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 戲曲.石小梅來港演兩代表作
(2003-07-22) 戲曲.石小梅來港演兩代表作
石小梅舞台下也非常爽朗。(蔡敏攝)
.敏 敏.
作為一個傳統的戲曲演員,相信江蘇省崑劇院(簡稱省崑)的石小梅是
屬於那種敢於突破傳統的框框,接受創新演出方式的崑劇演員。兩年前她
演出了進念的多媒體創作,是一個非常前衛的表演形式,現在大家又再合
作,在多媒體音樂劇場《我愛宋詞之好風如水》的演出中,蘇軾的《永遇
樂》詞被譜上崑曲風格的曲,由她來演繹,流行曲調則由台灣歌手許茹芸
來演唱,兩個一古一今的人同唱一首詞,在舞台上相遇。
創新不離傳統
面對這種創新的嘗試,石小梅的宗旨是不管怎樣變的只是表演的形式,
而她的表演仍然是傳統的崑劇,這一點是不會變的。
近年在內地已甚少在舞台上演出的石小梅,是當今崑劇界少數的女小生
之一,而有成的只有她和上海崑劇院的岳美緹。或許一直以來崑劇的小生
都是由男性扮演,女孩子進戲校順理成章的就會被編入旦角的行列,像岳
美緹和石小梅兩人都有著相同的經歷,都是從花旦改小生,不過岳美緹更
早一些,她是崑劇女小生第一人,石小梅也是看了她的演出才萌想到改行
當的念頭。
冷艷小生一波三折
五官精緻的石小梅,雖然年過五十,可是樣子一點也不顯老,特別是上
了粧後,活脫脫一位翩翩公子,讓她覺得好笑的是居然有戲迷用「冷艷」
來形容她的扮相。不過石小梅從花旦轉小生的經過卻是一波三折。六十年
代,當石小梅看了岳美緹的演出,心中才有了想唱小生的念頭,卻隨即碰
到只准演現代戲的大潮流,漸漸她把這個念頭忘掉,到了七十年代尾恢復
傳統戲的演出,這時舉辦了一個三省一市的崑劇匯演,她被分配在《浣紗
記-寄子》〈後來這齣劇也成了石小梅的代表作之一〉中扮演娃娃生,這
可以說是一個轉捩點,原本娃娃生無須穿高靴,可是喜歡挑戰自己的石小
梅偏要穿著高靴練了一兩個月,匯演時崑劇「傳」字輩的老人家都來觀看
了,並說這個娃娃生不同其他的,這孩子恐怕可以演小生,這使石小梅二
度萌起了想改小生的念頭,可是當時她是劇團主要的旦角演員,不准她改
小生。
人生就是需要有機遇,後來剛巧「傳」字輩的沈傳芷老師來到南京,兩
人得以見面,因為大家知道她想改小生,有人問沈老師,這塊石頭你看怎
樣?(石小梅解釋說,因為我脾氣硬又姓石,所以大家叫我石頭。)沈老
師聽了用他的蘇州話慢慢地說,我來雕琢雕琢。就這樣石小梅開始跟著沈
老師學戲,不過直到八二年另一次的三省一市崑劇匯演,她為小花臉演員
林繼凡配戲演出《西廂記——遊庵》,她的張生演出被大家承認,也因此
確立了她以後可以演小生了,自此停止演花旦。
拜三位崑劇泰斗為師
改行當後的石小梅是幸運的,她有幸同時拜三位大師級的泰斗為師,分
別是沈傳芷、周傳瑛和俞振飛,得到大師的言傳身教,特別是沈傳芷老師
對她盡心盡力,對方不但是她的啟蒙老師,在她的心中也永遠是第一位。
好戲無須靠輔助
現在要在內地看石小梅演出的機會並不多,像她這樣一位仍然能唱能演
的演員少演了對戲迷來說真是可惜,不過幸運的香港戲迷卻可以在八月一
日到三日在香港文化中心上演的崑曲南戲北劇名作展中看到石小梅和其他
多位崑劇名家的演出,到時石小梅會演出兩齣代表作,分別是《白羅衫.
看狀詰父》及《桃花扇.題畫》,八七年她更是憑《題畫》獲得中國戲劇
梅花獎。而《桃花扇》更是她第一個搬上崑劇舞台,當時她的先生也是編
劇張弘發現了《六言曲譜》中《桃花扇.題畫》的曲譜,加以修整後演了
《題畫》一折,因而得獎,之後省崑便排演了全劇。而原名《羅衫記》的
《白羅衫》是一齣崑劇傳統戲,張弘加入自己的構想、剪裁改編而成,石
小梅保留了從周傳瑛老師那裡學來的《看狀》一折,當中好的東西全部都
有,又再加入了自己的東西,全劇主要描寫父與子、情與法的搏鬥,雖然
只是傳統的一桌兩椅、大白光表演形式,也沒有特別的舞台佈景,可是卻
能上演了九十多場,場場爆滿,她認為戲曲講究的是演員的表演,而不是
靠佈景燈光輔助,在舞台上,讓演員充分發揮個人魅力及功力,這更為主
要。這兩齣戲都是第一次在香港演出,喜歡崑劇的朋友又怎能錯過呢。
--
看過的風雪輪迴著飛翔
愛過的人卻不斷成長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210.85.23.200
Valen 近期熱門文章
PTT偶像團體區 即時熱門文章
24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