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網路追追追/劉德華果然不是簡單的角色 …

看板AndyLau (劉德華)作者時間21年前 (2004/04/04 09:1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轉錄自:http://www.ettoday.com/2004/04/02/515-1609345.htm 網路追追追/劉德華不是簡單角色(2)...發現Bovell! 2004/04/02 12:11  追追追小組/調查報導 Barbados那張神奇的,有個像劉德華的人頭印在上面的鈔票,我們上 次已經報導過,鈔票是真的,肖像也只找到人名是John Redman Bovell ,生平不知,留下一個小小遺憾,沒想到神通廣大的追追追網友馬上就 幫我們解決了這個遺憾,以下,就是我們整理出來,關於John R. Bovell댊o位西洋劉德華的生平,有興趣的人就往下看囉。 一般說John Redman Bovell是Barbados農業部門的主管,或指導者 (Superintendent of Agriculture或director of agriculture) (參見:Mitchell's West Indian Bibliography),根據BGIS (Barbados Government Information Service)的回覆,Bovell先生 是一名農業家(agriculturalist),生於1855年,卒於1928年。他 對Barbados最大的貢獻是在甘蔗研究上--對Barbados這個是世界有 名的甘蔗出口國來說,Bovell的成就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們才會在 鈔票上印上Bovell的肖像。在Barbados當地的大學,也有以Bovell為 名的農學獎學金。附帶一句,BGIS還強調,人長得像,只是巧合。 BGIS的信是網友「超級無敵陽光美少女」轉來的,這封信有可信度, 是因為內容完全符合我們找到的其他資料(只是我們的資料較複雜, 信上的說明較簡明)。說到這,就要感謝另一位網友Cheng-Han Yu, 他提供了非常棒的資料。在《NINE LIVES-the autobiography of a yorkshire scientist》一書中,作者Harland教授在談到他的同事 Nowell時,有記載了關於John R. Bovell如何對巴國甘蔗業有「貢獻 」的一小段軼事,而且,令人驚訝的是,這一段有點顛覆了我們對 Bovell先生的想像(本來,光看信,我們以為Bovell是科學家)。 據書中記載,植物同時也是黴菌學者的Nowell,因為他的專長,受邀 到Barbados的農業部任職,他的主管,就是Bovell。令人驚訝的是, 書上說Nowell非常痛恨Bovell,因為他對科學是完全的文肓 (complete scientific illteracy)。 據書上說,Bovell在到農業部任職前,是在少年更生學校當校長,為 了幫助這些問題少年順利重返社會,他讓這些少年去種甘蔗,並且在 蔗田裡發現一些奇特的「草」(grasslike plants)可以變成甘蔗的秧 苗,因為這個「發現」,居然讓他變成農業部的主管(Superintendent of Argriculture)。順帶一提,在一些資料上寫Bovell是Director of Argriculture,不過據書上說,因為農人的反對,他並沒有當成,因為 農人說,他們可以接受「監督」(superintended),但不要被「指導」 (directed)。 農業部的主要工作就是提高甘蔗秧苗的數量,所以Bovell命令Nowell去 進行混種的工作,希望可以找到更好的育種秧苗。Nowell按正規的方法 ,在烈日下揮汗如雨的工作,卻一無所獲。Bovell為此大發雷霆:這種 事,隨便一個助理都會做的,你居然做不好? 真的,後來,果然是由「隨便一個助理」達成了Bovell先生的要求,差 別在於,這位助理並不像Nowell「笨笨」的按正規方式混種,他所發現 的新混種,也不是在控制條件下發現的混種。(參見NINE LIVES, p58-59) 不管怎樣,書上說的事,也是多年往事,無從考證。重點是Barbados的政 府認為Bovell先生對他們國家的甘蔗產業確有貢獻(從文獻上來看,Bovell 的發現也的確有一定的重要性,如一篇論文的標題就是 THE IMPACT OF BARBADOS’ JOHN R. BOVELL'S CANE RESEARCH ON THE PUERTO RICAN SUGAR INDUSTRY),所以才將他的臉印在鈔票上。 -- ▌ ▁▌▁ |情報員標號: 220-130-1-73.HINET-IP.hinet.net |局中| ▌▃ |隸屬☆單位: 中央情報局 (bbs.e-cia.net) |邑情|
文章代碼(AID): #10Rs8t00 (AndyLau)
文章代碼(AID): #10Rs8t00 (AndyL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