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因為我們是七年級:一種正視季季女士的側看
※ [本文轉錄自 Literprize 看板 #1CMZNecW ]
作者: iamlocust (黃蟲) 看板: Literprize
標題: [轉錄]因為我們是七年級:一種正視季季女士的側看◎黑暗歧視
時間: Thu Aug 5 11:54:13 2010
拜讀《文訊》雜誌298期刊載季季女士〈新鄉土的本體與偽鄉土的弔詭——側看80後台灣
小說新世代現象〉,儘管季季女士宣稱此文為「側看」,卻逼得七年級小說後輩不得不「
正視」前輩所批評的種種論點。
但在正視之前,我們得先瞭解季季女士的「側看」到底是哪種樣子的「側看」?畢竟「側
看」有三種:一種是路遇熟人點頭側看打招呼;一種是「唉算了吧」懶得理你式的側看;
再一種是「你老師卡好」三七步式教訓人的側看。
先談第一種側看。
這種「側看」是帶著瞭解的眼神觀察所見所聞。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預設季季女士已經讀
過大多數在報刊、各類選集甚或各大部落格上默默書寫等著被發現的80後作品,並因長期
閱讀80後新世代作者的作品有感而發的議論。但顯然,季季女士引用了大陸韓寒的高中學
科成績和書籍銷售數字,卻依然要說「我沒讀過韓寒的小說,不便妄論其優劣高下」。這
點不免令人狐疑,如果妳要比較的是作品優劣高下,那為什麼不好好讀過再來寫呢?於是
我們只好說前輩至少很誠實,深知沒讀過的東西說多了很容易被看破手腳。
只是呢,小說世界的優劣卻從來不以誠實論高低的。
再談第二種側看。
這種側看具體顯現在季季女士錯誤解讀了陳栢青〈手機小說〉的細節。當然年輕寫作者,
尤其是不關心鄉土也不憂國憂民的,很可能搞不清楚親屬稱謂的說詞用法犯下這類初級錯
誤,但將這個錯誤硬套在陳栢青頭上,卻著實逼他含冤了。任何讀過此篇小說的讀者或評
審,如果不再犯親屬稱謂之類的初級錯誤,大概都不會將他故意混亂親屬稱謂的書寫稱為
「小疵」或者「排行稱謂的邏輯問題」,這正是這篇小說刻意要呈現的現代處境之一。至
於談到希望他出書時記得更正一事,我想就算是曹雪芹大概也說不出口,而陳栢青多半也
是不會介意的。
接著是第三種側看。
正所謂無知者無畏,如果不瞭解當前時局,尤其如果對於「鄉土」、「現代」的概念並無
與時俱進的更新,實在容易鬧出可怕的歧視和誤解。
比如說,季季女士所提到的韓寒其實是個特例。韓寒是中國大陸十三億人才出現的一個特
例,也是中共政權加上現代科技所逼出來的產物。可台灣並不需要韓寒。因為80後生長在
國民政府解嚴之後,在這樣開放自由的氣氛下成長,整體社會的根基足夠讓新一代人去做
諸多選擇,而不必要只選擇以文字言論表達異議(不然台灣的言論自由是拿來幹啥的?)
。因此當某些老一輩的人要哀嘆「台灣新一代無法出一個韓寒」、「台灣年輕人不關懷社
會」根本就是一種思維還困在威權戒嚴時期,始終未跟著他們的身體一起解嚴(說到底,
什麼諸如政治解放、社會解放、文化解放甚至性解放這些事還不都是你們大人搞出來的?
)。這裡說明韓寒是特例,也是為了方便說明接下來的論點。
但為了讓某些沒上過大學的人也看得懂,只好不掉書袋地先說我的結論:
少在哪裡說三道四了。我們所生所長的處境還不是你們製造出來的?!
此處要先說「鄉土」。到底這是誰的「鄉土」?這是教科書談的「鄉土」、1970年代鄉土
文學論戰的「鄉土」、還是一種繞道經過外國語境轉譯而來的「鄉土」?我相信不管是七
年級、六年級或上推到五年級、四年級,每個世代或者根本也不該分世代(誰規定世代是
十年為單位計算?),每個寫作者和研究者心中的「鄉土」都無法取得共識也莫衷一是。
每個「鄉土」的用法必然都經過作品實踐或論證過程才得以成立。也因此若是要泛泛談論
「鄉土」,必然會落入危險的處境——我才不要跟著你的「鄉土」一起成為「鄉民」呢!
所以當80後寫作者多半生長於城市中,他們為什麼必須勉強自己去寫「陽光、村落、田野
、山嶺」而恰好暴露自己寫作本事的缺陷讓人有機會指責這些「偽鄉土」小說「像一幅粉
彩畫,缺乏土地的真實感」呢?又如果1980年代以來的黃凡、林燿德、張大春、朱天心等
人可以寫城市,那為什麼跟著城市一起在1980年代成長的寫作者不能把城市當成自己的「
鄉土」呢?
再來是對於「同樣生活於城市,就可能造出同質化生活經驗,就可能產生同質化作品,就
可能反映生活面向狹窄」這類的論點,其實完全忽略了創作者個人的意志和才能。那簡直
就在問:多半普通人一樣有手有腳,可為什麼有人當了總統,有人卻在乞討呢?何況,若
將上文「城市」一詞替代為「鄉土」,以上所述是否也能夠成立呢?「同樣生活於鄉土,
就可能造出同質化生活經驗,就可能產生同質化作品,就可能反映生活面向狹窄」——畢
竟他住在台南大內鄉,大概還是跟住在苗栗大埔鄉不太一樣吧。
雖然有人也許不曉得苗栗大埔事件是怎樣在網路上發酵被熟知的,也不知道大多數真正親
臨現場參與抗爭的,並不是那些鄉土寫得很好還曾經論戰過的前輩們(欸話說他們都到哪
裡去了?)。其實「鄉土」和「城市」本來就是人造的對立產物,也不見得所有的論述都
必得從所謂的城鄉差距開始談起,如果寫作者不當二者對立為一回事,新的視野突破也許
就產生了。
至於說到寫作取材之源,「寫什麼」儘管重要,但不見得不需要注重「怎麼寫」。當下寫
鄉土很「政治正確」也很「文學正確」,但台灣是個開放自由的社會,都市化程度亦高,
那為什麼不能大量寫城市和其他可能的現實狀況呢?——如果有人可以把「美國人在大草
原養牛」寫得很好(何況我們其實無法排除作者是個中文很好的美國人或作者就是在美國
牧場養牛長大的),怎麼說都比去寫一篇被嫌得要死、缺點畢現的「偽鄉土小說」還好一
點。
這裡還要囉唆提一點:所謂的鄉土就必須寫實嗎?在前輩「側看」的意見裡,她說:「就
創作來說,這是想像力與寫實能力的挑戰,卻也是一種鄉土意識的扭曲與妥協」。可如果
小說書寫只能鄉土又寫實,那麼大半以虛構為骨、以現實為肉的小說都要被逐出小說之國
的。七年級秀異小說家賴志穎擒下2006年林榮三小說首獎時,同屆進入決選者還有在2009
年以《殺鬼》大放異彩的六年級小說家甘耀明。當年甘耀明以〈香豬〉入圍決審,該篇小
說以日據時期為背景,卻被決審大老以一句「我是活過那個時代的,那個時代不可能是這
樣啦」出拳重擊。這裡顯現出的並不是對作品藝術成就的判斷和考量,而是以一種傲慢的
態度武斷地決定作品高下。但小說,或者各種形式的藝術創作,不應該也可以是對各種現
實的可能性進行探索嗎?如果要以「必須做過A才能寫B最後呈現出C」這樣的公式去寫作
,那真實原本就在眼前,又何須動用想像力編織情節、寫成文字?
也因此帶著過多的預設立場去觀覽他人的作品,得到的只不過是對自己原有偏見的再次確
認。那麼當有人指稱說年輕一輩寫作者「生活範圍『宅』,生活經驗也『窄』,又不善(
或不願)觀察人情世故」,反過來就等於在說所有的前輩寫作者可都是生活經驗豐富喔、
善於書寫人情世故喔,但可惜前輩們筆下的人情世故卻總是發生故障無法抵達年輕人身上
。因為當年輕人寫著美國大草原養牛的小說,卻被說是「喪失了台灣小說的本體形貌」,
而完全可以不需討論小說的藝術成就和其他面向。
難道年輕寫作者就必須一直寫那些矯揉造作的偽鄉土,品嚐撲面而來的批評,還要承擔所
謂喪失台灣小說的本體形貌的責任嗎?畢竟年輕人總是「不了解季節、溫度、施肥等專業
問題,往往避重就輕,簡單略過」,這樣輕慢地指責真的是可以也應該的嗎?
我的結論到最後依然沒變,而且保證連標點符號時常用錯的人也看得懂——少在哪裡說三
道四了。我們所生所長的處境還不是你們製造出來的?因為我們是七年級,所以還得連你
們前輩的份一起努力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38.17.216
→
08/05 16:07,
08/05 16:07
推
08/05 22:34,
08/05 22:34
推
08/06 00:32,
08/06 00:32
推
08/06 00:49,
08/06 00:49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153.242
RinaAiuchi 近期熱門文章
PTT偶像團體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