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癡周記》打歌學問大

看板AndyLau (劉德華)作者時間20年前 (2005/11/09 08:0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打歌是門學問。老是有歌迷為偶像請命,「為什麼不多打幾首歌?」、「為什麼不先打 A首,再追B首?」、「為什麼不像某某某一樣,乾脆全主打、連打三個月?」 歌迷們會分析、會舉例、會怨唱片公司搞什麼鬼連打歌策略都不會。但打歌真的是門 專業,很可能是唱片市場操作上的重要「know how」。不然,你知道「40%」和「50%」 這兩個比例的意義嗎? 答案是:唱片發行第一周的成績占最後總銷售成績的40%;如果是偶像歌手,第一個月的 數字占最後總銷售成績的50%。 這是兩家公司對唱片市場的分析,小有差異,但都符合經濟學上的「邊際效益遞減」。 翻譯成白話文,意思就是說,剛發片時要火力全開、猛打狂打,務求開門就見金山銀山, 把首周(包含先前的預購成績)數字盡量衝高,這裡才是唱片公司能夠左右結果的地方。 因為再後來打的歌,就不全是唱片公司賺了,盜版和MP3開始進來插一腳。聽眾在電視上 聽到第3、4波主打歌,或者是聽到道相報的口碑,有多少人會因此真正走進唱片行買一張 正版CD?唱片公司不會駝鳥地看不見真相,因為有相當大比例的人,會選擇向已買了CD的 朋友借來下載到MP3去。 當然,還是有人打歌打到沒完沒了,從春天一路打歌到秋天。這除了唱片公司真的錢多多 、或願意把前面賺到的錢再投入宣傳之外,也可能是搭了專案合作的順風車,搭配電視廣 告強力曝光。 還有改版一途。某以經營偶像聞名的經紀人就直言,偶像歌手的銷售成績,第一個月占總 數一半,第二個月開始改版刺激第二波買氣,但改版只適用偶像歌手,死忠歌迷就是捨不 得錯過任何和偶像有關的商品。不過「改版」向來有爭議,歌迷總是邊罵邊掏錢買。 何況有些歌手在合約中就載明了要有足夠的休息時間,唱片公司也不能綁著歌手猛宣傳、 猛打歌,反正台灣唱片市場變成非法下載的天下,歌手再拚命、唱片公司砸再多錢,都進 了別人口袋,不如在邊際效益降到已無利可圖之前,到海外開拓另一個銷售高峰。 於是市場的殘酷面就出現了,如果「前鋒」效果好,比方說,一個月後都還有一周幾千張 的銷售量,那麼就能考慮再追加預算投資下去,否則也就只好斷尾保住前面的戰果。 因此,在歌迷看來是「虎頭蛇尾」的打歌策略,就唱片公司來說,卻是綜合了「投資比例」 、「產品生命周期」、「投資報酬率」、「邊際效益遞減」等等經濟理論的商業考量。 -- ˙◢◣˙ 情報員標號:59-121-186-146.dynamic.hinet.ne ├┼ 隸屬★單位:中央情報局 (bbs.e-cia.net) ╰┼
文章代碼(AID): #13SJm300 (AndyLau)
文章代碼(AID): #13SJm300 (AndyL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