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與他共度61世之61~ 異度空間

看板Leslie (張國榮)作者 (I Honestly Love You)時間20年前 (2005/03/31 08:3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六十一、異度空間(Inner Sense;2002年出品; 導演:羅志明;主演:張國榮、林嘉欣) 風動,旗動,還是心動——觀《異度空間》雜感 作者:的灰 (經同意轉載) 人與萬物,皆問緣分,電影也是一樣。2002年夏,我拿到了《異度空間》的影 碟,只看了開頭,未待張國榮出現,就關機不看了。為什麼呢?被開頭的恐怖氣氛 嚇到了!自從被《午夜凶鈴》嚴重傷害到弱脆芳心之後,就誓死拒絕恐怖電影,誰 料到最鍾愛的張國榮竟然也拍起恐怖電影來,他圖啥呢?可選的題材無窮無盡,為 什麼要在泛濫成災的恐怖片裡浪費演技呢?那麼多大導演找他拍戲,他怎麼就一個 勁兒地跟這位籍籍無名的羅志良先生合作呢?……抱著這一大堆問號,我收起了《 異度空間》,專心等待張國榮的新作,那時候已經有消息說,他在籌備自己導演的 愛情電影了。      2003年夏,硬著頭皮翻出《異度空間》來看,更多的問號,希望能在這部電影 中找到解釋。      一看之下,默然失語。      這部電影和我想象的完全不同。這並不是一部恐怖片,而是一部頗具誠意的心 理懸疑電影,雖然有一些靈異的情節和畫面,但只是通過這些靈異的碎片,告訴你 一個反靈異的結論,全片甚至沒有突然出現的鬼臉、猙獰的血肉來刺激你的眼球, 只有那種緊張的氛圍在不動聲色的演繹下貫穿始終。是,不動聲色,你眼看著大都 市繁華如常,人來人往,時光的車輪按部就班地前進,暗藏的寂寞與絕望卻無聲無 息地在咬噬每一個敏感的心靈,縱使室內室外陽光燦爛,男女主角笑語嫣然,陰影 的籠罩仍然若隱若現,讓你沒有一刻能夠放鬆。      對我個人來說,這種緊張帶來的並不是恐怖感,而是一種透不過氣來的鬱悶。 空間並不廣闊,而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那麼遠,那麼遠,甚至更遠的是自己與自己 之間的距離,每個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內在。章昕的姐姐和姐夫都不瞭解章 昕,父母也不瞭解章昕,章昕也不瞭解章昕,只有羅正良瞭解了章昕,而每個人又 都不瞭解羅正良,連羅正良自己也不瞭解羅正良,只有章昕最後瞭解了羅正良…… 茫茫現代都市,只有這兩個人在苦苦地互相拯救,掙扎著對抗各自的心魔。      如果我能夠在張國榮離去之前仔細觀看了這部電影,想必會有更純粹的思考; 可是,錯過就是錯過,如今太多不相干的因素干擾著對電影的理解,這也是我,自 找的,不能抗拒的,心魔。      這一次我看到了張國榮的出場。他並沒有像我原本想象的,從那間空闊的大屋 裡跳出來,他壓根兒跟那間大屋沒關係,他是德藝雙馨的精神科醫師羅正良,一身 素淨的灰西裝黑領帶,在眾多的學者仰視之下暢談“無鬼論”:世界上本來沒有鬼 ,想的人多了,就出現了鬼。這場演講是全片的一個“眼”,亦是個人認為全片最 值得稱道的表演之一。在香港,醫師、律師、則師(建築師)三類專業人士地位極 高,電影中也常常出現,但是普通演員難以演出那種高貴氣質,大明星又往往瀟灑 有餘,沈厚不足,帶有濃郁的“星味”。而張國榮這位公認為最具“星味”的人, 卻成功地將個人魅力收斂於無形,把羅醫生這位專業人士的定位拿捏得如此準確, 實在令人驚喜。演講中的他,臺上台下走動著,交替以流利的粵語、國語、英語回 答觀眾問題,姿態從容大方,言談乾淨利落,神情自信而又謙遜,充分體現了一位 專業人士的工作之美。這種工作美在片中第一次接受章昕求醫的時候亦有體現,不 過坐在辦公室裡他的是另一種沈實的氣質,與演講時展示的風度各有不同也各有特 色。張國榮之所以不接名導演的商業大片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接下羅志良的低成 本電影,他說,不僅是由於羅志良的才華,也是因為羅志良交給他的角色從未重覆 過,而且每個角色都有充分的演繹空間。      林嘉欣的演技之好,那是另外一個驚喜。美女如雲的演藝圈裡,這女孩子相貌 並不出眾,身材更是胖胖地,要說美,可能只有那甜得滴蜜的笑容稱得上美麗非常 ,但是她特別地有一種不屬於她這個年齡的溫婉淡定的氣質,令人過目難忘。《異 度空間》的前半部分並沒有展示她的美麗笑容,更談不上什麼溫婉淡定,我們看到 的是一個內向得近乎陰鬱的問題少女,雙肩永遠緊張地端著,頭髮永遠蓋住半邊臉 ,指甲永遠帶黑邊,眼神永遠躲躲閃閃……整個人給人感覺濕漉漉的,如一個陽光 永遠照不到的角落,長滿了滑膩的青苔,她的住處那種暗綠的色調更是加深了這種 印象。林嘉欣將這些特徵表現得非常自然,那種瑟縮是從內到外地發散出來,縱使 臺詞不多,也能讓你看到她內心的緊張與苦悶。      這部電影整體上臺詞都不多,許多心理變化全靠細微的神情演繹,所以有非常 頻密的大特寫,這固然是觀者的一個享受,同時也是對演員功力的考驗。影片進行 到一半時,羅正良來到章昕家門口:“我沒有朋友,你可否做我的朋友?”章昕慧 黠一笑:“你是不是想約我上街?”羅正良臉上有一種被揭穿了的靦腆與尷尬…… 這段劇情單從臺詞上看有點突兀,但是觀眾都會覺得非常自然,因為兩位演員已經 在前文的表演中做了充分的鋪墊,雖然只是瞬間即逝的眼神或者動作,但是無論是 並肩行路時目光的交流,還是彼此對背影的凝視,一個個細緻的特寫,無不充分展 現了相互之間情感的滋生。尤其是游泳池裡,章昕遊到羅正良面前,展顏一笑,羅 正良猛地捉住她的雙手,凝視著她,章昕目光閃動,微笑著低下頭,掙脫離去…… 對科學與玄學的探討應該才是本片的主題吧,但是其中這些微妙的情感元素,卻使 這樣的探討更加人性化,更加真實而順理成章。      最見功力的,還是張國榮對羅正良漸入魔道之後的演繹。這份心魔在羅正良為 章昕治療的過程中已經略見端倪,面對著章昕的病歷,他的腦海中浮現出的一幕幕 場景,原來都不是出自章昕而是出自他本人;到小魚的母親將一隻水杯砸向他的頭 頂,恐慌與疑惑使他有意無意地將久已埋葬的往事徹底揭開……也許每個人在一生 中都會遇到一些慘痛的經歷,但是像年少的羅正良所面臨的那一切,除了深深埋藏 ,除了盡力忘記,還有什麼應對的良策?還有什麼辦法在後半生中安靜做人?而心 魔一旦釋放,立即勢不可擋,這位氣定神閑的資深精神科醫師,逐漸成為一個精神 病人,雙手顫抖,神情驚恐而無助,眼裡佈滿紅絲——誰能告訴我紅絲是怎麼演出 來的?還有,自己電擊自己的那一幕,實在是逼真得可怕,難不成張國榮他真的電 擊了自己?這個人既然能在自己導演的電影裡真的抽自己一管血,真的電擊一下也 不是做不出來的。說實話,張國榮的許多電影如今看來讓人心痛,並不全是由於劇 情所致,而是因為你能看出他的用心,用心得讓你感覺每一部戲都在耗損他的生命 ,那種投入狀態使人忍不住地扼腕歎息。      劇情一層層地遞進,處理得分明而流暢——他開始夢遊了。夢遊的情節原劇本 裡沒有,是張國榮提出來,經導演同意加上去的,進一步強化了羅正良自我掙扎的 困境。這場戲也是張國榮自己承認拍得最辛苦的一場:先是將自己完全沈下來,沈 下來,沈得眼裡無一絲光彩,成為一具行屍走肉;然後突然被鬧鐘喚醒,瞬間從夢 境中拔離,轉過頭去說笑如常。更為業界所稱道的是被鬼魂附身,自我對話的那一 段:“你放過我吧,不要再跟住我!我一輩子都跟住你!你一輩子都脫不了身!” ……攝影師出身的導演黃岳泰說:“通常藝人拍這樣精神分裂式的戲,需要在臉上 打不同的燈光才能充分表現;而張國榮沒有用任何燈光花巧,一鏡直落就將這種分 裂演繹得如此深刻,實在是功力過人。”      張國榮曾經說自己並不是考慮如何去“演”一個人,而是考慮自己“是”這個 人,不是從自我出發來表演,而是完全從角色出發來決定一舉一動,這樣才能確保 演繹的逼真。他的許多電影都充分體現了他的這種靈魂附體一般的演繹理念,《異 度空間》等後期作品更為突出,例如接近片尾時那段真相大白時的戲:他先是在夢 遊,呆呆地瞪視前方,眼裡滿含淚水;被鬧鐘震醒過來,茫然低頭,看到自己手中 的舊物,全然崩潰……整段戲裡你看不到演員的存在,他的崩潰與瘋狂完全發自內 心,體現在肢體的每一個細節:面部肌肉不能控制地顫抖著,眼神失去焦點,一片 血紅,甚至他抱住章昕的那雙手,仔細看,是抽搐的,手指抽緊在一起,關節僵直 不能彎曲。……將影片前半部分的他與後半部分的他對比來看,尤其震撼,張國榮 憑此片獲得香港金像獎和臺灣金馬獎影帝的雙料提名,的確是實至名歸,記得有評 論說:“鬼片演到這個地步,讓人無話可說!”      影片結尾將羅正良推上了天臺,也將整個劇情推向了高潮,同時了暴露了全片 美中不足的暇疵。據羅導演後來解釋,他的構想本來只是要體現都市人的寂寞心理 和由此產生的種種心病,正如片頭羅正良所總結的那樣:“其實鬼根本就不存在, 全部都是一些資訊,一些垃圾資訊在你腦裡邊作怪。所以我希望以後你們不要再講 鬼字。”但是這個理念遭到劇組其他決策人的反對,最終羅導演從眾修改了劇本, 使本來一直在幻覺中存在的小魚真正以女鬼姿態出現,而且會感動,會哭,會親吻 ……但是張國榮面對鏡頭的一大段獨白充滿真情,動人心魄,給了這段亦真亦假的 情境一個合理的解釋:“你終於令我回到這裡來了。我知道我該怎麼做。你想我跳 下去。你想我死。不過我想告訴你,一直以來我都沒有開心過,你死了都不開心, 我有什麼權利開心?但是我好想忘記你,真的好想忘記你。如果我死了可以滿足你 和令你開心,我會做。你以為我下去了之後,你就可以忘掉以往不快的事?有些東 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怎麼都不能補救。我們大家怎麼都不會忘記,永遠都不會忘 記。……我們以前一起開心過,痛苦過,我兩樣都會記住,不會再像以前那樣,什 麼都忘記了。我陪你死。”我無法在這裡逐一描述羅正良的神情變化,請你仔細留 意這一段的長鏡頭大特寫,他講每一句話的神情都可圈可點,耐人尋味。      表面上,是章昕救了羅正良;實質上,還是羅正良自己救了自己。正如章昕的 心魔是因正視癥結、以毒攻毒而破解,羅正良也是一樣,逼到絕境上的坦白面對, 使他自己和心魔同時得到救贖,回歸平靜。這種平靜與舊日的平靜還不同,不是假 象的平靜,而是在銘記一切,知曉一切的基礎上的平靜,也是永久的平靜。      旭日初升,劫後餘生的兩人互相依偎,靜靜地坐在天臺上。他們身後,羅正良 站過的地方,昨夜空缺的一塊鐵網嚴密如故,告訴你一切都是幻覺,全部的逃避與 掙扎,都在你的心裡,事實上根本就不存在。      風未動,旗也未動,只是你的心在動。      ……      我會在大陸公映那天,到電影院裡去看《異度空間》。電影是大銀幕的藝術, 影評人亦說張國榮是只適合在大銀幕上欣賞的明星,《異度空間》這樣的作品,在 大銀幕上的衝擊力永遠是小熒屏所不能替代。其實《異度空間》我已經在大銀幕上 看過,因為正巧趕上了在美國洛杉磯的首映,到好萊塢的影院裡連看了四場。美國 觀眾飽受萬聖節和好萊塢恐怖電影的轟炸,對《異度空間》中的驚悚鏡頭早已免疫 ,看到章昕樓上的男人裝神弄鬼時甚至全場爆笑,只有小魚的母親持水杯砸上羅正 良的頭時才引來一陣驚叫。劇情愈發展下去,影院裡就越寂靜,到羅正良終於登上 天臺,觀眾們一片低呼,因為當時《洛杉磯時報》花了大半個版面介紹這部電影和 張國榮生平,幾乎每個觀眾都知道這個鏡頭與張國榮去世之間的聯繫。      坦白地說,在瞭解到更多的資料之前,我個人也曾經認為《異度空間》與張國 榮去世大有聯繫,不但是因為劇情上的巧合,而且因為張國榮的演繹實在是深入骨 髓,再一次讓人混淆角色與他本身。我的一位朋友看了此片之後,斷定張國榮當時 已經患上抑鬱症,而且還病得不輕:“你看他的眼睛!正常人不會有這樣的眼神! ”我苦惱地說:“他演的就是一個病人啊。”“那不是演出來的!演不出來!你們 都太不關心他了,都病成這樣兒了……怪不得……”“拜託,那是他演得好,他是 拍完半年後才患上抑鬱症的……”我沒有辦法說服她。人總是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 東西,只要心已動,風和旗自然都會跟著動,你拿出再多的證據來證明它們是靜止 的,都沒有用。      要說我自己看這部電影時是完全將角色與張國榮本人分開的,也不可能。不過 使我黯然的倒不是片尾的巧合,而是片中對抑鬱症的分析。張國榮的遺書第一個詞 寫的是“Depression”,媒體一般都翻譯成“消沈,失落,憂鬱”,由此引發了一 系列的猜測與謠言;實際上,“消沈,失落,憂鬱”應該是影片中章昕病歷上寫的 :“depressed”,而“Depression”在英文詞典中的第一個釋義就是:“抑鬱症” 。想到這一點之後我很遺憾張國榮對英文的習慣和精擅,如果他直接寫出中文“抑 鬱症”,是否會減少許多流言?……說到底,我們還是對這個病症太陌生,對精神 疾病不夠瞭解也不夠重視,羅正良在片中開解章昕的許多話,都像是說給他自己或 是說給我們聽的話:“……長期失眠會變成一個惡性循環,沒食欲,沒精神,嚴重 的就會精神恍惚,再嚴重的就會崩潰……中國人最要不得的是將精神病三個字跟瘋 字掛鈎,失眠,是精神病。”他送了一盒“不二家”的牛奶糖給章昕當藥吃,當然 是半開玩笑,不過牛奶確實有利於治療抑鬱,倒也是有科學道理的。張國榮去世之 後,不少Fans將“不二家”奶糖送到他家門口,其中的殷殷心思,想來令人眼潮。 不知張國榮他知不知道他的離去教會了多少人多少事,讓我們對健康,對生命,對 身邊的一切,增添了多少理解與關懷呢?      “有些東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怎麼都不能補救。我們大家怎麼都不會忘記, 永遠都不會忘記。……”我會記住張國榮,也會記住《異度空間》,不過,請允許 我,只把《異度空間》作為張國榮的最後一部作品,一部優秀的作品而記住,而不 是與一份心魔糾纏不休,徒增困擾。風不止,旗正飄,且讓我心逐步逐步鎮靜。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8.130.209.39
文章代碼(AID): #12IqOB2d (Leslie)
文章代碼(AID): #12IqOB2d (Lesl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