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不讀書]張國榮留下的藍色風暴(四)
*有點小爆~不過哥哥的部分來了。
【張國榮事件是否會引起仿傚?】
蔡:以前的社會,會很輕易的把某一些自殺行為解釋為神秘的或硬要為它找一
個理由,就是說欠債或者是情感因素,不太會接受說有人是患了憂鬱症而斷然
的採取自殺,可是當這些事情案例越來越明顯、越來越有名的時候,比方說像
香港的明星張國榮跳樓自殺這樣子的案例發生的時候,一方面某個程度增加了
憂鬱症的能見度,那對患憂鬱症的人來講,應該是一件比較正面的事情;可是
另一方面,恐怕也讓得了憂鬱症而且想自殺的人,覺得有了一個典範,就是他
真的得到一個合理的解釋,不是只有我想死,你看這麼大的明星都想死。所以
這個事情是真的會鼓勵本來就有憂鬱症的人更勇敢的自殺嗎?
王:對,尤其是媒體的處理,常常在回顧裡面,或多或少是一個浪漫的態度,
我不太清楚後來香港是怎麼處理... 因為我們知道第一天消息傳出來,相當多
人也跟著跳樓,這在七○年代日本一個女星自殺以後也發生的一個問題,那時
候他們就會講第七個跟她一起自殺的、第十二個跟她一起自殺的等等這樣一直
下去,最後他們政府就下令報紙都不要再刊了,因為你這個說第幾個... 只是
讓追隨者想要越來越想擠入會員的編號當中,一不刊了沒多久,自殺行為就消
失了,我想這個的確有一個帶頭作用啟動的效果。
蔡:所以現在像張國榮的事情發生,這個印象可能會留在華人世界的人心目中
長達兩三年的時間吧?這個有什麼辦法面對這種狀況嗎?
王:大概很難,因為我們跟張國榮也非親非故,如果說今天張國榮他的朋友們
可以幫他成立一個基金會,等於說他們出面來呼籲不要這樣的一個模仿,或者
甚至...當然不能講得那麼粗糙...
蔡:可是張國榮跳樓自殺之後,我身邊有一些本來不發病的人就陸續發病,就
有一些我本來覺得很強壯的人,都因此而沮喪了大概一個禮拜左右,這個是當
初就預期到會發生的事情嗎?就是偶像一自殺就會有這種狀況?
王:對,因為張國榮真的是對很多人--就是對某一個時代的很多人,事實上是
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其實只要是我們生命當中,不管他的或遠或近,總是對我
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意義,突然之間他消失了,我們所有人都會有失落感,都
會有相當的一個哀慟,所以這樣一個禮拜的憂鬱或低潮,其實我覺得是很可以
理解的。
蔡:那會需要擔心他們就此掉入憂鬱症之中嗎?還是...
王:怕的是他原來的人生其實就有危機了,像張國榮這件事來說,很多都是跟
著他一起長大三十幾歲這一輩,那也開始進入前中年期,所以人生本身本來就
有很多開始在調整,或者說暫時可以不要去想,暫時可以假裝沒看到,那突然
張國榮這樣的一個去世,香港那邊特別常用這樣的一個講法--代表一個時代的
結束,其實就代表三十幾歲他們的青春結束了,那對很多人來說,他根本還沒
做好跟青春告別的一個準備,這樣的情況之下,可能引發後面的危機就會蠻大
的。
【憂鬱症被批上浪漫的色彩?】
蔡:憂鬱症這個病症之所以殺傷力很大,不是光因為當事人的生產力被折損得
很厲害,同時也是一旦家中有一個人得了憂鬱症的話,身邊其他的家庭成員都
會受到嚴重的影響,所以很多憂鬱症的書,其實是寫給這些憂鬱症的家人或者
伴侶看的。我手上拿的這一本『當所愛的人有憂鬱症』,雖然是翻譯的書,可
是它裡面就有講到一些重要的憂鬱症的家屬或伴侶應該注意的事情,比方說你
怎麼樣說服得了憂鬱症的那個人去看醫生,這個很難說服?我看了這個書裡面
講這些技術的時候,我覺得台灣人的家庭可能有點困難,書裡面講的是你要不
斷地跟當事人說:「我覺得你跟以前不一樣了,那我們要不要去看醫生這樣子
。」這個說法,你覺得在台灣家庭裡成立嗎?
王:在台灣家庭裡面,大部分都是身體症狀... 我的個人經驗,你跟他講說「
你有憂鬱症,我們來看病。」這蠻難的,或者說你跟以前不一樣 ...
蔡:蠻難是當事人一定會生氣嗎?覺得是一種指控?
王:有可能是你講的生氣,也有可能他說「這只是暫時,一下就好了!」那樣
的情況,所以反而大部分都是用身體的症狀,比方說因為憂鬱症常常都伴隨著
其他的身心症狀,包括失眠、嚴重的頭痛或者體力上的... 整個衰退等等,這
樣的情況之下,比方說失眠也是精神科在看,等於說我們來找醫師看一下失眠
,看能不能改善,那大概醫師就會跟他解釋,包括說為什麼要吃抗憂鬱藥,那
他去過一次大概也會發現好像沒有想像那麼可怕,這樣情況之下開始治療的還
蠻多的。
蔡:你覺得台灣現在的一般人,如果聽到要去看一個像你這樣的精神科醫師,
還是會覺得很可恥,是不是?覺得自己會被社會當成神經病來看...
王:這幾年這種感覺還是有,不過很弔詭的就是也有可能說他會覺得很浪漫,
因為這幾年真的是談得蠻多,比方說可能一些小女生,她就會覺得說我跟何方
一樣之類的...
蔡:或者電影裡面,像「時時刻刻」維吉尼亞吳爾芙這樣...
王:反而這是很弔詭一件事情,最近我們幾個同事也在談說這個現象應該怎麼
去討論,因為我們屬於大眾衛生教育來說該怎麼去處理這個問題,這再怎麼說
,還是比以前... 聽到憂鬱症就好像聽到瘟疫一樣,那種態度來說好太多了。
蔡:我的確覺得比較年輕的人,看待憂鬱症比較放鬆。我曾經跟一個類似出版
單位的相處,這個出版單位裡面,大概有三四個二十多歲的工作人員,男生跟
女生都有,然後就是長得很漂亮很開朗,跟我開玩笑什麼,我都覺得他們是很
出色的一群人,有一次聊天,他們每一個人分別在不同的時候告訴我說他們在
服用藥物治療憂鬱症,就是有的人跟我說他們已經吃完了,有的人說他們還在
服用當中,我當時覺得很驚訝就是他們聊起來的那個狀態,一副那種說還蠻流
行的樣子,我去買了一個Prada...他們看起來也沒有為憂鬱症所苦,不像許佑
生書裡面講說那個臉都苦到會滴出苦汁來,他們看起來都很開朗的樣子,可是
他們顯然覺得說:就算我有憂鬱症,我去吃點藥,然後我可能好起來,又不好
就再去看醫生,所以年輕... 二十多歲的人,現在真的比較輕鬆的看待憂鬱症
,這是你講的浪漫的傾向嗎?
王:基本上我想有幾種狀況,我不敢說你遇到那個狀況是怎麼樣,但是一種狀
況是年輕一點的人他比較重視自己的... 算是工作的能力、工作的效率跟生活
的品質,所以他情緒稍微低一點的時候,他會發覺自己整個工作的勁就不太有
,因為這是以前像百憂解這些藥剛剛發明的時候,在華爾街那些精神科醫師他
們發覺說很多他在華爾街上班的個案,叫他不要吃了,沒多久他又跑回來這樣
說要吃,他說因為他吃這個藥讓他覺得每天去上班都鬥志十足這樣... 我覺得
有可能真的是為了生活品質;但是也有可能,去看病本身或多或少變成有一個
人對談,下一代好像看起來都很熱絡很隨和,可是事實上屬於疏離的那一部分
可能也更多,所以有一個人可以談,對他們來說也是好的,那吃藥有些時候也
許是一個幫助,也許也只是安慰自己一個儀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91.100.237
Leslie 近期熱門文章
PTT偶像團體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