢幕,原來這是一部叫人在夜裏看過後難以入睡的電影。第二天它開始影 響到我的飲食,因為這兩天我一直在吃一種貌似阿榮給明仔做的大碗煮麵,我想品味那些 淡如白水的細節,最簡單的東西才最是回味無窮。   香港電影的好多故事都發生在"春風裏",這次也不例外。這裏是香港市井生活的最佳 觀測站,排擋、牌攤、滿街亂跑的小孩,或許只有這種最為平淡生活場景才能蘊藏最多的 醇厚感情。張之亮是這樣的導演,他喜歡把深度的情感淺淡化,這部《流星語》更是把一 些天翻地覆的情節故意弄得波瀾不驚,或許這種"小溪流水式"的描述方式比"驚濤駭浪型" 更容易淌進人的心靈。   一場混亂的引子過後,電影在一聲嬰兒的清冽啼哭中開始。那位嬰兒哭得相當有水平 ,不但把遭打擊後酒醉如泥的李兆榮從夢中驚醒,更像是一道流星劃裂夜空,李兆榮從此 開始了看星星的日子。人在一無所有的時候,擁有什麼都會覺得珍貴無比,哪怕只是一個 棄嬰,或是一個塵世中無人留意的寂靜星空。   四年後,明仔像很多小孩一樣,披著擋雨塑膠袋穿梭在街道上,讓人看到鮮活生命的 美好。這時候李兆榮的名字已經不再被提起,一個已經習慣打雜工糊口的阿榮出現。我驚 歎於一個演員的變幻力,你有多瞭解張國榮的天姿國色,這個角色就會對你造成多大的衝 擊,但奇怪的是又很快就會被他帶進角色中。張國榮出演這個角色的最具魅力之處似乎在 於,他能在最艱難的生活和最落魄的細節中展現出生命的動人質感,日子的各種過法對他 來說似乎沒有什麼區別,吃苦能吃得讓人羡慕,連刷油漆都刷得有意境。我不知道如果換 了別人會是怎樣,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騎在一輛巨無霸二八型橫樑自行車上昭示生活的韻 味。   故事的主線很簡單,是一對父子的感情,張之亮和張國榮都儘量在一種平淡和不經意 中詮釋一種如潮水般洶湧的純真情感。影片沒有給這段"父子情"套上血緣關係,留著相同 的血,會一樣的執著和殘忍,如果沒有這層關係,人與人之間沒有那麼濃烈炙熱,或許感 情反而會更深。然而,即便看起來已經如此清淡,二位張氏還是覺得不夠,他們把這對父 子乾脆演繹得像兄弟。爭冰棍,搶樓梯,一切都是那麼輕鬆又平常,甚至在中間的兩次短 暫分離過程中,孩子沒有哇哇大哭,父親也沒有潸然淚下:阿榮被員警帶走的時候,明仔 只是在澡盆裏用玩具做對講機尋找深夜未歸的阿榮,他也曾跑去老人院打探阿榮的消息, 但是這個弱小的身體所做的一切努力對這個世界來說是那麼微不足道;明仔不在阿榮身邊 的時候,阿榮望著窗外玩耍的鄰家小孩出神,那眼神是一位父親對孩子的深深牽掛和內心 的不安,平靜卻震懾人心,而在影片末尾,他送走明仔後,其中一個孩子又一次出現在阿 榮的途經處,這一次我們沒看到阿榮的表情。正是這些細節讓電影綻放了光彩,那些細節 暫時性地碾扁熨平了太濃厚的情感,像是散發給觀眾的淡淡酵母粉,一旦發酵,人將淚流 滿面。   電影中靈魂的一幕,是阿榮在海灘跟少君和明仔看到流星後,回到家坐在一個來回擺 動的凳子上扔掉了天文臺的錄取信。一個曾經在滾滾塵世中歷盡起伏的男子,終於在人生 低谷時安靜下來,可以面對一片純淨的星空,看看自己生命的純度,想想真正應該珍惜的 是什麼。看到流星劃過的那一剎那,他終於明白,人應該活在心靈之上,珍惜那些最純淨 的擁有,因為世界上沒有什麼不是一閃而過。他最終選擇了明仔,選擇了自己最真的感覺 ,一直到最後他將明仔和"大近視"送上遠行的車。那場簡單的送行像是流星消失的一刻, 但這次不是在海灘,而是活生生的在他心裏,可這就是生活。四年的相依,早已血濃於水 ,而我們只有在片尾時阿榮那一聲未哭出來的抽泣中才第一次撕心裂肺。   我喜歡著張國榮在這部片中平靜的表演,貪婪地感受他深而不露的情感,愛上了他跟 明仔在老人院天臺上"臥看牽牛織女星"的一刻天倫,難忘他走在海邊時突兀地來的那句" 有密雲",迷戀他在床邊被抓到衣服露出肩膀時那微妙的一笑"還要啊?"直到最後看到他 和明仔分別後那淩亂的步伐和看不見表情的背影,我才用手蓋住淚水決堤的臉。   就像他在電影裏喜歡看星星,這一年來我喜歡回看他這個人。可能每個人的世界裏都 有一顆流星,它在寂靜的夜空,很多時候我們忘記去發現。這次再看《流星語》,我被一 種光芒刺了眼睛,有那麼一二刻,我恍惚分不清"李兆榮"和張國榮。如果說這和導演有關 係的話,那可能是張之亮成功地抓住了張國榮身上最具感性的一面吧?記得一次在談到張 國榮時他說:"他是一個非常感性的人,他憑感性行動,如果認為是好的,他會集中全力 到最後。如果他是一個以某種理由首先去考慮、去衡量得失之後再行動的人的話,我想他 不會做到那一步"。而"李兆榮"也正是這樣一個人物,感性,回歸自己,不計浮華,珍惜 天性,或許這是張國榮和他的電影人物在心靈深處的又一次相通吧?最近我偶然在網上看 到一篇類似新聞報導的文章,其中一段是這樣寫的:   "亞洲金融風暴來襲,加上盜版猖獗,香港電影業陷入低谷。1999年,張之亮等人發 起電影創意聯盟,參加的20位導演要自己籌資,每人找一個演員,拍一部高質量的戲,大 家收很少的片酬,把錢放回製作上,希望用這種方式來振興市場。但最終的結果卻是,幾 乎所有演員都拒絕了,除了一個人......"   而這個人就是張國榮,這部電影就叫《流星語》。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3.83.103

01/24 23:04, , 1F
這文筆有東邪西毒的影子阿...
01/24 23:04, 1F

01/25 15:34, , 2F
T_T
01/25 15:34, 2F
文章代碼(AID): #15jpkpq9 (Leslie)
文章代碼(AID): #15jpkpq9 (Lesl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