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張國榮歌迷促定抑鬱關注日

看板Leslie (張國榮)作者 (留下兩眼為見你一面)時間20年前 (2005/04/26 10:48),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張國榮歌迷促定抑鬱關注日** 文匯報(2005.04.25)  【本報訊】(記者 林賽香)一代巨星張國榮因抑鬱症自殺,離世至今經已2年。每逢4 月1日、他的死忌,都提醒世人抑鬱症殺傷力驚人!為進一步提升社會對此症的認識,張 國榮歌迷會及香港健康情緒中心提議將4月1日定為「抑鬱症關注日」。 「救得一個得一個」  張國榮歌迷會代表黎小姐昨日表示,張國榮離世敲響社會警鐘,提醒他們抑鬱症是可以 致命,而且防不勝防,患者無分貧富、性別、性格、年紀,任何人也隨時有機會患此病而 賠上性命。她表示,抑鬱症令他們有切膚之痛,目前惟有以「救得一個得一個」為宗旨, 希望通過張國榮的人生故事,啟發市民正確認識抑鬱症,及早治療。該會提議將每年4月1 日定為「抑鬱症關注日」,希望政府、醫學界以及普羅大眾關注此症。 ~~~~~~~~~~~~~~~~~~~~~~~~~~ #2 ~~~~~~~~~~~~~~~~~~~~~~~~~~~ **重視抑鬱病 設立「關注日」** 文匯報 (2005.04.25) 重要新聞 A03 社評  中文大學醫學院昨日公布的調查發現,本港患不同程度抑鬱症的人達40多萬,較20年 前同類調查高4倍,而患者無心工作造成的經濟損失估計104億元。面對憂鬱症的患者大量 增加,香港現時最大的問題,是社會對這種病缺乏應有的認識和必要的重視,多數人不認 為憂鬱症是一種病,以致憂鬱症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患者得不到及時的治療。這是本港 憂鬱症趨於惡化的重要原因。當局應該加強宣傳教育工作,增加市民對憂鬱症的認識;社 會也應共同努力,營造一種和諧衛生的生活環境,減少憂鬱症產生的社會誘因。  憂鬱症既有心理因素,也有生理原因,腦部血清素、腦腎上腺素等都是致病的重要因 素。由於社會普遍對抑鬱症的認識不高,許多人不把憂鬱症患者當病人看待,也有人將抑 鬱病理解成精神病,結果許多患者不求醫或者怕求醫,延醫情況亦很普遍,許多病人病發 後7年以上才求醫。事實上,現時社會在抗抑鬱症方面最大的阻力是心理障礙,無論病人或 其親人,都不願意讓人覺得患憂鬱症,或者怕被貼上「精神病」的標籤。有關方面應該通 過必要的宣傳,讓社會大眾了解到抑鬱症是一個普遍的都市情緒病,將憂鬱症當作一種常 見病來看待,使患者能夠像得感冒發燒一樣及時求醫,坦然面對,對症下藥。這樣就能夠 減少很多悲劇。  香港患上抑鬱症的人士增多,雖有個別生理的成因,但也不可忽略整體社會環境對市 民心理健康構成的壓力。近年來,本港經濟遭受嚴重衝擊,市民生活壓力明顯增加;社會 爭拗不斷,充滿戾氣。這一切,難免令不少人焦躁不安。社會各界應該共同努力,設法營 造一個可令市民心情較為舒暢的生活環境,以減輕情緒病的發生。  抑鬱症這種都市情緒病,最可怕的地方是形成病人的自毀傾向。一代巨星張國榮因抑 鬱症自殺,敲響社會警鐘,提醒世人抑鬱症殺傷力驚人,防不勝防。患者無分貧富、性別 、性格和年紀,任何人也隨時有機會患此病而賠上性命。張國榮歌迷會及香港健康情緒中 心提議將張國榮的忌日4月1日定為「抑鬱症關注日」,以引起社會的關注。當局應該考慮 接納這個建議,並由此加強宣傳教育工作,通過張國榮的人生故事,啟發市民正確認識抑 鬱症,及早治療,減少悲劇,並阻止憂鬱症蔓延。 ~~~~~~~~~~~~~~~~~~~~~~~~~~~ #3 ~~~~~~~~~~~~~~~~~~~~~~~~~~~ **哥哥fans當義工 救一個得一個** 香港經濟日報(2005.04.25) 社會要聞 A26   2003年4月1日,患抑鬱症的張國榮突然自殺,為世人敲響了警鐘-抑鬱是可以致命的 。哥哥的死喚醒了其歌迷對抑鬱症的關心,他們於同年7月成立了「哥哥之友」的義工團 ,本覑「救得一個得一個」的精神。 倡四一為抑鬱症關注日   他們希望透過偶像的死,啟發市民認識抑鬱症,更提議希望將每年4月1日定為「抑鬱 症關注日」。   「哥哥之友」其中一名成員黎雪芳在張國榮離世後四至五個月,情緒低落,失去生活 的動力,除了上班外,她會把自己關在房裏哭,任何事都不想做。有時睡醒了,眼睛一張 開,眼淚便流出來,回想那段日子,黎覺得自己過得很辛苦,很無助。   她當時沒有求診,也不清楚自己是否患上抑鬱症,但當她加入義工團後,希望學習和 繼承張國榮的精神,她的情緒便慢慢好轉過來;過去兩年,哥哥之友為社會提供了逾 2,000小時服務,為兒童癌病基金及南亞災籌得合共超過70萬元。 ~~~~~~~~~~~~~~~~~~~~~~~~~ #4 ~~~~~~~~~~~~~~~~~~~~~~~~~~~ **40萬港人患病工作效率下降 抑鬱年奪百億元** 太陽報(2005.04.25)本地新聞 A02 港人近年受經濟下滑及失業問題影響,抑鬱症患者大增,中文大學一項研究發現,本 港抑鬱症患者人數在過去二十年大增四倍至超過四十萬人,不少患者因受病情影響需要請 病假、遲到早退、原有工作效率下降等問題,估計過去一年抑鬱症令本港經濟損失達一百 零四億元。 中大醫學院香港健康情緒中心完成一項全港性抑鬱症研究,結果發現逾五千名受訪的 成年人中,百分之八點三出現抑鬱症徵狀,推算全港成年抑鬱症患者有四十萬零三千多人 ,女性發病率較男性高近一倍半,失業者發病率亦較在職人士高兩倍,與二十年前在沙田 區類似研究比較,本港抑鬱症病人飆升四倍。研究又發現抑鬱症患者的自殺危機明顯增加 ,估計過去一年約有十三萬名患者曾想過自殺,其中二萬多人更付諸行動。著名歌星張國 榮便因患上抑鬱症兩年,於○三年自殺身亡。 獲適當治療可減損失 打工仔患上抑鬱症直接影響其生產能力,研究推算,二十六萬名打工仔患上不同程度 的抑鬱症,每名患者平均每年在工作上的經濟損失近四萬元。負責有關研究的香港健康情 緒中心主管李誠教授指出,患者因對所有事物失去興趣,連起身返工也缺乏動力,加上因 失眠導致日間沒有精神工作,故經常出現遲到早退甚至多請病假的情況。 李誠估計若患者得到及早的適當治療,單是過去一年就可以減少經濟損失九十一億元 ,亦可避免年輕患者因抑鬱症而喪失正常社交甚至戀愛的機會,可惜現時只有約一成六的 醫療保險包括情緒病治療,患者容易因醫療費用高而諱疾忌醫。 徵狀持續出現須求醫 不少人對抑鬱症抱錯誤觀念,認為該症會自然痊愈,患者只需多與人傾訴,或放下工 作及生活重擔,多休息或旅行散心,甚至借助宗教的力量,抑鬱徵狀便會消失,亦有患者 藉飲酒鬆弛情緒,終導致酗酒問題。李誠解釋,抑鬱症是因腦部分泌的化學傳遞物質失衡 ,不一定由壓力或不開心的事情引發,故患者須要服藥或接受認知行為治療才會康復,他 建議市民若持續兩周出現五個或以上生理及心理徵狀,便須盡快求醫。 藝人林建明於○二年患上抑鬱焦慮症,幸及時獲得適當治療,十一個月後便痊愈。為 令港人認識抑鬱症,她病愈後成立「心晴行動慈善基金」,加深大眾對情緒病的認識,減 少誤解及歧視。 ------------------------------------------------------------------- From webmaster: Red Mission獲邀在中文大學醫學院轄下之香港健康情緒中心4月24日所舉行之"香港成 年人患抑鬱症的最新概況"研究結果發佈會上致辭, 表達對抑鬱症的看法, 我們十分感謝香 港健康情緒中心給予我們這個機會為哥哥盡一點力,也非常感謝哥哥之友成員Scarlett在 眾多港聞版記者前分享了以下感受: Red Mission 代表致辭 各位好 ! 我在此想分享一下我認識抑鬱症的經過和一些個人經歷。我是在03年4月1 日之後才真正的認識抑鬱症的,在此之前我不知道它是如何介定及成因如何等,不知道普 通情緒低落與患上抑鬱症的分別,直到我知道哥哥張國榮先生的去世是由抑鬱症直接導致 的,我才驚覺它有多大的殺傷力。 不得不承認,哥哥的去世帶給我很大的傷痛和震撼,我想不只我,所有欣賞愛戴哥哥 的朋友對事件的第一反應都只可以是難以置信和極度傷痛,心裏只會想著:為什麼會這樣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眾所周知,他是個從不怕逆境的人,即使初出道時經歷無數挫折 ,他一直堅持默默向上游,而且熱愛工作,熱愛家庭,熱愛生命,這樣擁有堅毅精神而充 滿生命力的人,為什麼會突然放棄生命?原來他患上抑鬱症,而且在他去世前2年不斷受這 個病的折磨。 從03年4月開始,我經歷了約4至5個月的情緒低落,那時我覺得自己沒有動力去生活, 除了上班外,我都把自己關在房裏哭,而且不想做任何事,亦不想回應別人的說話;我的 眼淚會不停地流,有時睡醒了,眼睛一張開眼淚便流出來,好像沒有什麼意識,但就是不 能控制的流眼淚,那時候我覺得日子過得很辛苦,很無助。 過了一段日子,我的情緒慢慢地好轉過來,原因是我希望學習和繼承哥哥張國榮那種 永不言棄、熱愛生命和遺愛人間的精神,重新振作,無視逆境,化悲傷為力量。從那時起 ,我開始認識抑鬱症,也開始和其他同樣熱愛張國榮的朋友參與哥哥之友義工團的義工服 務,身體力行去關心社會不同層面上需要幫助的人,努力活出張國榮的生命。直至現在, 哥哥之友義工團已為社會提供了超過2000小時的服務,而同時,張國榮的歌影迷在這兩年 間單是在香港為兒童癌病基金和南亞災民所籌得的善款,合共已超過七十萬元。 兩年前的四月一日,哥哥張國榮不幸離世,為世人敲響了一個警鐘,提醒我們原來抑 鬱症是真的會致命的,而且防不勝防,患者無分貧富/性別/年紀/性格,任何人也隨時有機 會因為患上抑鬱症而賠上性命,,張國榮用自己生命作代價來告訴我們,即使是最不可能患 上這種病的人,也隨時有被這個病魔奪去性命的機會。對於抑鬱症,我們有著極深刻的切 膚之痛,因為它令我們痛失摯愛的哥哥,但是這個不幸既然已經無法被挽回,我們現在可 以做的就只能“救得一個得一個”,希望通過他的不幸啟發普羅大眾正確地認識抑鬱症, 及早進行治療,避免重蹈覆轍。因此,我們提議把每年的4月1日定為"抑鬱症關注日",   希望政府、醫學界、教育界、傳媒及社區組織等各界人士能以此日開展每年抑鬱症教育的 工作,積極攜手教育公眾認識抑鬱症,避免不幸的事情再發生。這樣我們相信哥哥在天上 ,都會感到安慰。 我的分享到這裏為止,最後我想借此機會代表所有熱愛張國榮先生的朋友感謝香港健 康情緒中心及心晴行動為推動抑鬱症教育所作出的貢獻。謝謝各位 ! 資料來源:Leslie Cheung Cyberworld Guestbook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85.7.156
文章代碼(AID): #12RQmEqA (Leslie)
文章代碼(AID): #12RQmEqA (Lesl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