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華夏地理》2008年10月:明星是如何打造的
從20年前留下一代人永恆記憶的鄧麗君、羅大佑,到21世紀風靡全亞洲的周
傑倫、S.H.E,臺灣似一座永不停歇的“流行音樂發動機”,在持續創造著新的娛
樂奇跡。
愛穿短褲的23歲大學生,才出第一張專輯,甚至很多人還不知道他的名字,
就在開演唱會最熱門的中型場地“臺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個唱,門票銷售一空。
他是在臺灣校園網路BBS上被昵稱為“小隊長”的新人盧廣仲。盧廣仲頂著看來
滑稽的妹妹頭,露出招牌憨厚笑容說:“像國外搖滾歌手一樣,每次出專輯就該
開一次演唱會。”他豪情萬丈,但顯然不知道許多資深歌手,在臺灣多年來演出
場地貧瘠的限制下,未曾真正開過除了宣傳活動或聯合演出(在內地被稱為“拼
盤”)外個人的售票演唱會。
比盧廣仲晚一個星期,同樣場地,擁有高知名度的美聲歌王林志炫(前“優
客李林”組合成員),也舉行出道17年來的第一場個人演唱會,票房僅約八成,
略遜小老弟一籌。
這不是太驚人的娛樂新聞,前輩歌手也有認知,類似際遇不斷在臺灣上演,
這就是身處“華語流行音樂發動中心”的宿命——總有最強的“自我更新”的力
量。
細數過往輝煌,臺灣可稱得上華人地區流行音樂生產力最強大、產業生態也
最多元的地區,一個從不停止製造偶像或唱將的“流行音樂夢工廠”。
這裏不但有資歷超過30年的老將如鳳飛飛、蔡琴、費玉清,每年推陳出新
的歌手、組合、搖滾樂隊如盧廣仲、飛輪海和蘇打綠也在同場獻藝,發行專輯、
開演唱會、廣告代言甚至參與戲劇演出或主持節目。
臺灣的歌手除在本地走紅,也持續外銷新、馬、日、韓、印、泰、澳、美、
加和內地,臺灣完整的音樂製作與藝人營銷經驗,更形成強大的“磁吸效應”,使
之成為海外華人甚至日、韓、泰等亞洲明星進軍“國語”娛樂市場的首選跳板。
早期當紅港星如張學友、梅豔芳、葉倩文,都是經由臺灣唱片製作和營銷團
隊的打造進入“國語”市場,創作出超級暢銷的《吻別》、《親密愛人》和《瀟灑
走一回》等經典專輯。上世紀80 ~ 90年代實體唱片出版的全盛期,從香港來
台出片淘金的藝人有如過江之鯽。當時連普通話都不會說、多數香港人也不認得
的小牌舞者郭富城,在臺灣唱片公司的包裝下, 1990年首張“國語”專輯《對
你愛不完》全亞洲熱銷近百萬張,不但紅回香港演歌雙棲發展,還打入亞洲各地,
奠定天王地位。而剛拿下2008年臺灣“金曲獎”最佳歌王、歌後榮耀的曹格、蔡
健雅,出身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也都從臺灣出發走紅。
從20多年前在封閉的大陸社會掀起震撼的鄧麗君、羅大佑,到21世紀的
周傑倫、蔡依林、五月天、S.H.E,小小的臺灣持續在創造新的娛樂奇跡。為什
麼臺灣擅長打造明星?為什麼臺灣的歌手比進軍內地更早的香港歌手更受歡
迎? 這一切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減產多年但地位仍無可撼動的教父級製作人、創作人李宗盛,選擇了一個制
高點看這件事:“流行音樂史,嚴肅地說,就是一部社會發展史。從各方各面,
它是去顯現一個生活群體的音樂審美、文化深度、社會精緻程度和流行工業整體
水平的最好指標。”
臺灣比大陸小得多,卻比香港大;臺灣老百姓普遍愛唱歌、聽歌、愛上KTV
(更早則是卡拉OK)。2000多萬人口的內需市場規模,解禁較早的言論思想,
包括本土、西洋、東洋來者不拒的音樂包容態度,孕育了這塊土地上特殊的人文
質感與流行嗅覺。無論城市風貌或群眾心理,臺灣比香港悠閒,比新加坡熱情,
比上海天真。而適度的“悠閒、熱情和天真”,是孕育通俗
藝術的必備元素。
每週五晚上首播的中視《超級星光大道》節目,堪稱臺灣近兩年最有影響力
的歌唱選秀節目,自2007年1月5日開播,已進行到第四季,陸續捧紅過一班的楊
宗緯、林宥嘉、蕭敬騰,二班的賴銘偉、梁文音等人。除了梁文音專輯還在籌備
中,前述幾人都已推出個人音樂作品,步下選秀舞臺,到市場上見真章。
和內地擁有龐大贊助商營銷資源的選秀節目比,臺灣的《超級星光大道》和
半年後跟進竄紅的《超級偶像》節目,簡直像小兒科。但動輒達半年以上的電視
選秀節目,的確讓臺灣各階層對唱歌和當歌手這件事,燃起更多熱情。同時,網
路媒體的推波助瀾,讓更多觀眾也有了對歌手們品頭論足的機會。
臺北一位開設小型美容沙龍的美容師胡豫紋,看著電視上的選秀節目說:“節
目看多了,連我們觀眾都會評審,會注意哪個參賽者音不准、拍子有問題,哪種
表演可能會被你們說‘油’。”“星光”和“超偶”兩個節目,在她看來,兩邊選
手各有強弱,但《超級偶像》的節目評委團講解得更全面深入。
“在那一刹那(宣佈冠軍時)覺得很過癮,哇塞!但接下來就沒什麼感覺了。”
勇奪第一屆“星光”冠軍的林宥嘉,在接受訪問時仍不脫隨性、稚氣。綽號Yoga
的林宥嘉,從參賽以來就樹立起鮮明的個人形象,他包在嘴裏的咬字方式、迷離
的眼神、微張的性感嘴唇,被主持人陶晶瑩昵稱為“迷幻宥嘉”。“最好能找一個
很棒的吉他手跟我搭配,就像日本老牌雙人樂隊B’z,這樣每次都是現場方式表
演,會讓我非常有安全感。”即便獲得臺灣比賽有史以來的最高額百萬元(新
臺幣)獎金和個人專輯合約,林宥嘉卻有自己心目中的歌唱事業圖景,“兩人組,
收入要分一半給對方也OK。”
如果能單打獨鬥,為何不自己賺?這是臺灣任何一個唱片公司高層的理解。
很多被公司硬性安排的組合成員,一旦有條件單飛,也不願意待在組合裏。林宥
嘉這番心態顯得異類,可以預見他對於表演生涯規劃的創意,不那麼完全跟隨傳
統唱片公司“一條龍”包裝想法走。
現代的新人有更多自己的想法,這是20年前的藝人難以得到的特權。宥嘉
的幸運還反映在他2008年5月第一場演唱會“迷宮”,整個演出橋段的安排,他
全程參與,就算演唱會製作人陳鎮川擔心曲目安排偏“冷”,事後被某些觀眾批評
沒有唱《你是我的眼》等在比賽中被他翻唱炒紅的歌曲,他也毫不在乎。
每年臺灣有各種官辦或民辦的歌唱比賽,在《超級星光大道》之前風靡的《八
大歌唱名人榜》、《東森全球新人王》、乃至華視周日晚間節目《快樂星期天》
的《校園歌喉戰》欄目,都製造過一批比賽優勝選手,但大多數都隨著比賽熱潮
結束而被遺忘。林宥嘉能如此受到尊重並發揮己見,不單因為他是比賽冠軍,而
極可能是臺灣“唱片公司vs新人”的一頁特例。當許多新人還在“衝撞”公司體制
遭遇重重阻礙時,林宥嘉的“通達之勢”象徵了一個良性開端。
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到這種程度的自由和幸運。曾在台視、三立播出的《超
級偶像》節目中獲得第五名的王雅婷,最近早上六點起床,吃完一天中唯一的一
餐,就去住處附近的校園跑步。有時,傍晚去公司出錢的舞蹈教室練舞前,她也
會再繞到附近的“國父紀念館”廣場跑上一會兒。她還想上午去游泳,但找不到人
作陪而作罷。這些體能訓練和節食,都是因為經紀公司即將幫第一屆“超偶十強”
舉辦全台四場售票演唱會並出版紀念合輯,要求她減重。
“我超愛吃的!”平常還會練習烘焙餅乾和蛋糕的雅婷,坦承節食真的不容
易。她20歲,身高1米63,體重48公斤,走在路上沒有一個人會說她胖,
但是為了上鏡好看,身邊的工作人員總不斷刺激她。這是臺灣每個女歌手面臨的
痛苦,誰讓天後蔡依林身材那麼嬌小又體力驚人?榜樣在前,就算不效仿她每道
食物以開水涮過去油(偶爾涮過後還要在去油紙上沾沾),你也會覺得一天吃兩餐
,實在有點罪惡。
對藝人嚴格,是臺灣唱片界和經紀界多年來打造“明星”的成功要訣之一。不
只女藝人要管,男藝人的體重或體態也常被嘮叨。減重十公斤前的潘瑋柏乾脆在
傳媒面前自嘲為“最胖的男偶像”,就想必是被公司耳提面命太久。
…………
(更多內容,請閱讀《華夏地理》2008年10月號)
http://huaxia-ng2008.blog.sohu.com/101856469.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24.65.247
Yoga_Lin 近期熱門文章
PTT偶像團體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