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父亦師

看板Eric (孫耀威)作者 (因為我是阿影)時間22年前 (2002/07/12 14:1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亦父亦師   終於升上了中學。   由於小學時期成績優異,我很順利地進入該區第一志願──九龍沙田的某所官立中學。   當然了,經過蛻變的我,不會再像以前那樣怕生,遇事就慌張失措。加上經過阿年的 調教之後,我對課外活動有著極高的興趣,尤其是運動方面的競賽,更是我的最愛。總而 言之,升上中學的我,在這新環境中已經小有知名度,這點和小學時的我完全不同。  中學生很奇怪,總是急著要表現出長大成人的模樣。就拿制服來說好了,學校發的制 服奇醜無比,穿了根本沒法見人,其用意大概是希望學生們穿這麼難看的製服之後,沒閒 工作到處晃蕩。但是同學們怎麼可能乖乖服從學校的醜化陰謀,紛紛出奇招──訂做制服。   我還記得那時流行上寬下窄的泡褲,於是,我們在校園中很輕易的就可以瞧見一條條 誇張如驚嘆號的褲型。最寬處有四十吋,褲腳卻窄得只有十一吋,連穿進去都有困難的褲 子,訂做的也大有人在。穿那麼「帥」氣的泡褲,如果配上一雙平凡的球鞋,那就像有人 穿晚禮服趿著拖鞋,不搭軋極了!這種有個性的褲子,一定要配上尖頭皮鞋,那鞋尖最好 尖到可以將人踢流血,鞋底還裝上鋼片,這樣走起來會有「ㄎㄧㄤ ㄎㄧㄤ」的聲音,那 才叫──酷!  當時的我,有如劉姥姥進大關園,對這千奇百怪的制服看得目不暇給,可我卻只能穿 著學校發下來的標準制服,頂著半大不小,尚未發育完全的身軀在校園裡走動,看起來可 真是ㄔㄨㄛˊ極了!唉!誰教我家規森嚴,那種變形制服我是沒機會穿的!  上了中學最大的不同便是課業。在小學階段,只有英文課本會出現英文,其餘科目如 健康教育、自然科學,都是以中文書寫,閱讀起來很容易。誰知上了中學之後,除了中文 以外,其他科目全是英文課本,就連上課也全用英語教學,尤其是一門叫做「經濟及公共 事務」,裡頭全是些香港政府行政分級的常識和專有名詞,光單字就有一大串,背都背不 住,真是傷痛腦筋。  幸好父親是香港政府公務員,對這方面最懂了,英文又強,所以有不懂的地方,我就 會請教他。一直以為他是嚴厲專制、不苟言笑的人,沒想到經由一次又一次的交談,我也 發覺父親慈祥的一面。他的耐性很好,有時候我陷入某個問題中,困在裡頭鑽牛角尖,父 親就會不厭其煩的解釋,直到我融會貫通為止。  在父親的教導下,即使面對英語教學這麼大的轉變,我的學業成績依然傑出,絲毫不 受影響,然而真正令人感到開心的是,我們父子之間的關係融洽許多,共同話題也變多了。   在家中常常可見到我們父子倆圍坐在餐桌旁,在燈光的投射下,兩個人影映在課本上 。有時我會看著父親的側臉發呆,在著他微蹙的眉,霜白的鬢角及眼角的魚尾紋,我不曾 如此近看過父親的臉,突然有種強烈的悸動,為了這張日益蒼老的臉龐,我真該更加努力 ,讓他為我而驕傲。   隨著年紀的增長,和老爸的關係也越來越好,直到後來,我準備出片的事情,也引起 了老爸的「嚴重關切」,他嘴上說不,表情故作冷淡,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我也認定他 不贊成我出片,也不打算多加說服,只想用優秀的成績來證明我的決定是對的。   直到有一回聽見老媽提及老爸的行為,我才了解,原來他早就贊成我踏入歌壇.....   那回老媽和老爸去尖沙咀的一家餐館吃飯,途中經過一間唱片行,門外貼著我的海報 ,不知是哪個痛恨我的人,竟用黑色炭筆在上面亂畫。老爸和老媽看見了,嘀咕了幾句, 也沒做出什麼舉動,就這麼打海報面前走過去。   當老爸和老媽走進餐館,椅子都還沒坐熱,老爸就搔搔頭,站起來謊稱要去上廁所, 結果一去就是二十幾分鐘,正當老媽狐疑的想出去找人時,又見他從店外轉回來,手上拎 著我那張受侮辱的海報。   坐回位子上,不等老媽問起,他就靦腆的開口說了一句:「我….看它貼在那兒不好 看,擦也擦不了,就乾脆把它撕下來了….」   原來,老爸的心裡早就接受我發片的事實了,只是不擅長表達的他,不知如何告訴我 !他那倔強的個性我還不清楚嗎?因為我的倔強脾氣就是從他身上遺傳來的。   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小時候父親也常開車載全家人出去玩,他總是一再重複一句話 :開車是件很難的事,要顧及左右來車,又要小心前後距離,還要注意突發狀況,所以我 一直把開車當成一件很難的差事。直到自己拿到了駕駛執照,有機會開車的時候,才發現 原來開車──不怎麼難嘛!不過,如果是我開車載老爸時,我就會給他一個台階下,不敢 開太好,以防他惱羞成怒啦!   長大之後,一些童年時候很在乎的事也淡化了不少,不再為一些芝麻小事和老爸嘔氣 ,不再和小妹爭寵,或許是和家人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了,所以倍加珍惜。目前我只有一 個心願,希望能用己身的力量,讓他們過更好的生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17.82.117
文章代碼(AID): #zBdBQEI (Eric)
文章代碼(AID): #zBdBQEI (Er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