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羅傑] Coachella 2008: Roger Waters
※ [本文轉錄自 PinkFloyd 看板 #1A7TokkZ ]
作者: jeanyjhl (我的白天是你夜的黑) 看板: PinkFloyd
標題: [羅傑] Coachella 2008: Roger Waters
時間: Thu May 28 08:36:58 2009
很高興找到這個版!
雖然接觸日淺,但我非常喜歡 Pink Floyd。
可是....發現這個版很冷清。(汗)
所以想說把之前的舊文重貼一下充版面好了。 XD
是我去年去 Coachella 2008 看 Roger Waters 之後寫的,那是我第一
次接觸 Pink Floyd 的音樂,從此沉溺日深。
(下半場 full set 的 Dark Side of the Moon,目前還在腦海裡某個
角落...XD)
原文含影音檔的網誌版:
http://jeanytalk.blogspot.com/2008/05/coachella-2008-iii2-roger-waters.html
黑暗中,人群騷動著。
舞台正中央的大螢幕乍亮,一桌、一酒瓶、一收音機、一煙灰缸,收音
機上擱著一隻模型飛機,音響中播出的彷彿廣播。挾著菸的手、拿著酒
杯從螢幕右下方出現,把菸擱在煙灰缸上,往收音機上調整頻道,人聲
、藍調。青煙裊裊上升、散開…。
整個畫面是,昏黃色的、懷舊色調。黑暗中,Roger Waters 走出。光打
在他的身上,影影綽綽、恍若黑白電影中人。
群眾一陣歡呼,已經、等得太久。
螢幕上的手調好了頻道。吉他和鼓聲紛陳,樂團後方的大螢幕一變,各
式圖案紛陳……。女聲演唱,演出、正式開始:”In the Flesh”。
1.In the Flesh (From Pink Floyd “the Wall”)
Roger Waters,前 Pink Floyd 創團元老,為貝斯吉他手、第二主唱、
以及主要詞曲作者之一。當初創團的靈魂人物主唱 Syd Barrett因嗑藥
而致精神異常,終而無法演出與創作,退團後隱居不知所蹤。最後在
2003年去世。
“In the Flesh”的第一個音符出現,強勁的鼓聲和吉他漸次激越,群
眾的情緒也跟著醞釀,當 Roger Waters 唱出聲音時,我發現自己聽不
到他的聲音。所有的聽眾都在合唱、都在尖叫。我身邊嬉皮打扮的女生
甚至一邊吶喊一邊流下淚來。
在那個剎那間,我幾幾乎有一點心虛。我佔得太好的位置,勝過成百上
千擠不進來的歌迷,更勝過許多無緣目睹Pink Floyd或是 Roger Waters
本人的台灣資深搖滾歌迷。
但在這之前,我從沒聽過Pink Floyd的音樂。
在結束前舞台上下迸出煙火,耀眼奪目,宣告了整晚的盛會。
2.Mother (From Pink Floyd “The Wall”)
當Roger Water低沉的聲音一出,我又再度感受到我身處於合唱團中。
”Mother”是”The Wall”專輯中探討母親因過度保護、而為兒子樹立
一道人際的圍牆。螢幕上映出漸漸帶開的鏡頭,從那張放著收音機和酒
瓶的咖啡桌移開,漸次帶到房間擺設、以及一名年輕男子。
原本由吉他手David Gilmour 擔任的「母親」改由女子擔任,宏亮有力
。始而單純僅吉他、男聲,終而完結在許多樂器同時發出的共鳴。
3.Set the Controls For the Heart of the Sun(From Pink Floyd “
A Saucerful of Secrets”)
台上布幕從底下燃起熊熊火焰,將咖啡桌上的收音機、酒瓶燃燒殆盡,
原本世界瓦解崩落。
沈重的鼓聲,吉他、低沉的男聲,鬼氣森森。背景變換著黑白照片:一
個人、或是三四個人,在海邊、或是不知名處,對著鏡頭凝視永恆。嘹
亮的薩克斯風突圍而出,宛如白血球噬菌力戰。然而旋律在最後兩分鐘
前終究又回到了開始的沈鬱,鏡頭裡的人悲歡誇張僵硬如覆假面。吉他
在最後錚錚彈出尾奏,鏡頭最後在稻草田裡深深跌落的人,是生是死?
抑或是遊走在生死邊界的恍惚之間?
Roger Waters 站在台中,乾冰製造煙霧瀰漫,他的身影難以看清。他和
他的表演也似實還虛,如秋墳鬼詩、隔日清晨即蒸發無蹤。
4.Shine on You Crazy Diamond (Parts 1-3) (From Pink Floyd “
Wish You Were Here”)
台上布幕再度映出燎原大火,宛似狂暴太陽風。薩克斯風吹出荒涼詭異
的音響效果,乍聽猶如行星組曲的壯闊;然而當吉他起始錚錚數聲、定
下調來,就註定了悲哀荒涼。
這首歌是Roger Waters為紀念Syd Barrett而作,由他寫詞,Waters、
Richard Wright、David Gilmour三人共同編曲。歌詞形容「你」(Syd
Barrett)年輕時眼睛明亮如太陽 / 現在卻空洞如黑洞…太早洞悉秘密(
藥物)/只能為月亮而哭泣。
螢幕呈現紅色、之前的年輕男子出現在畫面中,恍惚呆滯。終而又回到
了壯麗的星系雲,薩克斯風賣力吹奏,華麗蒼涼。
在1975年錄製”Wish You Were Here”時,Syd Bareett曾走進錄音室,
體重比五年前重了許多,剃掉所有的髮鬚、甚至眉毛,以至於其他團員
初而不能認出他來。當終而認出時,Roger Waters忍不住掉下淚來。
在錄製”Wish You Were Here”時,Syd Barrett一度想要找尋吉他參與
編曲。其他團員只好對他說:「抱歉、吉他部份的編曲已經進行完畢了
。」
這是他們這生中最後一次看到 Syd Barrett。
5.Have A Cigar (From Pink Floyd “Wish You Were Here”)
螢幕快速切換變換的霓虹燈、計程車、雨滴、都市夜景…交織成紙醉金
迷。這是為了譏刺音樂產業缺乏人性、卻有無盡貪婪而作。
Roger Waters 吶喊著,有著吉他、貝斯、鼓聲,非常搖滾。但對於音樂
產業的憤怒,真的還存在嗎?誰消費了誰,誰又被消費?
在震天價響的音樂中,我不想管這般複雜的問題。
6.Wish You Were Here(From Pink Floyd “Wish You Were Here”)
“Wish You Were HEre”1975年為了音樂產業缺乏人性、也為了離開的
Syd Barrett所做的專輯。然而 Roger Waters在之後的訪問卻說,當時
大家都心不在此,這張專輯其實應該改成”Wish We Were Here”。這張
專輯大賣,但當初的團體如今分崩離析。當Roger Waters 唱著這首歌時
,是否感慨?台下這些資深的樂迷聽了、是否喟嘆?
此曲表演得像是讓眾人合唱的曲目,最後合唱女聲的加入,更加深了這
種印象。就算是人手一隻小蠟燭、萬點燭火也不意外吧?然而逝者如斯
夫、不捨晝夜,又能到何處憑弔?
7.Southampton Dock (From Pink Floyd “The Final Cut” )
8.The Fletcher Memorial Home (From Pink Floyd “The Final Cut”)
圖說:Southampton Dock & The Fletcher Memorial Home
螢幕上果然出現萬點燭光,預告追悼會的開始。
“Southampton Dock”敘述一個女子送情人去打仗,揮著手帕在碼頭邊
揮別;”The Fletcher Memorial Home”則訴說著我們何須對雷根、柴
契爾有任何尊敬呢?男孩女孩有著如藍色玻璃的眼珠,在戰爭中如獻祭
羔羊般安靜長眠。
乾淨單純的聲線和音樂,而背景的鏡頭從室外緩慢移動到室內。櫃門上
還貼著紙條,伊人彷彿才剛離開。牆上的照片有歷任美國總統的照片,
而塗鴉寫著「民主是浴血而生」、「死亡解決所有問題」。於是,溫柔
的男聲唱著「每個人都到齊了嗎?你們有一段美好時光嗎?Now the
final solution can be applied.」
如泣如訴。我站在人群中,卻覺溫柔的寂寞。
9.Perfect Sense (Parts 1 & 2) (From Roger Waters “Amused to
Death”,1992)
舞台前有太空人昇起。
螢幕上有潛水艇下潛。太空和海洋都是人類的戰場。
音樂只是基調,用溫柔聲音和輕柔伴奏織就出的卻是溫柔而殘酷的話語
;所有的音樂是為了襯托螢幕上最後發射出的魚雷,這一切都在奇異的
和緩節奏下進行,只聽到反覆詰問:「你看不來嗎?這一切都完美地有
意義。(“Can't you see…It all makes perfect sense”)」
10.Leaving Beirut (From Roger Waters 單曲, 2004 )
這首曲我找不到拍的比較好的當天錄影。偶有一二,只拍Roger Waters
本人。但私以為螢幕上呈現的漫畫對於氣氛的烘托卻更重要。這是別場
的演出錄音,有人將其剪輯配上原作漫畫呈現。
螢幕上出現單色漫畫。一輛小小的車,開上路。歌詞在對話框裡呈現,
十七歲少男在黎巴嫩旅行。之前備受溫情,因為父執輩所打的戰爭知道
為何而戰;然而如今戰爭又是為何呢? 在間奏時,無聲的對話繼續著,
溫柔的、沈痛的、哀傷的質問,到底美國人現在打的戰爭所為何來?難
道基督徒就不能容忍其他宗教嗎?
漫畫中出現的一張張平民的臉,有老有少,微笑著、流淚著、扭曲著臉
,於是溫柔的男聲唱著問著:這些人真的就是我們要炸的人嗎?
之前的歌或者聽眾不一定瞭解歌詞,但” Leaving Beirut”卻在螢幕上
呈現歌詞、直白的質問。不能閃躲、不能迴避,不能沉醉在溫柔的旋律
中。詰問一聲接著一聲,就這麼丟在臉上、避無可避。
2004年Roger Waters單飛後為了反伊拉克戰爭所作的詞曲,而後在每場
巡迴演出時都會列入曲目。他反布希的態度,毀譽參半。許多人激動流
淚,而許多人卻質疑不已。
而我站在Coachella 的夜風裡,聽著歌、看著畫面,卻只覺沉甸甸揪心。
11.Sheep (From Pink Floyd “Animals”)
在前幾首的沈鬱之後,”Sheep”則以激昂的吉他和鼓聲,重重地敲在心
上。舞台左方飛起巨大的飛天豬(註一)繞場一週,又有小飛機接近,
撒下無數亮片,燈光打去宛如下雪。螢幕上的畫面仍然變換不停,音樂
不斷,Roger Waters 在台上聲嘶力竭的吶喊。
我轉頭轉得頭昏,該看誰好?看豬?看小飛機?看亮片?看螢幕?看
Band?看Roger Waters?
那隻豬就在眾目睽睽之下終於在整首歌即將唱完時繞場完畢……接著越
飛越高、就這樣飛走了!
我瞠目結舌,問隔壁的大叔,那是故意的嗎?
大叔笑得樂不可支。
在音樂達到沸騰時,嘎然而止。燈熄,上半場結束。
(未完待續:下半場-"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12. Speak to Me
13. Breathe
14. On the Run
15. Time
16. The Great Gig in the Sky
17. Money
18. Us and Them
19. Any Colour You Like
20. Brain Damage
21. Eclipse
Encore:
22. The Happiest Days of Our Lives
23.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art 2)
24. Vera
25. Bring the Boys Back Home
26. Comfortably Numb
註一:Pink Floyd Pigs
1977 年專輯 Animal 此作品靈感來自「動物農莊」(Animal
Farm,George Orwell 1945),農莊裡的動物受到人類的奴役而發動革命
。但最後領導革命的豬躍升為掌權者後,遺忘初衷、轉而奴役其他動物
。
本來Roger Waters設計了一隻巨豬氣球懸掛在倫敦Battersea Power
Station的煙囪上供專輯封面拍照使用,結果攝影師未如期出現,而風力
過強,以至於這隻豬就飛走了!因飛到飛機航道上,造成機場班機停飛
,最後一路飛過英倫海峽、最後降落在英國東南方郡 Kent(好會飛的繞
跑豬啊!)。出於無奈,專輯封面改用圖畫代替。
後續的演唱會都會出現飛天豬,以至於成為Pink Floyd 的象徵,而每次
豬的造型都會有所變化,看豬照片就可以斷定是哪一場演唱會了!(果
然是神豬啊。)
Roger Waters 離開Pink Floyd後保留了原始豬設計的版權。不想付錢的
其他團員於是改良豬隻,1994年巡迴演唱設計有兩隻 Warthog(某種「看
起來像狗」的豬,wiki 可看到照片)被暱稱為 Syd 和 Roger。
和原始那隻豬一樣,演唱會中的飛天豬也不易控制,1977年演唱會時飛
向舞台、最後只好用強力電風扇驅逐出境;1988年一月一隻豬在演唱會
前破掉,五月時因為往下掉到觀眾區、被瘋狂歌迷們搶破解體。1988年
果然不是豬年!
至於這次 Coachella 2008 的飛天豬飛走到底是故意還是不小心的呢?
我想應該是不小心的吧?看起來可以遙控、成本很高的一隻豬欸,沒道
理不能控制方向而飛走啊!可是好像也很難說……總之現場超HIGH的就
是了!
這隻豬側面畫著山姆大叔的樣子,脖子上畫了一道虛線、註明「CUT ME
HERE」。反布希的立場鮮明的很呢。
Pink Floyd 年代簡表 Wiki "Pink Floyd" Here
圖說:Pink Floyd in 1968 with (L – R): Nick Mason, Syd
Barrett, David Gilmour, Roger Waters and Richard Wright
Syd Barrett – led era: 1964–1968
Album:
1967 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
1968 A Saucerful of Secrets
1968吉他手 David Gilmour 加入。Syd 則因用藥過度造成精神狀況異常
,與樂團難以配合而離開。1970隱居,2003年去世。
Finding their feet: 1968–1970
此時期 Gilmour,Waters 及 Wright 各自在單曲中擔任主唱,有許多實
驗性作品。
Albums:
1969 Music from the Film More
1969 Ummagumma (also live)
1970 Atom Heart Mother
Breakthrough era: 1971–1975
此時期 Gilmour,Waters 及 Wright 整合為一個聲音,很快被認為是所
謂「The Pink Floyd Sound」。
Albums:
1971 Meddle
1972 Obscured by Clouds
1973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1975 Wish You Were Here
Roger Waters – led era: 1976–1985
Waters 主導時期注重文以載道,歌詞意義重於音樂性,有強烈的反戰思
想。
Albums:
1977 Animals (飛天豬的來由!)
1979 The Wall
Roger Waters 於 1981年 The Wall 錄音結束後開除鍵盤手及主唱之一
Rick Wright
1983 The Final Cut (許多人認為與其說是Pink Floyd不如說是Roger
Waters 的個人專輯)
David Gilmour – led era: 1987–1995
音樂理念、治團方式迭有爭端,Roger Waters 在 1985年12月宣佈脫團
,於是樂團由David Gilmour主導。此時和Roger Waters打官司以延續
Pink Floyd名義使用權,最後庭外和解。
由於主要創作者Roger Waters離開,接下來的兩張專輯不得不部份或全
部延請團外人士從事詞曲創作。
Album
1987 A Momentary Lapse of Reason (被認為更接近David Gilmour的
個人專輯)
1994 The Division Bell
Solo work and more: 1995–present
Roger Waters 和 David Glimour 對 Pink Floyd 是否重組始終沒有共
識。但說真的,這麼幾十年的歲月,我想他們大概是很難脫離「Pink
Floyd」單獨存在吧?
--
Jeany's Talk: The Skyline.
電影。書。建築。旅行。以及生活。
我以我的角度、仰望大千世界的天際線。
My Blog: http://jeanytalk.blogspot.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76.171.167.223
※ 編輯: jeanyjhl 來自: 76.171.167.223 (05/28 08:38)
※ 編輯: jeanyjhl 來自: 76.171.167.223 (05/28 08:42)
推
05/28 13:49,
05/28 13:49
→
05/28 15:20,
05/28 15:20
推
05/28 15:40,
05/28 15:40
→
05/29 18:43,
05/29 18:43
推
05/30 07:39,
05/30 07:39
推
10/20 00:51,
10/20 00:5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5.96.151
Sorry_Youth 近期熱門文章
PTT偶像團體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