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們的歌第四季第3期的評論

看板Terry (林志炫)作者 (Ooops~)時間1年前 (2022/11/06 00:39), 編輯推噓1(109)
留言10則, 2人參與, 1年前最新討論串1/1
超長篇評論老大的文章,這是當論文在寫吧XD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76461137/?_i=6539385834274f3&dt_dapp=1 出處:豆瓣 作者:周易 關於林志炫,可說的東西實在太多。這裡我們先說一部分,後面遇到他在節目里表演的每首 歌時,再陸陸續續補充其他內容。 如果我們說「人人都愛林志炫,人人都喜歡林志炫唱歌」,那當然不符合事實。無論是互聯 網時代,還是前互聯網時代,對林志炫的演唱技術和風格,從來都沒斷了有人指指點點,品 頭論足,批評之聲一直都存在,來自業內和普通觀眾的都有。想必各位喜歡聽歌的朋友都曾 在不同的地方見過、聽過類似的批評聲音。 然而,还有以下事实,我们不能忽视: (1)即便一腳踢開營銷文案和擁躉吹捧,林志炫出道的三十年間,一直可以持續吸引到新 的歌迷,至今不止,這種吸引力能夠突破時間和流行趨勢更迭的限制。 (2)他的歌迷年齡分布帶很寬,幾乎沒有特別的年齡指向性,而且主要是對他的歌聲感興 趣,其他方面則不太關心,或者說林志炫除了歌聲,其他方面對歌迷的吸引力不高。 (3)哪怕是再怎麼不喜歡他的人,也無法否認他是一個具有專業能力的歌手,比如當初他 參加《我是歌手》第一季時,其他嘉賓和觀眾的反應如出一轍——「哇,他適合這個唱現場 的比賽誒」,基本沒人覺得他不配。包括以唱功彪悍而在業內享有聲譽的黃綺珊,她看到林 志炫出場時,也不禁露出會心的笑容,節目組很懂,鏡頭給了特寫的。最終那一季是羽泉奪 冠,當時很多觀眾認為決賽是羽泉取巧了,冠軍拿得不夠實至名歸,林志炫這個亞軍比羽泉 更配拿冠軍,歷屆冠軍爭議最大的就數第一屆的羽泉和最後一屆的華晨宇了。 (4)他有原唱的代表作,也有翻唱的代表作,很多人聽過,即便不是他的歌迷。他不缺少 歌曲的流傳度。 (5)他是風格很鮮明的歌手,通俗地說,有辨識度,人們一聽就知道是他在唱。 (6)他對待音樂是認真的,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和方法,有時甚至會讓旁人覺得他是在矯情 、事兒多,何必這麼計較呢,但他一貫如此,有音樂上的驕傲和執著,從出道堅持到現在, 所以他還能唱,五十多歲快奔六十了,他的唱功依然在線。 (7)三十歲以下的後輩們見到他,就算平時不是很喜歡他這個類型的歌手,聽他的歌也沒 有很多,但只要這個後輩是乾歌手這一行的,對林志炫基本還是會油然升起一種發自內心的 尊重,與其說這是對林志炫這個人的尊重,不如說這更像是對他的業務能力表示尊重,對他 的為了達到和保持這樣的業務能力而付出的努力表示尊重。大家都是同行,同行最懂同行, 你有沒有真材實料,有沒有玩虛的,能騙得了觀眾,卻很難騙得過那麼多同行。同為歌手, 你行不行,大家心裡有數。 (8)音綜請他來,節目組是放心的,樂隊老師也放心,起碼可以確信,他登台表演時,這 一段不會垮掉,讓所有節目組的工作人員尬在當場。 (9)他能獨唱,也能與人合唱。 (10)人們談論華語樂壇的唱功和經典現場時,林志炫屬於經常被拿出來作為例子去分析的 ,可能是正面的評價居多,也可能是負面的評價居多,這取決於談論者的趣向,但無論是正 面還是負面,樂於談論他,這本身就能說明很多問題。 (11)林志炫沒拿過金曲獎,提名倒是有過幾次,當年可能確實要算是個缺憾,對他來說曾 是個心結,也因此受到一些若有若無的貶低,但如今回頭看,大眾對於林志炫的口碑和專業 認可度,比某些金曲獎得主還高,而且是高很多。把某些金曲獎得主和他們的作品拎出來, 大家一聽「呃,這是誰?這唱的是什麼?現場能唱一個嗎?就這?」相比於這些名不副實的 金曲獎得主,大眾更願意把林志炫當成一個靠譜的口碑歌手。時間和更廣泛的聽眾證明瞭這 一切。 (12)其他一些成名歌手,往往到了五十來歲、甚至是四十出頭,現場唱砸了,倒嗓了,比 較友善的觀眾就會以這樣的藉口表示諒解——「年紀大了,正常,正常,能真唱就不錯了」 ;但到了林志炫這裡,他五十多歲了,不止是專業的評論,連普通觀眾的看法也會下意識地 保持與從前一樣——「林志炫啊,那他應該是能唱好的,如果有瑕疵,哪怕是難度比較大的 歌曲,也不應該啊,是不是今天的狀態不好?」 可以挑剔一下的。 似乎很少有人覺得林志 炫年紀大了,就放鬆要求。大家彷彿已經「約定俗成」了,習以為常地認定,林志炫的嗓音 不會老,他一直應該而且能夠唱好現場,歌曲的難度大不大不影響,林志炫就應該挑戰高難 度。 這讓我想起了以前看音樂家傳記時,講到七十年前,小提琴之王雅莎海菲茲在一次音樂會結 束後的第二天午茶時讀報,看到報紙對前一天音樂會的報道,忍不住跟他的經紀人抱怨:「 為什麼我拉錯了一個音,那些評論家和媒體就叮住不放?別人一場音樂會比我拉錯的音多十 倍,他們視而不見?」經紀人勸慰他說:「因為你是海菲茲。別人是別人。你難得拉錯了一 個音,值得一說,他們就......很平常。」 這種現象在網絡上表現得特別突出。比如昨天唱完,就有不太喜歡林志炫的觀眾發表見解, 說林志炫哪裡哪裡唱疵了一點,然後我好奇地翻了一下這位朋友以前的發文,TA應該是個很 喜歡音樂、聽過很多歌、也有相當見解的「聽歌人」。他聽過王菲的「幻樂一場」演唱會, 那時王菲47歲,整場演唱會的表現......非常幻滅,已經不能用失誤來形容了,只能用「不 忍聽」來形容。可是這位朋友選擇了原諒,覺得一首歌走音十來次、氣短氣喘五六次的LIVE 表現沒關係,不必挑剔。 這不是個例。有的網友所喜歡的「小眾歌手」、Indie樂團,他們拿出一首歌來唱LIVE,走 音破音的次數可能比林志炫一場演唱會的還多,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來,氣息沒有,共鳴 沒有,唱的什麼歌詞聽不清楚,樂隊演奏水平純業餘,編曲要麼蚊子叫,要麼一窩蜂,除了 「精神和感情」,幾乎什麼都沒有,但他寬宥了這位歌手、這個樂團,他聽出來裡面蘊藏的 精華,卻挑剔林志炫演唱的零星瑕疵。需要點明的是,能夠具備這樣的挑剔眼光,這樣的網 友音樂欣賞水平已經在大眾平均線之上了,屬於「比較有音樂品位」的聽眾,能說出些門道 來,不是一般的聽眾。尚且會這樣。 我之所以花了這麼多筆墨描述這種現象,倒不是為了特地去批評這些聽眾。聽眾喜歡聽任何 人的歌、喜歡聽任何種類的歌、喜歡聽任何水平的歌,都是「對」的。聽眾有選擇的自由。 沒有誰能規定聽眾必須愛聽什麼樣的歌、什麼水平的演唱。人家願意聽,你管不著。 我做了上述對比,目的在於說明:無論喜不喜歡林志炫,聽眾主動地或者下意識地覺得林志 炫就應該唱LIVE唱得穩定、好,甚至在他五十歲以後,聽眾也沒怎麼放鬆要求。對他的高標 準要求, 成了一件理所當然的事。 這種事情放在其他歌手身上,可能不正常,屬於苛求; 但放在林志炫身上,大家覺得沒問題。這種「雙重標準」本身就很說明問題,就是一種認可 。 像前面提到的王菲,比林志炫更大牌,影響力更大,是華語樂壇數得著的歌手,按理說應該 被更嚴格地審視吧?然而即便是在97年至01年期間,她還是巔峰期呢,便經常在演唱會的前 幾首歌時,唱得瑕疵較多,嗓子發緊,大家自覺地還幫她解釋——菲姐進狀態進得慢,後面 就好了。10年左右的那一輪巡演,還有16年的那場「幻樂一場」,技能衰退,方法沒有進步 ,導致瑕疵更多了,但大家見慣不怪,自動過濾瑕疵,聆聽她唱得出彩的部分。這固然說明 王菲有其他優點和魅力,足以提供這樣的光環和濾鏡,確實是有她的歌壇地位和影響力,同 時也說明,大家並不會因為她更大牌,就默認她現場唱得更有保證、更少失誤。像林志炫這 樣始終被聽眾嚴格要求的歌手,在華語歌壇並不多,屈指可數。 我們接下來詳細說一說林志炫的經歷,以及他為何會在聽眾心中形成這樣的印象。 三十年前,林志炫最早出道是以組合的形式,兩個男聲,叫「優客李林」(有一種說法是這 個名字是諧音梗,諧音一種樂器「尤克里里」)。他和他的搭檔都是理工男。是的,林志炫 非音樂科班出身,全靠自己琢磨、學習、練習。所以流行音樂領域,歌手不一定非要科班出 身才能唱得好,主要靠個人的練習和領悟。科班出身,唱流行唱得一塌糊塗的,我們也看到 很多例子,非科班出身的,把流行唱得很好,這樣的例子也很多。 在優客李林出道的十年後,內地又出現了一個組合,也有兩個男聲,他們也都是理工男,其 中也有一個成員是學土木建築的,叫「水木年華」,後來單飛的那個成員叫李健,跟林志炫 一樣,都參加過《我是歌手》,且《歌手》對於他們提升自己在華語歌壇的位置有很大幫助 。 優客李林與水木年華的風格不能說很像,但在某些方面,有點像。直到今天,林志炫的一些 老歌迷還懷念「優客李林」曾經的時光。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樂隊形式的團體可能還有長 期合作的,組合形式的團體少有不單飛的,原因各種各樣。 林志炫單飛以後,沒了演唱形式上的束縛,發展得更好了。他最為人熟知的兩首歌《蒙娜麗 莎的眼淚》和《單身情歌》都是「單身」以後發表的。《單身情歌》至今仍是KTV長紅的點 唱熱門,另外,它在很多年前就是一個熱門「梗」了,相當於「涼涼」、「勇氣」。 跟很多在那個時期出道的歌手不同,林志炫一直沒有很大的個人生存壓力,衣食無憂,從而 在音樂上的選擇就更自在、更自我。他專注唱歌,很少涉及創作,但始終深度介入編曲和製 作的全過程,有很多好想法,他不是一個只懂唱歌的歌手,並且各種類型的歌都唱,——發 過(完全)原唱的歌,發過英文專輯,發過外文歌重填中文詞的歌,發過翻唱的歌,甚至還 發過整張的翻唱專輯,當年流傳很廣。 在這個發展階段,由於林志炫版本的歌編曲更順暢、注重節奏性,他唱得也更符合大眾的聽 覺習慣,致使他的某些翻唱版本比原唱版本更流行。在KTV里,選擇他的版本唱K的消費者很 多,這就是來自普通消費者的真心選擇。有不少聽眾竟然完全沒聽過原唱的版本,多年以來 ,一直把林志炫的版本當成了原唱。 以上情況大概持續到世紀之交的那幾年。在《超女·快男》系列選秀火起來的同期,林志炫 在另一檔很火的華語樂壇選秀節目《超級星光大道》(不是《星光大道》)中擔任導師。這 讓他本來慢慢有些失去曝光度的林志炫重新回到觀眾的視野焦點。那些年的《超級星光大道 》很捧人,林宥嘉、楊宗緯、蕭敬騰、徐佳瑩、胡夏、李佳薇都是從這個節目里出來的。該 節目的主持人和導師也因為這個熱度而翻紅,比如黃小琥。連節目里選手翻唱過的歌也跟著 沾光,歌火起來之後,它們的原唱也能翻紅,比如曹格。總而言之,你可以把《超級星光大 道》 想象成第一季的《好聲音》,關注度和影響力大致相當。這也是TW音綜的余暉。 借著《超級星光大道》的東風,林志炫又可以熱熱鬧鬧地發專輯、開演唱會、上各種節目了 。但是,好景不長,熱度總會慢慢消退,隨著《超級星光大道》逐漸被觀眾看膩,裡面的內 幕操作也越來越多,一切歸於平靜。林志炫也開始變得沈寂了。 與此同時,自出道以後,屢次錯過金曲獎,後來連提名乾脆都變得很難了,這讓林志炫在TW 流行歌壇承受了一些壓力。相比而言,他在內地和HK的口碑就好很多,無論是業內還是大眾 ,偏見更少,大家更看重兩點,最實在的兩點——其一,有沒有代表作;其二,唱得怎麼樣 。有代表作,我聽過,唱得不錯,人們就給予認可;反之,人們就不認可。 現在,我們回過頭去看歷屆的《金曲獎》,在很多時候,它的「小眾關懷」和「小資情結」 是非常明顯的,甚至是過分傾斜了。這既有利,也有弊。利在於,不容易被商業利益和廣泛 俗流裹挾,可以更深入地探尋和鼓勵作品的音樂性,也提供了更多可能的選擇,不會全部聚 焦於所謂的「主流」音樂;弊在於,金曲獎的有些評委缺乏健全的音樂審美,卻又羞於認清 自己審美偏廢的現狀,於是變本加厲的賣弄和鼓吹一些莫名其妙的「小」東西,這些東西太 「小」了,欠缺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又沒有形式的流行和普遍,最終導致生命力薄弱,很快 就湮滅掉了,無人問津,只能是評委們自嗨幾天。這本質上演變成了一種「帝之新裝」的行 為藝術。 內地的音樂獎項則相反,什麼流行就追逐什麼,誰名氣大就給誰,哪個資本力推就順從哪個 ,現在更是淪為誰的數據好就歸誰。沒有骨頭,沒有態度,最終也便沒了信用。如果一定要 從它們與金曲獎之間選一個,那還是只能選金曲獎罷。 林志炫的風格從來都不太「小資情結」,也不怎麼走「小眾關懷」路線。他的唱法雖然也不 乏細膩的處理,但更多的是在大開大合的基礎上進行雕琢,骨子裡比較豪爽快意。既不會佯 死滅活、期期艾艾,也極少委頓黏糊、哽哽唧唧。他很少演唱一些大眾聽不懂、懶得聽,但 小眾群體經過腦補後衍生出千百深意的歌曲;他也很少演唱一些旋律走向嚴重偏離大眾聽覺 習慣,轉來拐去故作脫俗的歌曲;販賣意象和概念的難聽歌曲,在他這裡更是不可能出現的 。然而,金曲獎的很多評委喜歡那個調調。 人的觀念往往是與他/她的人生經歷有關。我們不妨假設,這種音樂觀與林志炫早年的理工 男身份有一定因果關聯。那些理工科的專業知識可能早已丟掉了,但留下的思維模式會影響 終生。那種故弄玄虛、故作深沈的小眾文藝音樂觀,無法與林志炫的思維相容。 這一點也反映在林志炫對於歌唱技術的鑽研和練習上。林志炫的練聲態度和習慣,顯然具有 嚴密的體系和符合他自身特點的一套邏輯。他不但擅于思考和總結,並不斷將之推陳出新, 找出更適合、更有效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可以訴諸語言的,而非「我也說不清啦,就是一種 感覺」。他很像是在完成一個嚴謹的工程,有設計,有實施,有總結,有解決。 具有這種音樂思維的歌手,在TW流行樂壇普遍的推崇小眾文藝範兒風氣之下,的確不怎麼吃 香。比較諷刺的是,如果很多歌手都在那裡追逐「小眾文藝範兒」,陷入孤芳自賞的情結中 難以自拔,從邏輯上講,這種「小眾」還「小眾」嗎?這種「孤芳」不也是一種跟風嗎? 當然,在TW那一畝三分地上,這種風氣是很難改的。在文藝理論里,一般認為,大陸(型) 文化與島嶼(型)文化本就具有不同的特點。這個話題涉及到的內容太多了,我們這裡就不 展開了。簡單地說,我們可以理解為:TW流行音樂的審美取向之所以呈現這樣的特徵,具有 一定的必然性,它與地理有關,又不完全是地理因素影響人文因素的結果。它很難擺脫這種 局限性,而且會越來越陷入其中,除非經歷某種外來力量施加的影響。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林志炫的音樂風格更適合大陸文化概念下的音樂審美體系。 在2013年來內地參加《我是歌手》之前,林志炫在TW流行樂壇的地位一直處於不上不下的尷 尬位置。長期地,他去一些TW的綜藝里唱歌,跟他同台比較的嘉賓盡是些不知名的新丁,或 者不知道是幾流的業餘水平選手,或者是些獵奇向的嘉賓,而坐在評委席上的「音樂人」、 「製作人」胡亂點評,嘴裡講得全是莫名其妙的意識流觀點,還給林志炫一些不靠譜的改正 建議,既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說來說去,想怎麼說都行,根本看不出這些 「音樂人」 、「製作人」 有什麼高深的音樂素養,儘管他們可能寫過一些流行作品,寫得也就那樣稀 松。倒是他偶爾去HK的一些活動,主辦方會讓他秀一下唱功,然後給予很好的評價。 那麼,我們猜一猜,TW歌壇的業內人士,難道真不知道林志炫唱得是好是壞嗎?其實也不是 。身為一個從業者,哪能真連唱得好壞都分辨不清呢?隨著林志炫參加了第一季的《我是歌 手》,事業迎來第四春(組合第一春,單飛出金曲第二春,超級星光大道第三春,歌手可不 就是第四春嗎?),那些TW的音樂人、製作人和歌手來到內地的節目,再遇到林志炫時,對 後者的唱功和綜合演唱實力也是很服氣的。 所以,打一開始,他們的心裡就明鏡似的。都不傻,都不聾。只不過在TW,他們就順風跟著 一起裝小眾文藝範兒,顯得自己不落俗套,審美品位高,基本靠演,虛偽得很。換了個環境 ,這邊不吃那一套,我管你文不文藝呢,你吹的那些歌我不喜歡,我就不聽,你推崇的那套 小眾文藝的東西我覺得沒意思,我就不搭理你。你就不再裝了,也能面對自己的真實感受了 。 說起來,受TW那邊的這種風氣影響,內地也有一部分自詡文藝範兒的聽眾被忽悠到了,不肯 如實地面對自己的耳朵和內心,整天抱著一些「確實就很難聽、內容也很空洞」的小眾文藝 範兒歌曲,折磨自己的耳朵。聽出什麼了嗎?沒有。好聽嗎?不好聽。還聽嗎?聽。為啥對 自己這麼「狠」?因為能顯得自己文藝,與眾不同,就像假日的午後坐在星巴克里喝著一杯 苦咖啡,儘管難喝,但自得於「有範兒」。一看旁邊,坐得都是「同類」。 不過,這也不是說所有的喜歡聽小眾音樂、有點文藝範兒的聽眾都是這樣。百人百味,有人 真心就喜歡那個調調。不可以嗎?當然可以。如果真心喜歡,就去聽。這很好。我前面說的 是那些逆著自己的本心,強行為了裝而去折磨自己,硬聽那些小眾文藝範兒的音樂的聽眾。 大可不必啊! 林志炫作為一個具有完整、健全、成體系的音樂理念的歌手,他在內心裡是很驕傲的。儘管 上了TW那些綜藝,不得不被人胡亂指點、貶低,他表面上也不得不忍一下,但實際上,他還 是一直堅持自己的想法。 這些堅持在2013年的《我是歌手》第一季得到了回報。它不光是讓林志炫迎來了事業的「第 四春」,更讓他在內地的歌壇站穩了腳跟,因為他同時具備——(1)熱門的代表作;(2) 大眾和業內對他唱功的肯定;(3)現場演唱的名場面;(4)新歌迷和路人緣。 從這以後,網友們一討論音綜,討論誰會唱歌,經常會想到林志炫。可能有些討論是為了挑 他的毛病,或是拿他當反面教材的,但主體上,認可的觀點是主流。 歌手這個職業具有「後勁兒強」的特徵。一部熱播劇,往往討論了三個月,就淡了,只有極 個別的劇能在十幾二十年後還經常被拿出來討論。歌手和歌曲,只要你達到過那個位置,十 年二十年後還能被拿出來討論的,這樣的例子不能說很多,但絕對比劇多得多。 從2013年的《歌手》到今天,差不多十年時間了。這個節目對於林志炫、黃綺珊等歌手的事 業助力,仍然存在。如果沒有《歌手》,林志炫現在在內地的綜藝里,絕沒有這個咖位,在 後輩歌手心目中,也絕對享受不到現在這種程度的尊重;黃綺珊更是肯定會糊得沒幾個人知 道,哪會一提「黃媽」,大家都「哦,知道知道」,《離不開你》連公園晨練的大爺大媽都 開著隨身小喇叭播放。 《歌手》的事,大家都知道,我也不多說了。很有趣的是,隨著林志炫在內地歌壇得到更多 的認可,C台的除夕晚會都上過好幾次了(儘管這不能說明歌手的藝術成就,但可以作證他 的影響力和認可度),他在TW歌壇的地位也跟著上升了。 儘管林志炫這幾年也不怎麼出專輯了,但新歌還是零星能蹦出來的。他參加了不少音綜,留 下了很多經典現場,作為一位歌手,這也是他能留下的一種音樂痕跡,會持續發揮著影響力 。現在不比從前——從前,歌手唯一能留下的印記就是有聲無形的唱片,現在,聲音可以留 下,畫面也可以留下,正式的唱片能夠留下,現場的演繹也能夠留下。不要小看多元化的印 記形式變化,它絕不是可有可無的。五十年多前,彩色錄像和立體聲錄音技術同時取得重大 技術突破,一批意識超前的音樂家跟隨潮流,錄制了很多有聲的彩色錄像,而另一批比較保 守的音樂家覺得這玩意兒沒意思,音樂是聽聲的,有黑膠唱片就足夠了,便沒去錄像,嫌麻 煩。時至今日,證明那些錄了彩色影像的音樂家太英明瞭,他們的音樂表演得以用更全面的 形式保存下來,供後人欣賞,後續的影響力也大大超過了那些保守的、沒有留下什麼畫面的 音樂家。這絕對影響他們的歷史地位,越往後,這種影響力就越凸顯。這很符合大家的感官 習慣,既然有帶圖像的,誰願意看沒圖像的啊? 昨天半夜兩三點,我找到一個林志炫的現場視頻,以前的,不是最新的新視頻,居然也有將 近一百人同時在線觀看。有實力的歌手留下一個好現場,確實能讓喜歡聽歌的人在多年後依 然回味稱贊。反之,如果是一個糟糕的現場,糟得非常離譜,也會持續發揮負面的影響,成 為歌手的黑歷史,不如某天後唱的《小背簍》《Time to Say Goodbye》,某縫紉機男星的 《刀劍如夢》等。你看,我們不用刻意想,隨便一說,都能提到這些個唱砸的,可不可怕。 不過,林志炫在TW歌壇的地位再怎麼提升,我們假設他也發了新專輯,可他依然拿不了金曲 獎,因為他的風格和特長與金曲獎看重的東西始終有偏離。金曲獎這幾年愈發地走偏,對小 眾和小資更加偏好。於是,林志炫與金曲獎的距離只會越來越遠,而非趨近。 金曲獎早期和中期的頒獎考量,還會涉及到歌手的唱功,但越到後期,金曲獎對唱功的重視 程度就越低,目前,哪怕這個歌手一唱現場就走音,音域一個八度,大白嗓,離了錄音室完 全不能聽,沒關係,只要他/她能創作一些小眾情調的作品,對了評委的口味,他/她就能拿 金曲獎。這等於把金曲獎變成了一個「曲風獎」和「題材獎」,唱不唱不重要了。 因此,我們才會看到,有些金曲獎得主跨海過我們這邊來唱歌,一登台一開嗓......聽眾一 片嘩然,「噓,啥玩意兒啊?就這?逗我吧?」在這種趣向的鼓勵下,TW年輕的歌手們普遍 唱功非常差,甭管成名的、不成名的,拿獎的、不拿獎的,越來越差,越年輕的越差,創作 的歌也越來越沒流傳度,只能小圈子自嗨。而且限於TW的市場,外傳不出來,即便勉強推向 內地,也沒什麼買賬的,收益寥寥。而內地那些熱門抖歌、熱劇OST和流量藝人的「粉絲內 部消化歌曲」好歹還各有市場和對象,音樂性高不高是另一碼事,起碼有不錯的收益。TW歌 手被金曲獎引導的那些「小眾金曲」真就只能自己跟自己玩了,收益萎縮,無法流傳,屬於 走火入魔了。您說它是流行音樂,它不流行;想高攀藝術音樂,又夠不到。您說尷尬不尷尬 ? 估計林志炫也看開了。五十多歲,奔六十的人了,再去追逐那些虛名,意義不大了。在音樂 上,他更多的是為了喜歡而堅持,堅持得樂在其中。獎不獎的,就那麼回事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1.66.20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erry/M.1667666396.A.8C4.html

11/06 01:01, 1年前 , 1F
雖然我對金曲獎的最佳男/女演唱這個獎一直有些疑惑,
11/06 01:01, 1F

11/06 01:01, 1年前 , 2F
但金曲獎也沒那麼不堪,至少每年介紹了很多不同的音樂
11/06 01:01, 2F

11/06 01:01, 1年前 , 3F
,擴充一點歌單
11/06 01:01, 3F

11/06 01:03, 1年前 , 4F
然後我對老大拿不了獎這件事,很久以前就看開了;能被
11/06 01:03, 4F

11/06 01:03, 1年前 , 5F
打臉當然很好,但首先要出專輯對吧 囧
11/06 01:03, 5F

11/06 11:50, 1年前 , 6F
謝謝分享,但想問倒數幾段提到的天后跟男星是誰XD
11/06 11:50, 6F

11/06 12:19, 1年前 , 7F
天后似乎是她 http://b23.tv/TXYV5rG
11/06 12:19, 7F

11/06 12:19, 1年前 , 8F
但我覺得主要是對比太強烈,就悲劇了
11/06 12:19, 8F

11/06 12:38, 1年前 , 9F
刀劍如夢似乎是這版 https://youtu.be/Ew_Patk8WzE
11/06 12:38, 9F

11/06 12:38, 1年前 , 10F
我對改編都算寬容,就,有趣啦
11/06 12:38, 10F
文章代碼(AID): #1ZPf7SZ4 (Terry)
文章代碼(AID): #1ZPf7SZ4 (T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