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拒買燕姿的leave
※ 引述《Keshi (第一屆小羊小狗寵物格鬥)》之銘言:
: 我覺得說通病太沉重 還是有人在認真的寫國語詞
: 只是好像很少狂打的歌有詞曲編曲演唱都很高水準的
: 譬如最近最讓人抓狂的就是......Kelly的愛情來了
: 目前很多國語歌缺的是用心
: 彷彿聽眾聽的歌都不需要好的編曲與用心的詞
: 一首首朗朗上口的歌就這麼大量複製出來
: 所以 你聽前奏馬上就會猜到正歌什麼時候會出來
: 副歌大概會repeat幾遍
: 編曲什麼時候會讓你想要跟著一起唱
: 甚至有時候整張專輯聽下來,你會以為是同一首歌
: 唉 可預測性太高 反而是我認為的通病
^^^^^^^^^^^^
我倒是覺得流行音樂的可預測性是人們願意聆賞它的主因,就旋律而言。
民歌時代的作品真是最典型的了,完全是構築在旋律的可預測性上面,
像是吉它合弦,絕大多數是通用的。
那些經過時代淘選而留存的民歌,現在聽起來會覺得特別清新,
但在當時,民歌可不是這樣,仍是俗濫的作品居多。
從流行音樂是大眾文化的重要構成來理解,就更容易了,
大眾文化提供的刺激不需要太多,它的功用是容納當下而不是改變當下。
歐洲的歌劇也是十九th大眾文化的典型,至今都最受歡迎的普契尼和威爾第,
作品中主題旋律的類似性都很高。
流行音樂的歌詞也合乎「刺激不要太多」的規則,
談的畢竟是眾生相,基本上內容是難有新意的;至於表現手法的創新,
流行歌也是跟在白話文學實驗派的腳步後面。
由流行歌的創作出發而介入文學實驗的領域,是不太可能,
反過來呢,有實驗創作經驗的科班人士來從事流行歌詞創作,
最後還是要面對市場。
這個市場的內容是大眾文化,所以新的品味最後還是磨掉棱角,融合進去,
所以創新的現象是短暫的,不會持續發生;況且,大眾需要時間去消化這些新的風格。
另有一個限制,是語氣和結構。
其實現代流行歌詞的句構,和五百年前(甚至更久)的民謠相去不遠。
原因是白話文的結構一直沒太大改變。
(我們常以為白話文是五四的產物,
其實白話文運動做的,只是把文言從官話的位置上請下來而已)
流行歌詞介於白話和新詩,但新詩關於意象的探討,
大多不能直接應用在流行歌的創作,除非白話文往「詩化」的方向走,
如同「人間四月天現象」那般。
不過大方向並非如此,百年來大眾對複雜意象的接受能力,沒有大幅變動,
未來一百年大約也是如此。
而且,就連詩人也有需要聽流行音樂的時候嘛,
如果現今的流行音樂進化成另一種本質,那麼就會出現替代的東西
──它所代表的簡易和通俗,總是被需要的。
前奏的結束點,和副歌 repeat 的次數難免有一定的規則可循,
尤其是東方特色的流行音樂。
為什麼呢?是卡啦OK在東方社會很風行的緣故。
我們自己都不希望在眾人的歡唱中,作那個放炮的。
更進一步的講,歌曲的這兩項要素之所以有一種似乎最適當的規律,
在音律學上應該都能找到根據,就像是語言學說明十二個字以內斷句,最適於閱讀,
而聲韻學說明特定的平仄,利於朗頌和記憶。
所以流行音樂小心地遵守音律的規則似乎不無道理。
以曲式來說,刻意在這些規則外創新的,
求的約略是種後現代式的趣味,偶有破格是新鮮,但不能多,多了也是種俗濫。
在KTV的點播率,或多或少也成為專輯製作方向的參考。
徐懷鈺真是個好例子,不過我仍覺得她特色十足,
這方面就要從專輯和藝人風格的整體性來講了。
將流行音樂裡音樂或文字的藝術性獨立出來討論,並不是很容易,
甚至藝術性對它來講,根本不是最重要的。
我覺得從「複合媒體」來理解流行音樂,是較為貼切的角度,
消費者從流行音樂上想得到的是完整的感受,那種易於和生命經驗結合的。
這說明了為什麼每當新的媒體型態出現,流行音樂的觸角總是最先伸到。
歌手要有特色,但主要想呈現的是可親的形象,因此他的特色得是容易被理解的,
就連以冷漠風格著稱的歌手,他的那種冷漠也得剛好是大眾能理解的那種冷漠。
取巧的說,那是種「親切的冷漠」。
我覺得衡量一張專輯成敗的標準有三:
即歌手詮釋的時候下的力度、專輯的完整度、還有歌詞的誠懇度。
流行音樂的俗濫並不是特別嚴重的問題,其實自有流行音樂以來,
俗濫的問題就一直是這麼嚴重的。
反而是近年唱片市場動盪,新局面未卜,
唱片公司為挽救虧損,和其它短線策略的考量,
大量推出訓練不足的歌手和未經蘊釀的作品,
是廣泛引起不滿卻又難以解決的嚴重問題。
其它的問題還有定位不清的創作型歌手、搖滾團體、與部份專業詞人,
無法兼顧創意和誠懇度,偶爾呈現的是一些愚弄聽眾的作品。
這對流行音樂乃至於大眾文化,都不是很健康的一件事。
從上面三個標準來看,用心製作專輯的人未曾減少過,
只是現在不用心的人增加了。
我想原因是投資方式的改變,還有最主要的,是製作技術門檻的降低,
現在一台接歌機只要幾千圓,混音軟體又好用得不得了。
離題一下,如果有人有興趣的話。
目前大眾普遍的空虛現象,不應委罪於流行音樂的不進步,
現代的特質就是空虛感的滋長,流行音樂或者不理會它,或者承受(描述)它,
但很難以流行音樂教導人學會去辯證和挑戰它。
(流行音樂寧可歌頌空虛,情緒上那顯得容易多了)
簡單的說,
大眾文化(流行音樂)只擔任鏡子(頂多是哈哈鏡)的角色,而不是提供道路的角色。
現代特有的空虛,原因或許在純藝術與嚴肅知識的地位的衰微,
諷刺的是有機會認識它們的人口(也就是中產階級)卻逐年增加,
造成一種人人都不滿現實,卻無處發洩的局面。
如果把對現實的不滿視為一種創造力,
則知識是導引,藝術(不論是創作或鑑賞)是宣洩的場所。
現代人瞭解這些東西的作用,但就是無暇從事它們,
這種感覺就像是眼前繫了一支紅蘿蔔的驢子。
有不少板友當初是受到〈天黑黑〉的震懾而喜歡上孫燕姿的,
不過那首歌對我而言,有太過晦澀之感,
或者是此歌採用的那種,調性的迅速跳換所造成的張力,對我的作用一向不大。
但這確實是它成功的地方。
到第三張專輯我才突然接受孫燕姿,
與第一張以來的風格連貫下來,她在詮釋上的力度與所選歌詞的正面性格,是豐碩的。
確實是驚豔。
至於 kelly,我大概總是只要聽到或看到,就躲得遠遠的,因為她會讓我的皮皮顫發作。
以我有限的瞭解,她似乎非常專注於芭樂歌與芭樂形象方面的工作,
也可謂是敬業啦。
最近最讓我抓狂的是那位從事神職工作的小姐,英文名字和中文名字都三個字的,
她的唱腔真是......很充份的運用了轉音的缺陷,
用哭腔唱進行曲,堪為一絕......而詞曲.......麻煩就在它異常的朗朗上口,
每次我不小心哼出來的時候,緊接著就是一陣頭痛哇。
--
我的追隨者自會斬去我的頭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63.31.19.243
※ 編輯: playskin 來自: 163.31.19.243 (05/23 08:10)
Yanzi 近期熱門文章
15
21
13
14
PTT偶像團體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