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17【信報】歌手變社會發聲平台 林憶蓮超

看板Sandy (林憶蓮)作者 (SL-2013)時間11年前 (2013/04/20 18:5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歌手變社會發聲平台 林憶蓮超音樂對話 Jeremy Cheung 原標題:不為蓋亞而蓋亞的蓋亞 我必須承認,1985年,我第一次見到林憶蓮的時候,我對她是沒有太大好感的,因為她不 屬於當時一眾歌手的慣性出落。往後我也必須承認,我對她的感觀,在她由這個猶如株羅 紀的首個回合後作了多次策略性蛻變後,是每天愛她多一些。而到2013年,我更不能否認 ,因為她,我的耳朵根本無法接受某些標準以下的聲音,嚴重程度,其實是禍延至整個香 港樂壇。我最終要承認,我是一個「蓮粉」! 28年,在於任何一個歌手,都已經是熟齡以外的事,同期出道可以橫跨四個十年而還屹立 在樂壇的,除了她便是張學友。在香港這個特異社會,捧一物治一物都眾志成城的情況下 ,我更有理由相信,我當年押在她身上的這一注是押對了。 連我都由當年的慘綠少年步入了中年,改變在於任何一個人都有其必要性。除卻音樂,歲 月好像又沒有在她身上留下太大痕跡。就看她差不多舉行了兩年的環球巡唱吧,慢歌當然 盡顯唱功,兩節差不多四十分鐘的舞曲,都在氣也不喘的情況下大手成交。而最使人驚嘆 的其實是她的狀態,說甚麼都四十有好幾,但無可否認,現在是出道以來,最fit的林憶 蓮。 「我每天都做運動做瑜珈,這除了令身體健康皮膚狀態能夠保持以外,也使我潛藏在內的 爆發力一再提昇。」 演唱會的華麗舞衣是少不了,但最使人悅目的是,全盛時期的她都沒有穿過的短裙,近年 則成為指定動作,一雙美腿尤其成為娛樂傳媒的焦點。 「是到了有一天,我發覺一直在身上的baby fat都消失掉了,便在styling上加了這個點 子,效果連自己也覺得不錯!」 這樣說來,好像今時今日的憶蓮,在沒有歲月痕跡之餘,意識形態也每創新高。那麼走過 來的歲月,是否就是讓她在今時今日完全無可取代的注碼? 和編輯說起這事,她是毫不猶疑的說好。我說我和她不談風月只談音樂,因為從來林憶蓮 就等同音樂,也成為整個行業不需冒汗的佼佼者。 不懂唱歌的日子 85至88年的CBS歲月(1985-1988),憶蓮說是在由不懂得唱歌到明白發生甚麼事之中渡過。 過渡了首張同名專輯的信心盡失,她說之後的每張專輯都是在不同學習中完成。 「其實那是非常有趣的一段日子,因為自己根本不懂唱歌,每天都像在密集地訓練之中。 那時每天要上不同的電視節目,重看歡樂今宵/勁歌金曲等的表演,除了反白眼之外,都 會好懊惱自己的表現,然後加強各種訓練,以及想盡方法去減肥(哈!)。這其實是我最 開心的階段,因為在面對自己成長的過程,也因為看到自己的不濟而激發起一股要改進的 動力。那時是好有壓力,因為要知己知彼,知道自己天生的才華不多,但每天都要努力使 自己感覺有進步,所以好享受那個初起步的過程。」 雖然Ready內的「不醉夜」是她覺得最好的一首歌,但因為fit不到演唱會的rundown,所 以這麼多年都沒有再唱過。 得心應手的年代 華納時期的五張專輯(1988-1991),絕對是憶蓮上位的五張完整專輯,那時在季選之中總 有她的份兒,而她的進步也不只是音樂,還有styling,還有意識形態,林憶蓮三個字一 個人,彷彿在那個時候是一個潮流指標。 「其實當時我並不是很有什麼企圖心,我好高興那個時候遇到了好多好有潛質而又好有爆 發力的伙伴:許願/倫永亮/林振強/周禮茂/毛澤西等等。其實那是可一不可再的組合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及創作意欲而每個人都好想去發展和表達。我們這個團隊每 天都在創造,在不停嘗試之中我們看到很多不同的可能性。這對我其實是一個很難能可貴 的經驗。尤其是因為我來自一個真的使我不懂去表達的家庭,我其實感激每個每日都在 inspire我的人,因為每日都好像遇到使我增進閱歷的eye opener!」 大概現在林憶蓮最死忠的粉絲,都是在她華納時期開始喜歡她,因為她提供了香港前無古 人後無來者的一次音樂team work。 到達瓶頸的歲月 當憶蓮宣佈加盟華星(1992-1994),其實那是好使人奇怪的憶蓮歲月。 「那個時候又要做廣東/普通話/日語/英語專輯,老實說,我是覺得好累,也覺得那個 時候還要每天突破自己,是一件使自己不知所措的事。因為我自己知道天生不是一個真正 歌手,所以我好在意自己的表現。我不是一個愛比較的人,但因為那時的樂壇,出席一個 頒獎典禮都已經是一件競爭的事,所以我也不能免俗也不可被人看低。但其實我一直覺得 不太懂這個所謂的遊戲規則,也覺得自己其實由始至終是一個邊緣人,所以每天都覺得好 吃力。」 那就是她暫別香港的時候,開始了一個「滾石」的歲月。 一條偌大的學習徑 憶蓮的「滾石」徑,時維1992﹣1999年。 「其實那是一個比我想像更大,larger than life的學習徑。當我以為知道唱片的運作, 在滾石的年代,其實我做得最多的是開會和唱歌(!)。開會是每天的事,在談論之間, 我明白了管理一個市場的重要性和必然性。那個時候,我以為自己已經好會唱,但原來自 己的普通話完全不管用而要從新學過。後來就是唱法,原來一首歌要在討論之中唱超過一 百次,當我還沒有明白為什麼這個那個版本他們都不收貨的時候,我有曾經沮喪過。但後 來我明白了,也對我後來以現場演唱為主的歌唱事業,其實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為我完 全明白我在那一個情況那一個場合應該怎樣唱同一首歌。」 這個時期,有得有失,最令人的爭議的是「感覺完美」專輯。 「這其實是一件很實驗的事。李宗盛從沒有在香港做一張全廣東話專輯,所以這是一張充 滿了挑戰的專輯,但無可否認,整體就是有點混亂。」 那麼,「鏗鏘玫瑰」呢? 「坦白說,這是我在滾石年代覺得自己奪回發球權的一張專輯,因為之前幾張就是非常台 灣滾石的風格。感激賈敏恕,因為他給我偌大的音樂空間,但那個時候我完全不懂去掌握 ,有時唱歌,不止就是唱得到那麼簡單,也需要用時間去immense在那音樂類型才找到平 衡的據點。」 音樂開始反映個人經歷 Virgin及金牌大風年代(2000﹣2007年),當初幾乎被憶蓮篩掉了的「至少還有你」令她 橫跨三個十年都有高峯。 「我曾說過我覺得這首歌很悶,但現在我對這首歌有另一種體會,也覺得這首歌的魅力原 來大到不可思議。可能就是個人經歷了很多,而很多歌迷也陪我走了好久,所以當全場大 合唱時,因為又有不同樂手的參與,這首歌的震撼力是無容置疑的也逐漸變成一首代表人 生大愛的歌。」 個人認為,這個時期的憶蓮作品真的有好有壞,其實那是她一個風格轉型的伏線。 「我好喜歡「原來……」這張專輯,和Jim Lee的合作又是另一個學習的過程。那個時期 開始,音樂在於我是變得愈來愈個人化,我的選擇我的表現其實都是反映著我的經歷。那 時候正值自己喪親,就要用好大的意志再去投入音樂,也其實有自我療傷的作用。」 由雷頌德做監製的「S/L」專輯,最初發佈之時,有很多人也質疑流行曲大王遇上超脫的 聖憶蓮,會是怎麼的一回事。 「我又真的是衷心的尊敬他,因為他在選曲/討論/製作/管理方面,都絕對專業。他有 他自己一套的方法去produce我的聲音,而過程都是非常具啟發性,因為他會找很多不同 方法或references,然後一起去找我聲音的可能性。」 沉澱昇華成為「蓋亞」 之後在2007年,她開了一個敢情說是前後古人後無來者的Live 2007。 「就是因為我在不停immense自己在不同音樂之中,我覺得不可以再重覆自己,所以就利 用那個機會去試試再創造。其實最近幾年,我都沉醉在一些音場(soundscape)很特別的 音樂作品,而這個也是做「蓋亞」專輯的伏線。」 以我台灣朋友古育仲的說法,「蓋亞」厲害之處,就是由第一首到第十一首都絕無重覆過 風格,但又可以一氣呵成而再從頭開始。內裡就是以四拍和三拍的作品居多,但四拍的幾 首可以有數不清的變奏,在三拍的作品間又可以她的感情來區分了曲風。 「要是沒有常石磊,我想大概我就做不了這張專輯。他和其他監製最大的分別是他也是非 常沉醉不同音場的作品,而他本身也是一個非常出色的歌手。就是這樣,兩個瘋的人走在 一起,我和他便一見如故一拍即合,我們用了兩年多的時間一起尋找一個我們共同肯定的 sound。途中我們有單打獨鬥,也有找很多不同的樂手,就是要找出每種可能性。」 專輯出版以後,評價幾乎是兩極性:一方面整個大中華區的樂評都對專輯推祟備至獲獎連 連,另一方面就有很多忠心的粉絲說,不知道林憶蓮在做甚麼。 「這個我完全明白,但我已經不會再去為市場為期望去思考我的音樂,因為已經廿八年, 我要有一個很大的理由去驅使我再走下去。我知道它的實驗性有朋友會失望,但我也無能 為力,因為現在我的音樂都是很個人,也有一種自我的indulgence在其中,我是不會再做 一些什麼概念和有既定主題的專輯。今時今日大家再聽到的,就是活在當下的林憶蓮, full-stop。」 聽說憶蓮和環球(2012年開始)的合約是兩年三張,那不是說她快要有新專輯了麼? 「哈哈,要是我有一個想法,那或許會是很快的事,但那新的想法真的未必一定會發生。 其實我做完「蓋亞」之後,我有整整大半年沒有聽過它,因為在於我,它已經過去。目前 我是在想新的事情,不過首先要完成差不多兩年的巡迴演唱會。」 她這次MMXI至MMXIII的巡唱走了二十多個不同城市,由大中華到東南亞也遠至歐美。之前 訪問她的時候,她說做人就是要對自己好一點embrace自己,那現在呢? 「我覺得,其實做人做到每個階段,不止就是要把經驗總結沉澱再昇華,而是要對自己定 時有一個retreat,那便可以繼續下去,永遠可以找到使自己愉快的生命亮點。」 有說因為新戀情,憶蓮變得容光煥發神采發揚,但她自己有另一看法。 「哈哈,其實次序反而是倒轉過來,就是得embrace自己retreat自己,那才會精神爽利, 哈哈,感情也會來了!」 看來,關於她的一切應該還是陸續有來,我們且拭目以待! 「蓋亞」的答客問 1. 那一年開始喜歡憶蓮? 2. 為什麼喜歡憶蓮? 3. 怎樣看「蓋亞」這張專輯? 倫永亮 憶蓮華納年代City Rhythm的掌跎人,歷年憶蓮演唱會的音樂總監。 1. 1987年,當我聽到她可以將Pepsi & Shirley的Heartache改成「灰色」後。 2. 我喜歡她,因為她真是唯一可以將中文歌做得那麼西化的女歌手。 3. 是香港歌手至今可以做到最有創意的專輯,是一個在我們年代還那麼有前瞻性的歌手 。常石磊給她編了最好的曲,而憶蓮也做了非常使人振奮的vocal。 包以正 亞洲首席結他手,憶蓮幾次演唱會的樂手。 1. 我八十年代有聽過她的歌,但要到九十年代一次合作就喜歡了她。 2. 那一次,她面對鋼琴家Ted Lo的困難要求還游刃有餘,我真的對她另眼相看。之後和 她合作,對她怎樣面對每個要求都一一做到,完全是嘆為觀止。 3. 真的是好的專輯,但我不能客觀,因為我有份參與其中一首作品(紅眼眶),哈哈。 Ida Wong 著名演唱會監製,憶蓮和王菲的御用監製。 1. 九十年代我還是一個學徒就已經和她合作,但要到2002年我才真的喜歡她。 2. 因為她尊重每一個和她合作的團隊,而我也覺得她愈唱愈好,她的與時並進也使我獲 益良多。 3. 一張非常powerful而絕對是突破的專輯。 古育仲 台北愛樂管弦樂團指揮。 1. 八十年代我離開了台灣到美國讀書,第一次聽「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的專輯,令我 驚為天人。 2. 就是她對音樂的那份執著,那是整個華人樂壇都沒有的,那種感情,也是無出其右。 3. 我可以用我的音樂知識去仔細分析,但其實她是做了一次很破格的實驗。因為每首歌 都不一樣,但放在一起就是非常完整。就像開首的「無言歌」和最後的「Stay」,原來連 接得那麼完美,可以聽完一次接一次。 柯佩君 台灣雜誌編輯,寶島蓮粉。 1. 九零年,當時是六年班(!)。 2. 當九一年我聽到她的「瘋了」,真的有被雷殛的感覺。她可以掌握任何曲風,而在歌 曲中我感到她和我的connection。而也是這種感覺,我感到她給我支持的力量。 3. 這是一張前衛而可以經時日去發酵的專輯。我不覺得「蓋亞」是偏鋒,各而覺得它會 是在一段時間以後,人們還會深思的專輯。 藍朗 中學教師,香港詩人及蓮粉。 1. 九一年聽到「瘋了」,誓要和她有深交! 2. 喜歡她的真/感性/冷靜/勇敢/堅持/多變/求新/脫俗,而影響我最深的,就是 她影響了我的創作。 3. 這是她的另一個巔峰,意境反映時代也有對混沌社會的控訴。或許她說自己走了偏鋒 ,但我仍會期待她下一個脫變。 Catherine Koulourath 歐洲企業高層,法國蓮粉。 1. 二十年前九十年代,因為我父母是中國人,他們租了憶蓮在香港的錄影帶回家觀看, 我便一直喜歡她。 2. 透過她的聲音,她準確傳達她的感情,而那是無可比擬的感覺。 3. 我非常喜歡她trip-hop的風格,「枯榮」一曲真是絕對經典。 謝嫣薇 駐港馬來西亞名作家。 1. 假如讓我吻下去,1993年。 2. 她的感情豐富,除了是和歌藝同樣好的歌手的分水嶺,是她有她底更獨立和明敏的智 慧。 3. 完全是昇華之作,因為在向內探索之餘,歌藝更臻自然。 葉榮生 新加坡美食家,憶蓮「上海回味」的出版人。 1. 我在2002年正式認識憶蓮,但因為1991年「野花」專輯對她有好的印像。 2. 這張專輯的東西交融令我突然喚醒自己的中國人身份。2002﹣2006年有機會可以給她 意見,到她在2007年做了2007一個史無前例的演唱會,從沒有人喜歡到得到所有稱讚,她 完全明白自己應走的方向。 3. 她是一個不會妥協的歌手,所以在停濟不前的當兒,交出了這張在歌唱和音樂風格上 非常突破的專輯。 John Liu 「我們的林憶蓮」網主,香港蓮粉。 1. 媽媽和姨姨有憶蓮的卡式帶,我90及91年聽了她的「夢了倦了瘋了」及「野花」,覺 得驚為天人。 2. 我喜歡她的真, 她每一個章符每一個字都發自內心。在於我,她不止是偶像,還是我 的偶像。 3. 我一直聽外國音樂比較多,所以覺得「蓋亞」好容易接受,因為它音樂的宏大和瞭濶 ,也因為她這次的唱功,是我覺得她最收放自如的一次。 Jonathan Kong 設計師,居美蓮粉。 1. 1985,就由開始到現在。 2. 她可能是在階段與階段之間進步最快的女歌手,而無論任何階段,她的聲音都能觸動 心靈。 3. 這張專輯橫跨了不同的音樂類型,在愛/寂寞/信仰之間,我感到好像進入了她內心 深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57.128.204 ※ 編輯: advertising 來自: 61.57.128.204 (04/20 18:58)
文章代碼(AID): #1HSdIk-w (Sandy)
文章代碼(AID): #1HSdIk-w (S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