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 關曉榮的《國際邊陲》

看板Easy作者 (Incurable)時間17年前 (2007/06/13 13:2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 [本文轉錄自 documentary 看板] 作者: Swallow1982 (她適合意志。) 看板: documentary 標題: 6/1 & 6/8公視即將播映關曉榮《國際邊陲》 時間: Thu May 31 17:27:33 2007 這篇文章是我於2007年4月14日參加《國際邊陲》首映會暨座談會的紀要。 適逢公視將於6/1(五)晚間十點播出《國際邊陲》(上集)、 6/8(五)晚間十點播出《國際邊陲》(下集),故將文章po上來。 有空的人不妨鎖定公視!! 《國際邊陲》不只是一部蘭嶼的影像斷代史 http://www.wretch.cc/blog/meanders&article_id=16812606 (本文內有延伸閱讀和紀錄片片段賞析) ======================================================================== 「這是一部很悲傷的紀錄片」,蘭嶼反核廢運動發起人郭建平道出其深沈的觀感。 2007年甫公開映演的紀錄片《國際邊陲:1997島嶼上的人類》是關曉榮十年前的舊 作。1997年3月至6月這段期間,關曉榮深入蘭嶼,為該地留下豐厚的影像紀錄。 《國際邊陲》全片蕩漾著舊時代的氣息,素樸、緩慢且沈著。可貴的是,片中觸及 的議題並未過時,反而隨著現代潮流的拍打而更形迫切。蘭嶼反核廢料運動堂堂邁 入第二十週年、造舟文化逐日喪失、青壯人口外移等等課題,無不提示著全球化浪 潮底下,蘭嶼該如何在邊緣化的處境中重新鞏固其文化命脈之重要性。 《國際邊陲》揭示的蘭嶼命題 開場鏡頭中,關曉榮的旁白引領觀者進入蘭嶼,旁白的運用凸顯關曉榮作為一名外 來者,始逐步建構他以及觀者對於蘭嶼的認知地圖。後來,關曉榮轉為一位聆聽者 ,傾聽島上族人的見解,也傾聽達悟族長者淺唱低吟,綿延無盡的聲浪一波一波襲 來,感性地訴說著發生在島嶼上的故事。 關曉榮作為一名拍攝者,並未選擇隱藏在攝影機後頭,而是不斷鑲嵌入被攝者的社 會關係網絡中。他援用真實電影(Cinema verite)的拍攝手法,透過當面訪問或 參與討論,與被攝者直接交流意見,促使拍攝者與被拍攝者兩者之間互為主體。 提及從事原住民運動之動機,關曉榮遙想起他早年至屏東縣霧台鄉拍照的經歷。有 一回,關曉榮在路上碰見一群返鄉的山地青年,他們已有幾分醉意,彼此相談甚歡 ,這群山地青年隨即熱絡地邀請關曉榮至他們家中,一同暢飲高歌。翌日,酒醒, 關曉榮外出散步,恰與前夜同歡的某族人擦身而過,他熱情地同對方打招呼,未料 對方竟視若無睹,漠然離去。關曉榮百思不得其解,頗為神傷。及至後來,他才幡 然了悟,那一夜,在酒精的煽動下,山地青年得以跨越漢人和山地人之間平時積累 的不信賴感;然而,一旦酒精效力退卻,原住民作為被殖民者的心理創傷與防衛心 便又復返。理解了這一層隔膜及芥蒂之後,關曉榮便覺自己身為漢人的一份子,對 於原住民的挫敗難辭其咎。懷抱著這股愧對之情,關曉榮遂選擇走進他們的生活。 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丘延亮於此亦感同身受。他悠緩地道出:「已經不記得第幾 次看這部電影了,每次都想很多,每次都想得不一樣。」丘延亮憶及他十六歲時曾 至山地生活一個半月,親眼見證「山地平地化」政策如何促成台灣原住民的生活模 式、文化命脈和族群信仰一一崩解,他意識到自己是統治的漢民族,是壓迫者的一 員,倘若不採取行動、推動變革,自己就要淪為幫兇。於是,覺醒之後的丘延亮便 倉皇地逃下山,在原住民的啟蒙下對人生有了另一番思考。 丘延亮戲稱關曉榮的片子是「出土文物」,實屬難能可貴。《國際邊陲》可謂「老 掉牙的人道主義的芬芳」,使得蘭嶼島上所有的癥結在同一個鬥爭點上重新匯集, 企圖吸引世人的目光。 針對原住民所遭逢的困境,東海大學社會系教授趙剛也指出,過去對少數族群的歧 視往往明目張膽,戰鬥者容易找到一個標的,進行反擊;反觀當代的歧視,卻經常 詭譎難辨,不易識破。趙剛以他幼女的教科書為例,書上列出台灣各個原住民族群 以及相應的特色產物,要求學生進行配對。如此一來,各族群遂簡化成為某種物質 的表徵,如百步蛇、琉璃珠、飛魚等消費性符碼,忽視其深厚的社會文化意涵。再 者,透過「區隔」的手段固然有助於大眾記憶,但也容易流於專斷,且有進而形塑 族群刻板印象之可能。 儘管長期投身蘭嶼草根運動的達悟青年郭建平認為《國際邊陲》是一部悲傷的電影 ,但悲傷並不能框限人們對未來的展望。郭建平表示,反核廢料運動只是其中一個 環節,他意圖將蘭嶼當成一個基地,藉此串連全台灣的原住民族,在原住民先後歷 經「外部殖民」與「內部殖民」之後,得以重新建構其主體性。同樣成長於蘭嶼的 原住民文學作家夏曼‧藍波安在紀錄片中亦侃侃而談他離鄉至台灣求學、謀生,復 又在父親的召喚下回返蘭嶼的心路歷程。他不斷自我反思,指出倘若只會以中文高 談闊論,表述其意識形態,卻僅能用母語進行基本的日常會話,無法深入了解祖先 的生活方式及其精神信仰,自我便要飄零、喪失。 用紀錄片拼出社會樣貌 關曉榮執導的紀錄片《國際邊陲》是由侯孝賢電影社出資,完成10年後終於獲得問 世的機會,於日前正式發行DVD。侯孝賢表示,他早年初抵蘭嶼,親見達悟族人同 心協力捕撈飛魚的情景,並訝於他們竟體現著漁獲均分的共產社會形態,宛如烏托 邦。此外,達悟族傳統地下屋的建築形式也讓侯孝賢印象深刻。 侯孝賢坦言他受陳映真早期的小說影響很大,如〈山路〉、〈將軍族〉,並體認到 愈介入社會角落,愈發現弱勢族群遭受的剝削和欺壓。侯孝賢將紀錄片視為「拼圖」 的工作,藉由影像的再現,得以還原社會各階層的真實面貌,目前他構思中的紀錄 片素材尚包括日據時代的人物、樂生療養院等。 ●註:本文為2007年4月14日《國際邊陲》首映會暨座談會紀要。 ※ 編輯: Swallow1982 來自: 123.193.73.23 (05/31 17:31)

05/31 20:48,
很棒的資訊 謝謝分享!
05/31 20:48
※ 編輯: Swallow1982 來自: 123.193.73.23 (06/01 07:33)

06/03 20:58,
感動 不知如何購買 想給更多人看 學校教育 應回到族群的
06/03 20:58

06/13 13:24,
借轉,謝謝
06/13 13:2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8.99.183
文章代碼(AID): #16Rt-COh (Easy)
文章代碼(AID): #16Rt-COh (Ea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