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明__特立獨行的文人生活

看板DM_Chen (陳道明)作者 (搖滾名人床)時間22年前 (2003/03/12 23:2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陳道明:特立獨行的文人生活 《大眾電影》2002年2月號 2001年末的一天,在北京香格里拉飯店,著名演員陳道明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留著鬍子的陳道明,溫文爾雅,侃侃而談,不時冒出一點書生意氣。 他就靜靜地坐在記者面前,讓人感到他的淡泊和寧靜。 而這段時間,由陳道明主演的《康熙帝國》播放正酣, 陳道明拒絕了一個又一個記者的採訪。 【1971年的一次"逃亡"】 陳道明步入演藝界只緣於一次"逃亡"。 1955年,陳道明出生于天津一個中醫世家。 父親是醫學專家,從事醫學理論研究,具有豐厚的文化修養。 這讓陳道明至今佩服不已:如對於古典詩詞,你念了上句,父親下句就脫口而出。 "文革"之後放老唱片,京劇戲文,上句一來,他下句就跟著走。 父親並不希望陳道明當演員。 在相當長的時間裏,陳道明也根本沒有想到有朝一日會走向這麼一條演藝之路, 更沒有想到今日可以成為中國屈指可數的優秀演員。 陳道明說:"我那時對職業有三個夢:一個是醫生,因我們一家子醫生; 另外一個是外交官 ;第三就是律師,就這三個。 如果現在我來選,我真是不太可能會考戲劇學院之類。" 記者多次向陳道明問起他中學以前的生活,他說,真的很平淡,什麼也不突出, 更沒有冒出什麼表演天賦的苗頭。但歷史往往充滿了戲劇性。 陳道明在天津十二中上中學的時候,遭遇"上山下鄉"的大潮,陳道明非常害怕, 怎麼辦呢?於是想到了"逃亡"。那段時間,部隊的各個文藝團體都在招生, 中學老師經常讓陳道明去看看。 陳道明在學校並不屬於文藝骨幹,甚至不是學校宣傳隊的,對當演員沒有太多的幻想。 有一次,天津人民藝術劇院來十二中招生,陳道明表示堅決不去。 老師就動員了跟陳道明特別好的三四個同學,把陳道明"押"到考試所在地宣傳隊。 當時天津人藝有三四個老師來主持初試,宣傳隊的人先考,陳道明他們就在外面等著。 宣傳隊都是能歌善舞的那些人,他們各顯神通,很快考完了。 最後主考老師問:"還有沒有人?"陳道明的三個同學說:"這裏還有一個。 "同時把陳道明推進去了。陳道明說:"我不考,我不考。我不會,什麼都不會。 "於是扭頭就走。陳道明這一"扭頭",引起了老師的好奇:"回來,回來,你為什麼不考? "陳道明說:"那是宣傳隊的事,我不是宣傳隊的。 "主考老師"不拘一格降人才",開始了一系列的發 問: 你會什麼樂器嗎? --會! 你會跳舞嗎? --會! 說起來非常有意思,陳道明的面試居然都是別人代替的 --所有的"會"都是那些鐵哥們同學給搶答的。 這些回答帶著好玩,帶著起哄,帶著純潔,回答得"理直氣壯"。 弄得陳道明渾身不自在,黑黑的臉蛋變得通紅。 過了幾天,天津人藝打電話來,讓陳道明去復試。 陳道明感到很納悶:"我說這奇怪了,老師眼睛出毛病了,腦子有問題。 "就去了,連續去了三次。很快,陳道明就收到了天津人藝的錄取通知書。 當時,他父親並不愉快,一聲長歎道:"接受這個現實吧﹐當個職業做吧﹐ 但是你能做別的的時候,最好不要做個。" 30多年前的一次"逃亡","逃"出了一個當代中國很具實力的優秀演員。 陳道明說:"我走這個路很正常。最初沒想過這個職業,後來因為是躲避'上山下鄉', 然後就混進這個隊伍。後來就到了戲劇學院,沒有太離奇的經歷。" 他甚至表示:如果再有一次當演員的機會放在他面前,絕對不會珍惜。 【30年來30部戲一路"道明"】 可以說,陳道明的演藝之路相對一帆風順,正如他的名字。 陳道明說:"因我命好。我的心態一直比較好,沒有覺得特別差, 沒有脫軌的感覺,沒有什麼再啟動的感覺。 我覺得始終在軌道上,但並不是跑得最快的。" 事實上,陳道明真正做到了一步一個腳印,光學員就當了10多年。 這包括在天津人藝的七年和中央戲劇學院的四年,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十年磨一劍"。 面對記者,陳道明驀然回首:"我們這一批跟現代演員不一樣,我們就是從群眾演員幹起 ,真是群眾演員,在舞臺上,一句臺詞也沒有。我們當時算是比較正常吧,這是一個勢必 要經過的路,當時心態跟現在不一樣。沒有想出校門就開賓士,拍完片子就可以買房子, 沒有那個概念。我們也不能要求現在的年輕人像我們那麼幹。 我們當時的投機性比較小吧,機會主義比較少。 現在呢……其實演出這一行,是要靠機會,但不能把它變成必然。 現在好像已經變成了必然的了。" 1982年,陳道明從中央戲劇學院畢業,分配到中央電視臺電視劇製作中心工作。 許多學員在中央戲劇學院當學生的時候就開始嶄露頭角,但陳道明依舊是平平。 接下來,陳道明相繼出演了《今夜有暴風雪》《一個和八個》,這兩部片子影響都很大, 其中《一個和八個》的攝影張藝謀和美工何群,更令人關注。 但陳道明雖然演技不錯,社會影響卻鮮為人知。 十年磨一劍,這劍還不夠鋒利嗎?不!前兩個影片只是陳道明牛刀小試而已。 1984年,陳道明正式拔劍出鞘。他在電視劇《末代皇帝》中主演青年溥儀,一舉成名。 這一年,陳道明29歲,已經有了14年的從藝經歷。 1988年,作為《末代皇帝》的主演,他榮獲第一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男主角獎 和第九屆全國電視"飛天獎"優秀男主角獎。 《末代皇帝》對於陳道明來說,無疑是開天闢地。 寶劍既已經出鞘,就無法掩飾其光芒。 30多年來,陳道明在演藝圈跌滾爬打,主演了30多部影視劇, 他幾乎囊括了國內所有的大小獎項。 他充分體會了一步一個腳印並且取得成功的快樂: "我喜歡的角色是《圍城》《二馬》《一地雞毛》《黑洞》《康熙王朝》等。 我覺得這裏頭能找到我創作中的興奮點。" 陳道明真可謂一路"道明"。 但他很清醒,他認為:"成功是相對的,一個演員不可能所有觀眾都喜歡你, 一部片子拍出來,不可能讓所有觀眾都說你好。 每個人觀點不一樣,生活觀、價值觀不一樣,對你的片子的評價會不一樣。 所以我說,如果總共是10個人的話,一部片子,6個人喜歡,是非常優秀的演員, 5個人喜歡是優秀演員,4個人喜歡是不錯的演員,3個人喜歡是還可以的演員, 2個人喜歡是一般的演員,一個人喜歡的演員也有,以後不要再混了。" 陳道明也有不"道明"的時候。 陳道明說:"人生哪有都順的,肯定有不順的,順是相對不順而言的。 比如具體有一段時間,我演得完全沒得演了,完全靠經驗。 "也許正是在這種狀態下,出現了陳道明最不滿意的作品如《寇老西兒》 《上海人在東京》等。陳道明說:" 我在這些作品中的表演,一點感覺也沒有。 我不會怨任何人。這是因我沒有金剛鑽,就攬了這個瓷器活。怎麼辦? 重新找我。找不認識的我,沒有挖掘的我,找沒有表現的我。" 陳道明不滿意的作品還有電影《我的1919》, 儘管他因為出色地主演了我國外交官顧維均,獲得了"金雞獎"和"華表獎"。 但他認為:"可以拍得更好,但因為上馬的時間不寬餘,資金也不很寬裕, 境外拍攝有很多困難,來不及去揣摩了,就完成了。 從表演上來講,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成功的地方。" 對此,陳道明頗有感慨地說:"教訓肯定是有,演員有時候往往身不由己, 各種關係、朋友、各個方面,也有為五鬥米折腰, 這個職業並不是很純粹、很高尚,我也不是各方面很堅定的人物。" 陳道明因《末代皇帝》而出彩,而在《圍城》中,他爐火純青的表演,使他聲名遠播。 可以說《圍城》是陳道明最為精雕細琢的一部。 《圍城》是著名作家錢鍾書的長篇小說 在高校和文化圈影響很大,電視劇《圍城》開播使它家喻戶曉,在全國掀起一股"圍城熱"。 現在的演員,沒有什麼戲不敢接,沒什麼角色不敢演,但陳道明偏偏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的。導演黃蜀芹請陳道明主演《圍城》,陳道明推辭再三,擔心演不好。 因為他在高中就熟讀《圍城》,他深知文化昆侖錢鍾書原著的分量, 主人公"方鴻漸"這一角色重大,性格複雜,很難把握。 但導演黃蜀芹早就吃定他了,根本沒有考慮找個替補。 儘管黃蜀芹並不認識陳道明,但看過《末代皇帝》。 陳道明刻畫人物的傳神、細膩、到位和幽默,都讓黃蜀芹大加讚賞。 並且,陳道明本身是一個充滿書卷氣的人物,而方鴻漸就是一個性格複雜的知識份子。 《圍城》成了陳道明花了精力最多的一部戲。 首先是戲的分量重,幾乎每集都有陳道明的重頭戲; 第二是陳道明主演的方鴻漸是劇中絕對一號, 性格複雜,經歷曲折,一不小心就會走樣。 陳道明就喜歡這樣的帶著小人物性質的角色。 陳道明反復研讀劇本,認真做筆記,同時準備了多種方案, 甚至不少戲都實地拍出了多個版本,最後讓導演選擇。 黃蜀芹是這樣評價陳道明的:"陳道明,他人聰明,悟性強,肯用功, 又能體恤別人,整部戲他戲碼最重,但無論是主要還是次要演員, 他都能很好合作,在劇中他是中心人物,在拍攝現場,他也是中心人物, 是一個表演、藝德都好的演員。" 許多讀者認為,《圍城》是陳道明迄今為止最好的角色。 1990年,陳道明主演《圍城》榮獲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第三屆學會獎, 全國電影製片廠第二屆優秀電視劇評選最佳男主角獎,第十一屆"飛天獎"最佳男主角獎。 1991年,他還獲得四川國際電視節"金熊貓"最佳男主角獎。 陳道明並沒有沾沾自喜。他認為 :"機會是致命的。 演《圍城》,如果當初找的不是我,找一個別人﹐他也可能演得不錯。 這個行業沒有參照物﹐你演出來了﹐就先入為主了。所以我始終認為, 機會和努力各占50%﹐促成了你的輝煌。 可是更多的人﹐是只有那50%的努力﹐沒有那50%的機會。" 但同樣一部知識份子題材的《二馬》卻讓陳道明傷了心。 在這部根據老舍名著改編的電視劇裏,陳道明表現出甚至比《圍城》更爐火純青的演技, 贏得了看過此劇的人的一片叫好。但看的人偏偏很少。 對此,陳道明多多少少感到非常痛心:"《圍城》之後我感覺《二馬》好。 因為年代不同了,人們都看《還珠格格》去了,誰看《二馬》呀, 對不對,我覺得從創作狀態,信息量,到寬容度,《二馬》比《圍城》不差, 甚至我更喜歡《二馬》,但是現在不是《二馬》年代了,同樣現在如果播放《圍城》, 跟《二馬》的命運是一樣的,現在咱們的電視,完完全全已經速食麵,全變成填飽肚子。" 陳道明甚至有點憤憤不平:"所謂的收視調查是什麼?要是播三級片,肯定收視最高。 由此可見,電視裏都是一些什麼劇。不能觀眾要什麼你就給什麼, 要不怎麼強調文化導向呢。但我也不擰著市場,盡力而為吧。 " 清初的一代偉帝康熙和末代皇帝宣統,陳道明都成功地出演了。 正在熱播的《康熙帝國》,充分展示了陳道明遊刃有餘、舉重若輕的實力。 與當初接拍《圍城》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當陳家林找他演康熙的時候, 陳道明也是推辭的,"因為清宮戲實在是太多太濫了。 "但經不住導演陳家林的勸說,才同意看看本子,一看就放不下了, 陳道明認為,這部戲解釋帝王的角度與其他的清宮戲有很大的不同, 它不是從宮闈愛情、宮廷鬥爭等尋常的題材入手, 而主要寫的是有關康熙治國和用人之道。 對於康熙這一角色,最高的呼聲自然還有焦晃。 總製片人劉大印寧可得罪投資商和承受官司敗訴,也要起用陳道明, 可見他對陳道明的信任和期待。 陳道明說:"當初我確實不知道劇組已經找了焦晃。 《雍正王朝》這部劇很遺憾我沒有看過。 此'康熙'與彼'康熙'其實毫不相干。 大家都是幹活兒,他吃他碗裏的飯,我吃我盤裏的餐。" 在這部片子裏,陳道明把一代偉帝康熙演繹得淋漓盡致,充分體現了他的王氣、霸氣和 智慧。最讓陳道明感到高興的是,劇本裏和小說原著裏都沒有用太多篇幅來描寫康熙的 兒女情長,因為年輕的時候他就不喜歡演談情說愛戲。 對於陳道明來說,他戲中印象最深的是, 乾清宮裏正大光明殿上康熙怒斥受賄群臣的戲。 那場戲,充滿了現代感。 在拍攝的時候,陳道明總是舉重若輕,遊刃有餘,同時感染著大家。 他並不滿足於簡單地背臺詞,而是隨時進行創造和發揮。 比如當康熙得知大阿哥曾經被葛爾丹俘虜並一直隱瞞時, 他痛心疾首地給了對方一個耳光--這耳光是陳道明自作主張打的, 劇情並沒有這樣安排,"大阿哥"也不知道自己要遭遇耳光,因此一下子被打懵了。 但陳道明演的畢竟是一代偉帝,他沒有懵,又響亮地打了自己一巴掌。 這臨時發揮的兩巴掌讓所有的主創人員為之叫好。 另外一出戲是,在朝廷軍隊屢吃吳三桂敗仗、明室後裔朱三太子起兵、太監造反、 宮廷大亂的情況下,康熙面臨退位,這時索額圖出了一個很丟人的主意, 康熙一怒之下把茶水全潑在了索額圖臉上--這個潑茶的動作也是劇本中沒有的。 這一潑,潑出了陳道明的十足的靈氣。 《康熙王朝》開播後,收視率居高不下。 陳道明出色的表演,受到了大家的認可,也引起了一些爭議。 如一種意見是,"陳氏康熙"太生活化,不像歷史正劇。 還有一種意見是,"陳氏康熙"很像"陳氏蔣介石"。 2001年12月20日淩晨一點,記者專門給正在浙江橫店拍《英雄》的陳道明打電話, 請他談談對這兩個觀點的看法。陳道明告訴記者:"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 誰也不知道皇上究竟是什麼樣子,誰也不是標準,皇帝在皇宮裏,有百官頂禮膜拜, 用不著再演架子。於是,我與導演達成一種默契,走生活化的路子,可能覺得不像皇上。 皇帝究竟是怎麼樣子,歷史學家也只是通過一些資料考據。 只要沒有大的歷史失誤,就可以當作一個歷史故事片來看。 康熙是半個在馬背上,半個在龍座上,不像後期的皇帝,完全奢侈化、享受化。 豐功偉績是後人蓋棺論定的,從不懂國事開始的一個成長過程, 他也有軟弱的、無能的地方。我認為,這個片子可以以兩個標準看,有沒有教育意義, 好看不好看。凡是拍歷史片,從秦皇漢武,到末代皇帝溥儀,哪個是正確的? 我覺得電視劇講的只是一個歷史故事,相對真實就行了,不能夠當成歷史資料來看。" 陳道明說:"這麼長的歷史劇,難免有失誤,有遺憾。 我也看了許多人寫的文章,很有道理。 我也想'亡羊補牢',如果能改,一定改,但沒法改了。" 針對"康熙像蔣介石"的說法,陳道明解釋道:"至於蔣介石的形象,我覺得抱歉了。 是否是蔣介石的形象給人太深刻了?應該說蔣介石像康熙。 當時拍完'康熙'再拍'蔣介石'(《長征》),但'蔣介石'先播。 可能是我演技不夠成熟吧,沒有區分得太開。 但蔣介石和康熙還是有相似的地方,同樣是光頭,禿頂等等。" 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陳道明正留著鬍子。原來,他這鬍子是?秦始皇留的。 目前,他正在浙江橫店拍戲,他主演的是《英雄》中的秦始皇。 記者兩次請他談談有關《英雄》的情況,陳道明說:"因為我們跟劇組的合同有這麼一條 ,宣傳由他們統一進行。大概是他們的宣傳策略是'不宣傳'吧, 因此,我也不破這個規矩了。"但陳道明還是透露了一點, 這是一個和原先的"荊軻刺秦王"完全不同的故事。 另外,他覺得再次跟張藝謀合作,還是挺愉快的。 2001年,陳道明剛剛在電視劇《黑洞》出演一個具有黑社會背景的企業家。 陳道明認為,這個人物極具挑戰意味,他屬於高層次的犯罪, 他蛻變的過程雖不乏社會原因,但他的成長環境及抑鬱的個性、人生經歷等, 也是他墮落的關鍵。在相當一段時間裏,陳道明都在看犯罪心理學方面的書。 事實上,陳道明最喜歡演的角色不是皇帝,也不是反派,而是小人物。 他說自己是性情中人,喜歡演一些有點小毛病的人, "能夠玩味的人物現象而且具有典型性。" 【兩情若是久長時】 天津人藝是陳道明的福地,不僅是陳道明進入了演藝圈的一個開頭, 使陳道明花七年時間打下了基本功,同時也是陳道明與杜憲相遇, 他們相互依靠,又各自獨立,相伴到永遠。 陳道明說:"我和杜憲十多年前自由戀愛結婚,感情一直很好。 杜憲前幾年去了香港鳳凰衛視台,主要搞節目製作、策劃,一般不出鏡主持。 她的工作生活開心充實。我在外地拍戲,我們聚少離多經常飛來飛去。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我們就以這種心態面對長期分居。"    1970年,出生於清華教授之家的杜憲在北京人民軸承廠開始參加工作。 1977年,杜憲考入了北京廣播學院。1978年的暑假, 杜憲約了過去工廠裏的同事一起出去玩,先後去了北戴河、秦皇島、天津。 在天津,杜憲有個舅舅在天津人藝,他有一個學生就是陳道明。 於是在杜憲舅舅家裏,杜憲和陳道明認識了。 杜憲曾回憶起那次見面:"見到他時,覺得他還行,挺斯文的。 他比我小一些。然後兩人一塊談了談,什麼《簡愛》等。 那時候的人都特別含蓄,不能顯得自己沒文化,就談些小說什麼的。 "也就是說,杜憲和陳道明起初的見面,最主要的交流方式是談文學。 接著,杜憲和表姐去看陳道明參演的話劇《彼岸》,希望能夠看到陳道明。 但這部戲的角色分A、B角,陳道明那時剛好不出演,於是,直到戲結束了, 杜憲都沒有看到陳道明。 但陳道明和杜憲從此走向愛情的"彼岸"。 1979年,陳道明考上了中央戲劇學院,杜憲就讀於北京廣播學院, 於是兩人一星期見一次面。一到星期天,杜憲就去他們中戲, 停留一下才回到清華大學的家,在回學校之前杜憲又先到中戲看陳道明, 然後才回廣播學院。每周都是如此。 在當時,杜憲根本沒覺得陳道明有什麼特別的才華,更沒想到他後來能演成什麼樣。 只是緣於情投意合。 在"換人"成風的演藝圈,陳道明和杜憲的愛情令人羡慕, 而他們結婚以後幾乎沒有吵過一次架。 為什麼?一種說法是,兩人在談戀愛的時候把該吵的架都吵完了。 在戀愛期間,他們頻頻吵架,甚至多次都表示要分道揚鑣。 剛開始吵架時,杜憲就不說話。但這時的陳道明的感覺, 就有點像《圍城》裏趙辛楣"一拳打了個空的驚慌"。 後來在陳道明的"要求"下,兩人把其中的氣話都說出來了,但兩人似乎更氣憤。 於是雙方就共同表示:咱們分手吧。這樣的分分合合不知道演繹了多少回。 一次,吵架吵完了,兩人就說好分手。雙方把送給對方的禮物全部收回來, 說好以後還是朋友,以後就不這樣來往了。雙方說再見,彼此祝福。 雙方都非常有紳士風度。但愛情的力量就是神奇,說好要分手,就是不分手。 杜憲是這樣描寫他們最後一次"分手"的-- 還有一次,也不知道為什麼事,就不談了,分手了,說好以後永遠不再來往了。 那次讓我現在想起來還是挺感動的。 到了周末,這次我應該直接回家不用再去中戲了,因為都不談戀愛了,還去幹嗎呢? 但當時也不知道為什麼,心裏還是想到中戲再看一眼。 於是那天,我就在中戲門口下了車,下車後,我還在中戲門口站了會, 然後便接著坐車回家。就在我倒最後一趟車時, 遠遠就看見了馬路對面站著一個人,是陳道明。 我走過去,我問他為什麼在這等著? 他說我就是想看你一眼。 我說我如果不是走中戲你就看不到我,因?我不從這倒車,那你怎麼辦? 他說那我就明天在清華你家附近等你。 --這是陳道明和杜憲最後一次"分手"。既然多次無法成功分手,那就結婚吧。 1982年,杜憲和陳道明雙雙分配到中央電視臺,陳道明是電視劇製作中心, 而杜憲則成了著名的播音員。兩人結婚了。 他們的結婚似乎也很簡潔,沒有房子,沒有婚紗照。後來,便有了孩子:陳格。 陳道明的一舉成名是1984年演了《末代皇帝》之後,而杜憲的成名則比陳道明早, 應該說,陳道明也有曾被外界叫作"杜憲的丈夫"的時候。 兩人的感覺就像一杯陳年老酒,隨著年齡的推移,沒有先前的熱烈,但越來越醇。 在最初的幾年,陳道明一家往往"形散神不散",把女兒交給了天津的爺爺奶奶照看, 而夫妻兩人也過著你在我不在,我在你不在的生活,甚至兩人沒有一起逛過街, 照過一次相。 就這樣,他們各自打下了一個天下。 直至現在,兩人一個做演員,一個做媒體,比翼起飛,雙雙發展。 杜憲是這樣評價陳道明的:"他要是演皇帝之類,回來脾氣是大一點; 演一些小人物之後,回家就會比較謙遜。 "陳道明則是這樣評價杜憲的:"榮辱不驚。" 據說,女兒陳格跟小時候的杜憲一模一樣。 女兒的名字是外公給取的,出自王陽明的詩句。 杜憲和陳道明對孩子的感情都一樣,但表達的方式不太一樣。 母親是悉心呵護和關懷,而陳道明則是一個嚴父,孩子非常怕他。 一次,杜憲值早班,把女兒轉移到陳道明的床上,可是陳格睜眼發現和父親睡在一起, 非常生氣,連忙起來,回到了媽媽的房間。陳格13歲的時候,他們送她到英國讀書。 在回來飛機上,杜憲忍不住哭了。 他們一直生活得很低調,但無孔不入的記者往往想打破陳道明的平靜的生活。 有記者問杜憲"你認為中國的男演員誰最棒?陳道明能否算第一? "杜憲說:"中國的男演員誰第一我不知道,我們家的男演員陳道明第一。 " 這種挑刺的記者還是小兒科。 令陳道明感到惱火的是,什麼事情經過記者的筆,都有可能走樣。 最典型的是"陳道明、杜憲離婚事件",子虛烏有的事情, 不知道被記者演繹成多少個版本。 杜憲還在中央電視臺工作的時候,她就收到了"憤怒聲討陳道明"的信, 陳道明有時候還拿這個開玩笑:"想離婚?沒門兒。" 陳道明頗有感觸地說:"我真的希望任何人都不注意我們才好。 我們的生活與他人的家庭沒什麼區別。 我們和一個女兒的三口之家。我有我的工作,她有她的職業, 我們也跟普通人一樣,在各自的行當裏為了生存而忙碌著…… "但最終,陳道明感到非常無奈:"作為演員,戲裏是工作,戲外是生活, 我們也跟正常人一樣。可你偏偏又做著這份招搖過市的職業, 使得原來普通的生活變得似乎不普通了……有什麼辦法呢? 誰愛說什麼就說什麼吧。" 【特立獨行的讀書人】 冷漠、孤傲、特立獨行,成了陳道明最顯著的特點,而且,他在拍戲之餘, 往往深居簡出。這似乎"不符合"一個著名演員的"身份"。 可以說,陳道明孤傲的性格是與生俱來的。 當年在中央戲劇學院上學期間,因為嫌教材陳舊, 同時不滿意老師的觀點,陳道明竟然很長時間沒和老師說話。1999年,陳道明憑藉《我的1919》,獲得了"華表獎"優秀男演員獎,這是他的第一個電影獎,他的領獎詞充滿了"陳氏特色":"現在是中國電影處於低潮的時期,因此我得到這個獎,也是一種遺憾。" 面對記者,陳道明有自己的看法:"我不太接受記者採訪,我總有說不的權利吧。我也特別感謝記者,尤其過去,這個行業離不開記者,記者是潤滑劑,應該是離不開的。但現在呢,有些老記者,很令我尊重。現在什?報紙都有娛樂版,娛樂化了,於是沈渣泛起,還泛起了很多是非。本來是一個正常的事,只要若干記者想連手炒成壞事,肯定變成壞事。演員講良心,記者對於讀者,也有良心之說。你不能因為一個演員對你說個不字,就可以利用工具泄私憤。現在的新聞記者,已經沒有評論記者,現在就是誰誰怎麼了,用那些港臺不港臺、大陸不大陸的語言完全雜誌化。每遇到 這種情況,記者這還算給我面子。" 因此,許多人說陳道明很高傲。陳道明說:"因為對方不自信,所以在他眼裏傲。 我跟好多記者可以坐下來,能平心靜氣地談。 好像跟職業無關,那樣就可以達到一種境界。 但有的記者他提的問題,你根本無法回答,或者不願回答。 每個人家裏都有保險箱,防盜門,你為什麼非要打開看看? 他從防盜門走出來了,可以寫,防盜門裏面,作?隱私權,你沒有資格去問。" 在網上,打入"陳道明"進行搜索,你可以發現有上萬條消息,但不少是子虛烏有的。 喜歡上網的陳道明頗有感觸:"今天我跟朋友講,網路是個虛擬的世界,虛假的東西太多 ,情緒化的東西太多,不能代表真實的新聞報道,只能說是一個社會的公共的招貼欄, 所以我網上的新聞很少看。" 居家讀書成了陳道明一大嗜好,許多媒體紛紛報道。 對此陳道明有點感到啼笑皆非:"看書跟職業沒有什麼關係。 現在是網路化的世界,誰坐下來看書的事,是一個奇聞了,尤其是演藝界的。 據我瞭解,演藝界不少人愛讀書,因為你浮躁,讀書的環境不好。 養成讀書習慣是需要環境的。我慶倖那個年代,養成了一個讀書的習慣。 讀書需要影響,需要感染。沒有任何人可以說'我看書沒時間'。 真正想做,做什?都有時間。咱們往往把正常的事情當作異常, 把讀書當成一種優點來炫耀了。" 現在的陳道明已經不讀小說了,那是中學的事情,中學的時候看世界名著, 梅裏美的、果戈裏的。那批書讀完之後,就讀了點古典小說,《拍案驚奇》什麼的。 早在大學畢業時﹐隨著第一波"傷痕文學"的結束(1978-1981年) 他就已經覺得小說不解渴了。 陳道明說:"而現在,不讀小說了,尤其是愛情小說和所謂的時尚小說。" 目前,陳道明最熱衷的是看雜文,從魯迅、胡適,看到柏楊、李敖。 在這些雜文大家中,他對李敖最為佩服。陳道明告訴記者:"李敖是性情中人, 我挺喜歡這人的。他很年輕化,屬於戰鬥者,是個戰士,戰士就得流血, 就得冒著各種槍林彈雨,我挺佩服他的。 李敖是近代文壇一個挺重要的人物,他衝破了所謂書呆子的概念, 他很社會化,有思想,開放。而且沒把學問當成一種裝飾物。 "陳道明專門買了《李敖大全集》,臺灣的朋友還專門給他帶來了李敖的新著 《上山-上山-愛》。 陳道明在劇中經常演知識份子,而現實中也會如知識份子一樣, 對中國的文化建設擔憂:"我希望中國人真正認識自己和尊重自己, 從尊重歷史和文化開始。一戰的時候﹐德國進攻法國。 法國出公文﹐總統號召﹕為免遭德國人塗炭﹐各博物館的油畫散在民間﹐ 交給老百姓保存。大戰結束後﹐全部交回﹐一張不少﹐完好無損。 你跟咱們盜墓掘墓比……讓人怎麼看?" 這就是陳道明,書生意氣,特立獨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61.64.96.51
文章代碼(AID): #-Rr0lr2 (DM_Chen)
文章代碼(AID): #-Rr0lr2 (DM_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