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知“魚”之樂

看板Cheer (陳綺貞)作者 (wowoyaya)時間10年前 (2015/08/18 15:38), 編輯推噓0(002)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來源:http://news.qoos.com/%E7%9F%A5%E2%80%9C%E9%AD%9A%E2%80%9D%E4%B9%8B%E6 %A8%82-1944273.html (澳門日報) 2015年08月16日 11:53 知“魚”之樂 《不在他方》 作 者:陳綺貞 出 版 社:印刻 出版日期:2014年12月 如果要為一首歌起歌名,你會依據甚麼來賦予它一雙會飛的翅膀?是填好歌詞後再 概括中心思想,還是聽罷旋律再用直覺點石成金?哲學系畢業的台灣歌手陳綺貞的創 作,向來理中有情,情中有理。翻開她的散文集《不在他方》,彷彿歌聲、人聲和思 考的無形音聲,都不在遠方。 新浪微博有一個功能,會依據你最近發表的文字,自動抽取關鍵詞,從而分析你的 喜好。套用這種邏輯,這本散文集的題目,正是反映出她喜好的關鍵詞。“星星”一 眨一眨的動感;“夜街”萬籟俱寂的聲音;“戰鬥”危險緊張的氣氛;“迷失”不知 所蹤的情緒;“照片”無法擺脫的回憶;“你會怕嗎”關心直接的問句;“下雨天愉 快”有聲有畫的抒情;“殞落的希望”虛實結合的惋惜;最後“旅行的意義”──想 必喜愛陳綺貞的人,都可以自行解釋。陳綺貞是詩、是畫、是音樂、是藝術……語言 或文字都無法把她說盡,即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 書中〈跨界〉一文,頗能反映陳綺貞的藝術高度,佛家唯識學有言“一水四見” ,衆生都可以看見水,人看去是水;天人見之為琉璃;餓鬼觀之為濃血;魚置身其中 ,是為安樂窩。陳綺貞書中沒有提到佛家的概念,但指出“魚族是真正沒有邊界也不 需要有邊界意識的生物”,甚至假如世界要毀滅了,只能留下一首她的歌,她會選擇 《魚》,因為它“沒有結論”。魚從不畫地為牢,因為心中根本沒有“地”和“牢” 的概念,牠的世界是廣闊的、心胸是寬大的,音樂和文學都可以兼收並蓄,沒有最完 美,只有更完美,一切To be continued…… 哲學家常常探討“如何面對死亡”,陳綺貞哲學根底深厚,字裡行間處處流露着 對“死亡”的探索:“這陣子我突然明白人為甚麼需要死亡。需要完整,真正意義上 的死亡。徹底汰舊換新。”對於陳綺貞來說,死亡不是終結,而是重生。 翻到〈旅行的意義〉一文,不免希望從中找到她的名曲《旅行的意義》的註腳, 但想深一層,其實是沒有必要的。因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無法找到絕 對正確的本義,更無法找到引伸義,解讀文章有時候只為了有系統地說明自己的見解 ,但如果“系統”根本不存在,我們或許就置身其中,又如何清晰地說明呢?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我知之於書上也。 李暢熹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4.173.11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heer/M.1439883518.A.AD5.html

08/18 15:48, , 1F
OP...
08/18 15:48, 1F

08/19 12:14, , 2F
op
08/19 12:14, 2F
文章代碼(AID): #1Lqk3-hL (Cheer)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Lqk3-hL (Che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