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Times & Mr. Tambourine Man
看板BobDylan (巴布·狄倫 - Bob Dylan)作者JeffyLiaw (傑飛)時間18年前 (2006/09/02 06:24)推噓0(0推 0噓 0→)留言0則, 0人參與討論串1/1
忘記在哪裡看到了,應該是某篇 Al Aronowitz 的訪談中提及,迪倫在 1964年初
買了台攜帶型打字機,讓他能隨時記下腦海中的思緒。其中大部分是11 Outlined
Epitaphs 般「串流式」的文字,然而你永遠不知道靈感什麼時候到來,例如 Mr.
Tambourine Man 的歌詞草稿,就是在六四年巡迴的路上成型的。
迪倫在八零年代接受Rolling Stone(?)訪問中自承,他這些年來不止一次試著
寫出 Mr. Tambourine Man part 2, 但寫出來的東西都很不成功,連進錄音室的
機會都沒有,Then take me disappearing through the smoke rings of my mind,
Down the foggy ruins of time, far past the frozen leaves, The haunted,
frightened trees, out to the windy beach, Far from the twisted reach of
crazy sorrow 這種如詩般的文字,終究只能留在六零年代。
至於 Mr. Tambourine Man 跟 Modern Time 的關係是什麼?我不會寫出 Greil
Marcus 那種「細細爬梳每個典故,然後宣稱迪倫亂錄的東西跟美國草根文化有某
種神秘關連」的文章,鈴鼓先生跟摩登時代當然無關;我想說的是,雖然我們歌迷
常常被「訓示」:迪倫的作品是歌曲,包含了歌曲跟歌詞,兩者合在一起才是完整
的作品,不應該單獨把歌詞提出來檢驗。不過我一直有個感覺:除了某些特例以外
(如Highway 61 Revisited),通常還是可以從歌詞寫的如何,來判斷那張專輯的
高度。
例如 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即使你把旋律都抽掉,請 Leonard Cohen來把
整張專輯「唸」完,它仍是一張經典的專輯;Slow Train Coming在Mark Knopfler
的協助下,一般認為是在「製作」上最用心的專輯,如果我們不聽旋律、也不考慮
製作的部分, Slow Train 仍然很完整地傳達迪倫當年對宗教的熱誠,以及(歌迷
可能不怎麼喜歡的)對自己的反思,這是在後來的 Saved 跟 Shot of Love所不及
的。
而八0年代後期那幾張糟糕到不行的專輯,看過 Chronicles Vol.1 就會知道,至
少在那個時期,他寫歌的習慣是先寫好歌詞,再依寫作時的情緒找到旋律;而他在
自傳中也說了,他當時「...wasn't interested in looking for any new way to
express myself」,如果連詞都寫不出來,那又如何完成一首歌呢?就只好唱一堆
cover了,這樣即使把錄音室塞滿session musician,即使把 Stevie Ray Vaughan
都請來(Wiggle Wiggle),專輯的表現也不會好。
所以,如果我們認真讀 Modern Time的歌詞,應該可以從文字間的情緒中讀出,它
一點都不像 L&T,反而跟 Time Out of Mind 比較類似,當時拿來描述 TooM 的形
容詞(低迴、抑鬱、充滿六十歲老人的智慧、對世事的洞察…)完全可以套在摩登
時代上,When The Deal Goes Down 像是九年前的 Make You Feel My Love,而結
尾曲 Ain't Talking 不就是另一個版本的 Highland ?輕易寫出「Modern Time是
Love & Theft Pert 2」的樂評,我個人不太能苟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05.254.142
BobDylan 近期熱門文章
PTT偶像團體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