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大帝》沒能"譜寫收視神話"
南方網-南方日報
http://www.southcn.com/ent/tv/tvnews/200501211288.htm
2005-01-21 15:37:05 南方網-南方日報 丁冠景
《漢武大帝》沒能"譜寫收視神話" 情節拖遝比"司馬遷長鬍子"更要命
58集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自本月2日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開播至今已過大半
,再過9天,該劇就將播完。目前媒體對該劇是一邊大肆叫好,稱其"譜寫收視神話"
;一邊津津有味地大肆炒作其"破綻"、"硬傷"與"漏洞"。但記者經調查發現:《漢
武大帝》的收視率並不算太高,尤其是在廣州;其收視不高的主要原因,並不在於
什麼"破綻"、"硬傷"與"漏洞",而在於其故事不夠精彩且節奏相當拖遝。
1.廣州收視一點也不高
央視索福瑞公佈的《漢武大帝》首周收視率僅為4.49,單集收視最高也不過5.05
。這樣的收視又怎能稱得上是"收視神話"呢?去年上半年,央視一套同時段播出的家
庭倫理情感劇《大姐》,單集收視最高的都超過了10.0;而對於當年《雍正王朝》創
下的央視黃金時段電視劇收視最高紀錄19.8來說,《漢武大帝》更是遙不可及!
據報道,在"北京地區所有同時段電視劇中,《漢》劇收視遙遙領先"。可是在
廣州,《漢武大帝》就比較"慘"了。同樣是央視索福瑞公佈的資料,從2日到19日,
該劇前36集的平均收視只有可憐的1.98。其中16日該劇的收視最高,達到3.02,但
比起當天廣州地區電視劇收視最高的《外來媳婦本地郎》的19.41,還不到後者的16
%!如果說《外》劇是情景劇,不太好比,那就以19日為例,廣州電視臺的《少年
寶親王》收視7.0,是《漢武大帝》收視2.28的3倍多!
2.劇情拖遝是致命病因
那麼,《漢武大帝》收視不理想究竟原因何在呢?記者認為,故事不夠精彩是
主要原因,而劇情拖遝、推進緩慢則是導致故事不夠精彩的致命傷。難怪有人說,
"漢武大帝"是個慢性子。
《漢武大帝》節奏太緩慢,尤其是開頭,不是儘快將觀眾帶進緊張激烈的戲劇
衝突中,而是耗費大量鏡頭,拼命地在那兒賣弄其歷史知識,展示漢代的禮儀習俗
風情,這種只顧"掉書袋"而完全不考慮電視多為家庭收看這一特性的緩慢節奏,無
疑把大量缺乏耐性的觀眾趕到別的頻道去了。
《漢武大帝》開播首周,收視最高的居然是第一天。這種完全有悖於一般收視
規律的現象說明了兩點:一,在媒體的推動下,觀眾對該劇充滿期待;二,由於該
劇令人失望,觀眾流失明顯。有傳媒學專家說,現在觀眾鎖定一個頻道的耐心只有
5分鐘,如果節目5分鐘不能吸引人,觀眾就會換頻道了。說實話,如果不是對胡玫
的信任、對焦晃的欣賞、對陳寶國的期待,記者也早溜號了!
《漢武大帝》一共58集,一直到將近一半的20多集,陳寶國演的漢武帝才出場
。這樣的戲劇結構與觀眾的心理期待也是很不相符的。劇名叫《漢武大帝》,可"먊~武大帝"卻千呼萬喚不出來,觀眾能不著急嗎?如果劇名叫《漢景帝與漢武帝》,
那一點問題也沒有。現在前20多集挂著漢武大帝的"頭"賣漢景帝與竇太后的"肉",
你說觀眾能買賬嗎!
除了劇情推進慢、主角出場慢之外,人物表演節奏也慢吞吞的讓人受不了。大
量人物臺詞都是些不鹹不淡的敘述、交代,既沒有激烈的衝突意義,也沒有豐富的
潛在意義,味同嚼蠟,讓人犯困。
《漢武大帝》的問題主要出在編劇。中山大學一位元研究古代戲曲的教授對記
者說:"這編劇不懂寫戲。"劇本不成熟,再好的導演、演員也是白搭。據說該劇原
有60多集,現在刪到了58集。記者以為,如果能砍到40集以內,《漢武大帝》也許
會好看得多。
3.爭議糾纏於細枝末節
相對於其一流的主創陣容和前所未有的資金投入,《漢武大帝》顯然沒有取得
預期的效果。《漢武大帝》的收視為何與其投入不成正比?這本是一個很值得研究
的問題。然而遺憾的是,圍繞這部文藝作品的爭議焦點居然不是文藝學而是史學!
也許由於這是一部近年熒屏難得一見的標明"根據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
》改編"的歷史正劇,所以全國的史學家、史學專業學生甚至普通觀眾都參與了有關
漢朝服飾、化妝、語言等"細節"問題的討論:漢武帝不應是"漢武大帝";漢朝婦女
化妝不應像日本人;明末清初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和晚唐的"推敲"一詞不應跑
到數千數百年前的漢朝;"大夫"、"大王"的"大"讀音不應是"dai(代)","會稽"的"
會"應該念"kuai"的四聲;漢文帝視察細柳營的故事不應安在他兒子景帝身上;太子
劉榮被廢時不應是少年郎;劇中的匈奴人不應沿用漢人的蔑稱自稱"匈奴";臺灣演
員張世(田 扮演者)的"臺灣普通話"不合適;焦晃(景帝扮演者)一口大白話不像古
人……甚至連陳寶國的"劍眉上挑,一臉凝重"也莫名其妙地成了挑刺的物件;司馬
遷的鬍子更成了焦點--這不是吹毛求疵是什麼!難怪有人憤憤不平地說,岳不群揮
刀自宮後還會粘上假鬍子,人家司馬遷就不可能要個面子嗎?
4.文藝作品不應求全責備
前年央視的開年大戲《走向共和》也曾由於"為李鴻章、袁世凱翻案"而引起強
烈爭議。但《漢武大帝》不同,關於它的爭議與對歷史人物的塑造和評價基本無關
,而大都糾纏於細枝末節、雞毛蒜皮的細節上。其實,不論古裝現代,不論中國外
國,不論電影電視,哪部作品沒有"穿幫"?所以才說是"遺憾的藝術"嘛!一部歷史
劇剛開播不久,就有一個排的歷史學家興奮地跳出來,拿著放大鏡,這邊揪尾巴,
那邊扯辮子,不把這戲弄得灰頭土臉誓不罷休。如此求全責備,今後誰還敢拍正劇
?乾脆都去戲說得了!
據報道,上海老電影人沈寂就對《漢武大帝》持寬容和欣賞的態度。他認為,
小的錯誤無傷大雅,總體而言,《漢武大帝》不失為一部上乘的歷史劇。從漢景帝
到漢武帝的這段歷史本身就很複雜,可循的史料又極少。《漢武大帝》表現出的嚴
肅和認真,表明製作方是花了大力氣的。至於裏面的小錯誤,別說是表現兩千年前
的歷史劇,就是一些以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為背景的影視劇,照樣也會犯常識性錯誤。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的胡守鈞教授,是少有的能看出《漢武大帝》價值的學者之
一。他說,歷史正劇最關鍵的是尊重基本歷史事實。現在有不少歷史劇以"戲說"為
掩護,對歷史胡編亂造,這是很要命的。而《漢武大帝》以歷史正劇形式出現,依
據《史記》和《漢書》來刻畫歷史人物,已經盡可能呈現出原汁原味的歷史風貌。
另一方面,眼下不少古裝劇都過分歌頌帝王,"封建皇權意識"成為歷史劇整體創作
的一大通病,但《漢武大帝》不僅塑造了漢武帝、漢景帝兩位帝王的形象,也生動
地刻畫了衛青、霍去病、李廣、張騫、司馬遷、蘇武等一批著名的歷史人物,在君
君、君臣、君民等關係上都有所涉及,總體上呈現了大漢帝國征戰四方、波瀾壯闊
的歷史場景。這是一大進步。
編輯:爾東
--
╔═══╗ ┼────────────────────────╮
║狂狷 ║ │* Origin:[ 狂 狷 年 少 ] whshs.cs.nccu.edu.tw ╰─╮
║ 年少║ ┼╮ < IP:140.119.164.16 > ╰─╮
╚╦═╦╝ ╰ * From:222-157-48-150.cctv.dynamic.lsc.net.tw
─╨─╨─ KGBBS ─ ◎ 遨翔"BBS"的狂狷不馴;屬於年少的輕狂色彩 ◎
Wang-Yan 近期熱門文章
PTT偶像團體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