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的訪問

看板Leslie (張國榮)作者 (不如我們由頭來過)時間21年前 (2004/05/06 07:4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不知道有沒有人po過...? 最近自己蠻混亂的,日子都過的不太清楚, 如果有人PO過版主可以把他放走沒關係... 林夕這篇訪問是今年3/25的時候, 有些值得看的地方, 希望大家能看看..... 夜光新聞: 2004-3-25】在一代歌迷的心里﹐張國榮的歌聲﹐曾是香港一個時代的背景音 樂。在他生前摯友的回憶裡﹐他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他不拘小節﹐他自信爆滿﹐他有一 點邪氣﹐他喝了一點酒會用髒話罵傳媒的不實報道。他是寂寞高手﹐一個人在山上舞劍﹐ 也沒有什麼人跟他對劍。 號稱“香港填詞第一人”的林夕近年來極少接受傳媒專訪﹐近日﹐在本報的“穿針引線 ”下﹐久未露面的林夕終于和梁文道在香港商業電臺的辦公室里﹐破天荒地對談了許久。 此前﹐香港媒體盛傳林夕患上焦慮症﹐夜夜難眠。竟是真的。整個下午﹐林夕抽著梁文道 自卷的香煙﹐談笑風生﹐一切就像兩個老朋友在聊天。 南方都市報李懷宇(以下簡稱“南都”)﹕就你們個人和張國榮的交往﹐印象最深的有哪些 事情? 林夕(以下簡稱“林”)﹕印象中的他 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我覺得他是藝人的典範﹐唱歌要唱好﹐主要並不在乎你的音準不準﹐ 不在乎你拍子的節奏感。因為那些都是很基本的東西。我有一首歌是寫給他的﹐是一首國 語歌﹐我聽到有一個字他的發音錯了﹐就告訴他。后來出來的版本是唱得正確的﹐我不知 道他用了什麼辦法﹐因為那個時候是已經錄好了的。這件事只是其中的一個例子。他很多 東西﹐比如每一首歌﹐他都有一個概念﹐包括聲音以外的。因為他的歌﹐他的MV﹐他都已 經想好了究竟用什麼方法﹐才可以拍出那首歌的味道﹐張國榮特別的地方就是他的聲音可 以達到陰陽同體﹐看得出在傳統上無論男女的演繹方法﹐他都有﹐而且他的歌聲本身就是 一種演繹。 梁文道(以下簡稱“梁”)﹕我不認識張國榮。好幾次有機會由朋友介紹﹐但都錯過了﹐所 以我只能說是他的聽眾。我很小的時候﹐是在臺灣聽他的歌﹐當然那時他還沒有出國語唱 片﹐等到我到香港﹐那個時候的印象是張國榮的歌聲﹐是我們那一代人的聲音﹐是我們的 背景音樂。 南都﹕你是指張國榮和譚詠麟嗎? 梁﹕要看你喜歡誰﹐像我是喜歡他的人。他的音樂是我們的背景音樂﹐什麼是背景音樂? 就是你回憶起某個時代(20世紀90年代)﹐就有他的聲音。那時候放學很無聊﹐在公園裡談 戀愛、失戀到啟德機場送機﹐都有他的聲音在。畫面有他的聲音﹐就好像一種電影配樂﹐ 他是我們整個年代的配樂。到了20世紀90年代以后﹐他的那種雄霸一時的感覺少了﹐反而 讓人覺得他好像不再是一種背景音樂。他的聲音、他的音樂好像到了另外一個地方--不是 那種天天從早到晚收音機裡一直播的聲音﹐而是你覺得要買著回來放、坐著一直聽的﹐好 像有一點到了神聖地方的那種感受。 林﹕張國榮的那種感覺﹐我覺得是從他加盟滾石開始的。 南都﹕你是什麼時候和張國榮來往的呢? 林﹕是從1988年起、經朋友介紹認識的。 南都﹕那次之后﹐我看大部分歌詞都是你替張國榮填的? 林﹕我剛提到梁文道時也提到﹐張國榮之前是背景音樂﹐那時候我覺得是比較傾嚮于偶像 派的。他真正讓人覺得進入殿堂是宣布退休以后﹐然后再複出。他好像覺得可以豁出去﹐ 沒有什麼包袱。他復出的第一張專輯﹐也堅持不用他的樣子做封面。 南都﹕坐下來慢慢聽? 梁﹕當時我覺得很奇怪﹐就是他不再是一個偶像派的時候﹐傳媒對他的興趣變得很怪﹐比 如會討論他的同性戀身份啊、哪一場演唱會會穿什麼服裝等。 林﹕哎呀!那場演唱會(指2000年的《熱.情》演唱會)氣死張國榮了﹐他好不容易請到一 位時裝大師幫他設計服裝。看過的人都會有很深的印象。但是因為幾乎所有的傳媒--這個 也是香港平面傳媒的一種惡習--專門往那些不好的地方挖﹐結果那場演唱會人們只是注意 到張國榮的奇裝異服﹐而沒去看的人就不知道他唱得很好。有一次他過生日大家請他吃飯﹐ 那時候演唱會剛結束﹐他喝了一點酒就開罵了。 梁﹕所以我就覺得香港傳媒的那種愚蠢、膚淺反而見證了他的不一樣。他沒有去和后來的 年輕偶像派跑去附和什麼東西﹐他就做自己想做的。 南都﹕看到當時傳媒對張國榮的報道﹐作為一個讀者你是怎麼看的呢? 梁﹕很怪!因為我喜歡一個藝人﹐喜歡看他的電影、聽他的音樂的話﹐那我自然會去看關 于他的消息。我喜歡某位巨星﹐我就會去看他的演唱會﹐會去看關于他的唱片的評論或者 傳記什麼的。但是我發現﹐我喜歡張國榮的東西﹐當我想去看、去找張國榮的東西的時候 ﹐卻找不到真正和他有關的消息。 林﹕我一直覺得香港的樂評缺乏他應有的深度﹐沒有讓人過癮的一面﹐因為都是比較八卦 的東西。電影方面有一些真正的評論﹐上網可以找到多一點關于張國榮的東西。 南都﹕你和張國榮以什么方式合作? 林﹕很自由。可能因為我比較了解他﹐所以寫歌之前都沒有太多的溝通﹐我就自己寫﹐寫 完后剛好他也很喜歡。我覺得這就是緣分﹐也不是說開會研究這首歌要打開什么市場之類 的﹐都沒有!我們合作得很好。 南都﹕有人說“林夕寫的是張國榮的心聲”﹐你怎么看呢? 林﹕與我合作得比較有默契的一些藝人﹐比如王菲、張國榮﹐就是寫彼此喜歡的東西﹐特 別是張國榮﹐當我寫自己喜歡的東西﹐他也是會喜歡的。 南都﹕正所謂誌趣相投﹐心靈相通。 林﹕惟一例外的只有一首歌﹐他說那是我的歌﹐不是表達他自己心聲的歌﹐所以要求我用 一部電影裡的一句對白來打磨。所有的歌詞﹐其實都是我自己很自由地寫的﹐因為沒有限 制﹐我才發揮得好。 南都﹕梁文道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林夕和張國榮倆會配合得這么默契? 梁﹕張國榮后來的歌很有個性--香港的大部分歌手都不是這個樣子。 很多歌手唱歌﹐比如一張唱片十首歌﹐你會覺得十首歌本來是要給十個不一樣的人﹐但是 張國榮唱出來﹐你會覺得這十首歌全部都是他該唱的﹐特別是歌詞。比如說一個人唱歌﹐ 祂唱的明明是別人寫給他的歌﹐但是經過他的嘴巴說出來﹐就像現在我和你說話﹐你不會 覺得我這句話是別人寫出來的。但是大部分歌手唱歌﹐我聽的時候會覺得他唱的是別人寫 給他的東西﹐他說的唱的原來是別人幫他想好的﹐他就是代言人。但是張國榮唱的歌﹐你 會覺得那真的是他在唱給你聽﹐是他在唱﹐是他的話。 南都﹕生活中的張國榮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林﹕不拘小節。他對很多東西都很講究﹐比如家具﹐他對室內設計很重視。在生活上不拘 小節﹐他很喜歡送東西給別人﹐我收過他很多禮物。如果他認定你是朋友的話﹐就會很相 信你﹐什么東西都和你說﹐可是做他的朋友也不容易。 南都﹕做他的朋友不容易? 林﹕因為你要給他看到你好! 南都﹕張國榮的電影看得多嗎? 梁﹕那個時候﹐可以說我們當聽眾的都在聽他的歌﹐然后再看他的演出﹐因為他在上個世 紀九十年代的時候拍過太多好的電影! 林﹕也拍過很多爛的! 梁﹕對﹐但很爛的我都忘記了。他在我們心目中與其他娛樂圈的人不一樣﹐他已經在另一 個地方做自己的事。大家都覺得他好像一個孤獨的人﹐自己一個人在山上舞劍﹐也沒有什 么人跟他對劍﹐就是那種感覺。 林﹕他在和譚詠麟平分秋色的時候﹐就有了這種感覺﹐覺得反而--因為是香港有一個不太 健康的傳媒環境--造成了他一個人的傳奇! 南都﹕去年4月1日聽到張國榮去世的消息﹐你的反應是什么? 林﹕很驚訝!不能接受﹐然后慢慢接受了﹐接受他的生命已經留在他的歌里了。 南都﹕有評論說去年張國榮、梅艷芳的去世是香港一個巨星時代的結束﹐你怎么看這個說 法的? 林﹕我覺得也包括林振強。他們三人都屬于上個世紀80年代的背景音樂﹐那種背景音樂要 停止了﹐永遠不再回來了。我惟一覺得的是﹐坦白說﹐進入21世紀以后﹐他們三人都不算 活躍﹐林振強很少寫歌詞﹐張國榮發片量很少﹐梅艷芳也一樣。他們讓我們會回想到一些 好的價值﹐失去的時候你特別珍惜。像張國榮去世后﹐我們可能會發現現在新一代的不同 之處。現在的藝人有誰是唱得好演得好、可以快歌慢歌拿捏得很好?有沒有哪個實力派和 偶像派既有他的實力﹐也有他的偶像魅力?很難的!梅艷芳也一樣﹐她讓我們發現﹐現在 最紅的女歌手﹐有誰能把歌唱得好、在舞臺上面又是一個明星呢?這三個人去世后會讓人 想到﹐原來我們是在不自覺地、慢慢地失去一些東西﹕這三個人的去世﹐也是對樂壇的反 省! 梁﹕我也是這樣認為。人們覺得中國傳統的藝人﹐比如唱戲就會說唱做俱佳﹐聲色藝俱全 ﹐舞臺表演、戲劇、音樂、唱歌是統一起來的﹐集中到一個人身上。我們說梅艷芳好﹐不 會說她戲演得好﹐也不會說她唱得好﹐而是說她全部都好。 南都﹕因為她本身就是一個有傳統風範的藝人。 梁﹕對!她是一個傳統藝人﹐但是現在大家習慣好萊塢的模式﹐就不是這個樣子﹐一個人 唱歌就是唱歌﹐演戲就是演戲。一個人唱歌紅了﹐我們就很少去問他﹕你什么時候會去演 電視劇? 林﹕大家很難接受他在另外一方面的成就! 梁﹕對!很難!但在香港的話﹐習慣了。比如一個人紅了﹐他本來演電視劇的﹐別人就會 問他什么時候出唱片;出唱片的人﹐別人就會問他什么時候演電影。 林﹕要是一個人好好地唱歌﹐一定有人會這樣問他﹐問到他怕見到你為止! 梁﹕對﹐一定是這樣!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覺得香港的環境是會逼一些人出來的。一個人 要做到變成像張國榮這樣的人﹐加上自己的天分﹐真的居然就樣樣都好﹐那是很難做到的 。還有﹐在這種環境下﹐我真的覺得以后就不會再有(張國榮)了﹐為什么?因為我覺得若 從很市場化的角度來看﹐如果將來整個大的中國市場形成之后﹐我猜可能會越來越專業化 的﹐比如說有的人就只是唱歌﹐就算演戲也是偶爾為之﹐他就不會怎么去強調演戲;而演 戲的人就會演戲﹐不會想到去唱歌﹐可能這種趨勢會越來越明顯。 如果將來真是這樣的話﹐那張國榮和梅艷芳就是最后一代這樣的人﹐而且張國榮和梅艷芳 是那個年代的一個標誌﹐那個年代的香港人很相信所有一切都靠自己自立自強﹐慢慢地你 終于爬到頂峰﹐變成天王巨星。就像香港曾經輝煌過的一個年代一樣﹐他們兩人紅的年代 正好也是香港輝煌的年代。他們走紅的過程﹐也就是整個香港社會起飛的過程。后來再看 過去﹐張國榮去世的時候正好是SARS的最高峰﹐那個時候他死﹐感覺太難受了﹐真的覺得 那是-- 林﹕上天的一個愚弄! 梁﹕對﹐那天還是愚人節﹐大家都還不相信﹐聽到這個消息后﹐我們都覺得不會吧﹐開玩 笑!后來看電視才相信﹐都傻了!就覺得我們曾經經歷過的香港的輝煌年代﹐一起跟著他 走了! 林﹕那是曾經的最好的年代﹐上世紀八十年代﹐唱片賣得太好了! 南都﹕張國榮去世后﹐樂壇有沒有什么新氣象? 林﹕我覺得這個問題要分開來講。剛才提到﹐其實張國榮生前並不是真的很活躍。我覺得 他反而是讓我們回顧從前﹐原來是那么美好﹐主要就是這一點。如果說他的例子是啟發了 唱片公司在與明星簽約、錄用新人的時候﹐研究一下這人是不是歌唱得好﹐要不要引導他 去拍電影﹐然后拍一大堆廣告﹐那我覺得還是要看新人是否有實力。 梁﹕我覺得張國榮和梅艷芳的年代是一個還沒有那么多公式的年代。對于唱片公司和娛樂 圈來說﹐一個人要怎么樣才能紅﹐娛樂公司、唱片公司怎樣才能在他身上賺到錢﹐還沒有 那么多的公式。但是后來﹐像現在的香港這些人﹐有影響力的唱片公司都在找一個新人﹐ 然后包裝他﹐利用他去賺錢﹐整個操作過程都是公式化的﹐而那個時候的張國榮和梅艷芳 ﹐雖然他們也有很多機會讓別人來栽培﹐但你覺得他們是屬于自己的 林﹕我覺得造成現在這種情況是沒辦法的﹐因為市場不好﹐現在如果用一個新人﹐他只會 唱歌的話﹐是不可能生存的﹐必鬚要與經紀人簽合約﹐這樣才可以拍電影、廣告﹐否則真 的是白簽了﹐白做了。 梁﹕現在唱片的年代也快結束了﹐因為大家都上網下載音樂。現在我們的消費音樂是按一 首歌、一首歌來算的﹐但是以前唱片是一張一張賣的﹐專輯的概念沒有了﹐那對唱片工業 的影響可是太大了。 南都﹕張國榮輝煌時期唱片賣得非常好﹐現在還有沒有再出現這樣的情況? 林﹕難啊!以后每個時代都是休想了。 南都﹕那演唱會呢? 林﹕一開就三十場﹐都沒了!現在最紅的(歌星)就十幾場。 南都﹕那么現在表達音樂的形式是怎么樣的呢?以前是演唱會啊﹐出專輯啊…… 林﹕現在不一樣了!現在多了廣告﹐從前沒那么多廣告歌﹐現在多了很多歌﹐莫名其妙地 都是某一種產品的廣告歌﹐寫的時候都不知道是廣告歌﹐和哪個廣告搭配﹐比以前多了一 種模式。 南都﹕你自己寫過這種類型的歌嗎? 林﹕很多啊。有一些唱片公司﹐差不多所有的主打歌都是廣告﹐由一個產品來主打整首歌 。這種現象我覺得可以說是從黎明第一個開始的﹐黎明當時每一張專輯的主打歌都是一種 廣告﹐而且一分多鐘、兩分鐘、三分鐘的版本都有﹐也都一個個版本試過。這樣做威力很 大﹐他被證明成功之后﹐如果沒有廣告主打﹐幾乎每個歌星的主打歌都很難紅。 梁﹕我是比較老派的人﹐在這一問題上﹐我依然覺得聽音樂是要配合以前聽黑膠唱片的年 代﹐但現在你從早到晚看電視的時候﹐那些廣告歌一直出、一直出﹐你到哪里都聽得到那 首歌﹐感覺很不一樣。 林﹕我認為現在和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不一樣的地方是紅的歌不夠紅﹐因為發片越來越多﹐ 市場萎縮﹐要生存下去隻能繼續多出歌曲﹐不斷地走這條路線﹐所以一首歌的壽命比較短 ﹐從頭到尾聽到的機會反而不是很多。 -- 風也清 晚空中我問句星 夜闌靜 問有誰共鳴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0.81.217 ※ 編輯: shyvango 來自: 61.230.81.217 (05/05 23:46) ※ 編輯: shyvango 來自: 61.230.81.217 (05/05 23:47) ※ 編輯: shyvango 來自: 61.230.81.217 (05/06 00:17)
文章代碼(AID): #10cNnh_G (Leslie)
文章代碼(AID): #10cNnh_G (Lesl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