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音:音樂私房話】卡拉OK‧台北‧我‧張雨生
主旨: 【秋音:音樂私房話】卡拉OK‧台北‧我‧張雨生
日期: 2000年4月1日 PM 03:56
「張雨生網站」寶友交流報 - http://listen.to/yu-sheng/
標題: 卡拉OK‧台北‧我‧張雨生
作者: 秋風
電郵: guan0000@earthlink.net
出處網站: 秋風苑
出處網址: http://home.earthlink.net/~guan0000/index.html
備註: 此篇文章經過原作者的同意,決定轉錄,並附上原
✽✽✽ 作者與出處等資料。此文章乃「秋風苑」網站上其
✽✽✽ 中一篇介紹流行音樂的文章,作者在文中介紹雨生
✽✽✽ 「卡拉OK‧台北‧我」專輯。
應 DAVID 兄之邀,也得到了他極大的幫助,這次的評論文章才能夠得以問世。
在這裡,我要深切地感謝 DAVID 兄對我的關切和鼓勵,在這網路世界當中,
我因為他,和一群深深地愛著雨生的朋友們而得到了莫大的溫暖。我為雨生
寫過幾篇文章,還有兩張唱片評論,事實上,我知道我相對於雨生的淺薄,
小K先生曾經就我的唱片評論提出過一些質疑,大抵的原因是因為音樂理念
的不同,這也讓我越發感到,我理解雨生的角度是否是錯誤了?用流行音樂
的角度去詮釋,去理念雨生的音樂,是否是對於他作品的一種侮辱呢?
雨生曾經笑言,他的作品只有兩種,一種是給別人唱之後唱紅了的,另外一
種就是自己唱而唱不紅的。
如果單純的用紅不紅這樣的角度來評價雨生的這張唱片,毫無疑問,《卡拉
OK.台北.我》(以下簡稱“卡拉OK”)肯定不算一張“紅”的唱片,
無論是在過去還是在現在,抑或未來,雨生的這張人文傑作只能夠靜靜地停
留在一些愛好者的腦海當中了。這是一種莫名的悲哀,也是我們的無奈。
先大略介紹一下我取得這些音樂的經過。自與 DAVID 兄認識之後,他一直
大力推薦我聽一聽雨生的這張專輯。我在美國找過,卻沒有找到。不得已之
下,我從 DAVID 兄的FTP網站上下傳了這些MP3音樂來聽,配合他提
供給我的歌詞和當時唱片發行時候的一些背景資料,我終於得窺雨生的另外
一面了。
如果說,唱《帶我去月球》時候的雨生還是一個稍嫌稚嫩的人文思想者的話,
那麼毫無疑問,唱《卡拉OK》的雨生就是一個鋒芒畢露為社會而呼號的歌
手了。事實上,我對於一些參與宗教團體和大型公益活動的歌手並不是那麼
認同,原因很簡單,就是感覺他(她)們是在做秀,而非真正有心為社會大
眾做一些事情。他們是他們,受苦的人依舊受苦。事實上,大部分在做秀的
人是不了解民間疾苦的。當然,了解民間疾苦未必一定要親身體會才算了解,
只要有一顆包容和博愛的心,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夠讓人發覺到。
雨生正是一個這樣的人。
縱觀他的這張專輯,我不得不承認,雨生已經很好地將他的思想貫注在他的
作品當中,甚少斧鑿的痕跡,用心去聽,自然會發覺他希望表達出來的各種
情緒和思維脈絡。千萬不要將雨生的這張作品當做另類音樂作品來聽,就是
單純地用心去聽,用心體會,也不要試圖在聆聽的過程中分析什麼創作動機,
因為當你在思索的時候,你肯定又錯落了很多精彩的段落了。
整張專輯當中精彩的地方很多,而且歌曲大部分都是帶有異想天開的色彩的,
足見雨生的大才。雨生試圖嘗試各種音樂形式,當然,你也可以將這張唱片
當做雨生的遊戲之作。我個人比較推薦的是唱片第二軌《動物的悲歌》、第
三軌《靈光》、第六軌《兄弟呀》、還有最後第十三軌《再見!蘭花草》。
當然,我選擇這四首歌不是隨便亂選的,而是涵蓋了雨生在這張專輯當中四
大類創作類型——不是音樂類型,請特別注意。
《動物的悲歌》是社會寫實類的歌曲,帶有很強烈的現實意味,這類歌曲在
某些特定時刻來聽,份外有震撼人心的感覺。《靈光》是個人主義色彩非常
濃烈的自敘體歌曲,從第一人稱出發剖析自我,剖析情感和回憶。這類歌曲
通常不適合大量在流行音樂當中出現,但是若有,則大部分都是傳誦一時的
傑作,比如辛曉琪的《領悟》、陳淑樺的《夢醒時分》等等,雖然是都是比
較通俗的愛情歌曲,但是從創作動機來說,則都可以歸類為個人色彩比較濃
烈的剖析作品。《兄弟呀》有些類似早期的校園歌曲,但是就創作動機而言,
我則更傾向於將之定位成對於往日友情的感慨。事實上,這類歌曲也是針對
特定族群而創作的,中國大陸大約94年流行過一首校園歌曲,叫做《同桌
的妳》,我常常聞歌而灑淚。作為單純的愛情歌曲來聽,是不會有這樣的感
觸的;但是當在身邊發生過類似的事情之後,這樣的歌曲份外能夠打動聽眾
的心弦。《再見!蘭花草》這首歌曲,我喜歡它的原因是,它聽起來帶著一
股格外不同的山野逸氣和悲涼的味道。鄭智化以前也唱過這一類的歌曲,不
過後來就越來越沒有勁道,給他唱成了絮絮叨叨和抱怨。羅大佑早期的《鹿
港小鎮》也有這樣的味道,不過他則是批判多於希望,憤恨多於樂觀。李宗
盛在木吉他的時候也唱過類似的歌,可是他唱出來沒有什麼逸氣,卻大有俗
氣,成了心溪老和尚(詳見我的另外一篇雜談文章)。
本來還應該多推薦一首《後知後覺》的,但是因為這首歌太過類似《兄弟呀》,
而且整體感覺不如《兄弟呀》那麼渾厚有力,那麼樸實無華,大量浮躁華麗
的辭藻的裝點下,這首歌應該當做一首散文詩來讀。比起震撼人心的感覺來
說,我還是比較喜歡《兄弟呀》那端凝穩重的感覺。
雨生在《卡拉OK》當中所做的嘗試,不僅僅光是歌詞創作上的突破,更多
的應該是他在音樂方面的嘗試。鑒於我對於音樂一竅不通,有關這些我無法
過多置喙,不過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雨生在音樂上的嘗試並不如他在思想
方面那麼精彩和令人咋舌。
雨生很頑皮的將唱片制作人的角色描述為“GAME SET”,但是我卻感覺到,
雨生自己將這個GAME一手OVER掉了。我想,這已經是一個音樂創作者在音樂
創作上的極限,過多過於豐富的人文思想(《動物的悲歌》、《永公街的街
長》)已經將“音樂”的味道給沖淡了;過於深入的自我剖析(《靈光》、
《子夜抒懷》)已經讓聽眾無暇考慮旋律的美和韻味。
真的,當我非常認真地將唱片聽了三次之後,我就已經發覺到,雨生的歌聲
裡面缺少一種能夠將他的思想和音樂統一起來的東西。我絲毫不質疑雨生的
能力,無論是他的文字能力還是音樂能力。至少在文字能力上,我知道雨生
是很出色的。可是,都很出色的兩者之間,缺少了一條聯合起來的紐帶。我
想,這大概和製作的時候無法長時間醞釀是有一定關係的。唱片裡面很多作
品好是好,但感覺起來就是火候不足,味道還不足。比如,《後知後覺》和
《子夜抒懷》,肯定都還有發展和深化的餘地——我是指理念以及演唱的方
面。如果將音樂大略分為藝術歌曲和流行歌曲兩類的話,那麼雨生的這張唱
片恰好是介於兩者之間。既缺少藝術歌曲的氣魄和魅力,也缺少流行歌曲的
朗朗上口。說得刻薄一些,是有點畫虎不成反類犬的。
雨生的歌曲已經有一個基本屬於他個人的結構了,但是還是受限於“唱片”,
還有他個人的一些因素,他的音樂還不穩定,無論是創作還是演唱。其實,
有一點要在這裡說明的就是,同樣是分數(事實上我這個人極端不喜歡評分
這種制度,但是也沒有辦法免俗就是了)十分,有些十分的真正價值遠比九
分、八分為低。很多十分的歌曲只是商業歌曲而已,步前人的後塵,了無新
意,但是卻很動聽,可也足以拿個十分。
我這樣寫過,“對於一個創作歌手來說,滿分永遠是一個夢,留著追求的夢。
得了滿分的創作歌手,只活在我們的心中,比如,張雨生。”這是我在艾敬
網站的留言版上這樣寫的。雨生其實也不是完滿的創作歌手,只可惜他的英
年早逝。不過在我心中,如果他沒有去得那麼早,他一定會成為一個最出色
的創作歌手,一個得到滿分的創作歌手。
在此,我給予雨生這張唱片 9.9 分的評價,最後的 0.1 分,我留給我心中
的感慨和懷念。
--
我的網頁~~~~~寒菁小棧
http://home.kimo.com.tw/kojengying/
歡迎大家來捧場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twbbs.org)
◆ From: 61.221.5.98
Metal_kids 近期熱門文章
PTT偶像團體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