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林奕華的《等待香港》寫到奶茶
《等待香港──女人篇》
〈茫茫人海 哪裏有我的張愛玲〉p.42-44,2003年10月
雖然如此,張小姐(指張艾嘉)卻給了我一個意想不到的補償:
她替我和胡恩威撮合了劉若英與顧曼楨。
在今年夏天的某日,應該是張小姐生日那天,我和胡恩威在半島
酒店第一次與劉若英見面。那日也是我第一次被介紹給張艾嘉的
姊姊認識。那感覺真特別,因為專誠從泰國飛來為妹妹祝壽的她
,也叫張「愛」玲。「是艾玲,不是愛玲。我是艾嘉。」笑渦很
深很深的張如是補充。
坐在張艾嘉身旁的,是剛從北京為《她從海上來》配音完畢過港
的「正牌張愛玲(的飾演者)」劉若英。我記得那一天天氣很熱
,下午四點鐘的太陽猛烈得如到處找人吞噬的老虎。走避到半島
裏尋覓清涼的人當中,有不少還是戴著墨鏡煞有介事,但劉若英
卻是那麼的自在,面上沒有化妝,額前沒有劉海,身上穿白,我
還找機會溜了一溜桌面下她的一雙腳,是涼鞋。
如果讓你看見這樣的劉若英,你也會覺得她是無話不談的吧?再
加上很輕鬆的艾嘉、艾玲,一桌子就像某種家庭聚會(還是相親?)
。致使我無法不把大部份當天的談話內容都忘記了──如洗了清涼
的冷水浴──只記得劉若英曾經問我:為甚麼會是《半生緣》呢?
我答:張的小說之中我最愛這本。她說:我也是。
劉若英說愛就真的是愛吧,甚至是愛屋及烏──願意在如此忙碌的
時間表中抽出整整一個月排演舞台劇版本的《半生緣》。這也讓我
相信她的另一句話不是隨便說說而是確實地身體力行:「我喜歡嘗
試不同事物。」所以當我從她的經理人阿莊處得知雖然她同期也被
某著名國內導演邀請出任一個她從來未演過的角色,她為了不願放
棄《半生緣》而申請延期拍攝該片時,我在受寵若驚之餘,也是既
感激,又感動。說到底,合作就像戀愛,最好是兩情相悅,不可能
永遠靠一方面做主動。我們跟劉畢竟是陌生人對陌生人,「戀愛」
所以開展成功,除了彼此投緣,最重要的應該還是因為《半生緣》
與張愛玲吧。
劉若英大抵並不知道,我曾聽過另外有人考慮以張愛玲生平拍電視
劇時,女主角人選是李若彤,因為她長得高。劉若英並不高,但是
她有很多「面」,用英文來說,就是persona。瑞典導演英瑪.褒曼
(Ingmar Bergman)曾經名詞作戲名拍過電影。我的直覺再次告訴我
,劉若英會是曼喜歡用的演員,理由有二:(一)她有很多「面」
並不等同她有很多張臉──「臉」是具象的,「面」則抽象得多,也
就是個人的可塑性高得多。(二)多「面」的演員通常不用「臉」來
演戲,卻喜歡用心,特別是心理。
我想不論是演張愛玲或顧曼楨,劉若英大抵都是循這方向走。
《等待香港──娛樂篇》
〈戲的教育〉p.91,2004年2月
到了《半生緣》,劉若英更是逢到必早,逢討論必投入(願你看見她的
眼睛可以瞪得多大),逢到激情的部份必有滾滾流下的淚水──不止她
自己的,還引得對手廖凡和韓青也淚流不止。上述例子印證的是,某些
偶像明星其實也很需要「正常事業」以外的滿足感。而我在他們身上除
得到創作的靈感,也見證了他們被忽略的勇敢。我多麼希望香港、台灣
或大陸的演藝工作者快點能與歐美看齊,像妮歌.潔曼(Nicole Kidman)
,不用擔心少了收入而放棄到倫敦演出演期長達數月的舞台劇……
此外,林奕華替你在《下樓談戀愛》寫的序,亦收錄在《等待香港──娛
樂篇》〈劉小姐〉p.86的一篇。此書另有一篇〈成為張艾嘉〉p.50的意見
也很獨到,有興趣可找來看看啊!《等待香港》在台灣和香港的書店都可以買到。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34.226
RENE 近期熱門文章
31
42
PTT偶像團體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