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丹娜新書導讀

看板Madonna作者時間22年前 (2003/01/12 23:51),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大家好, 我臨危被授命要幫即將出版的女王新書中文版寫導讀,想請大家幫忙 看一下有沒有什麼需要修正的地方,拜託啦,感恩。 政大廣告系 孫秀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變的時尚女王:解讀瑪丹娜 烈女、藝妓、小丑、龐克族、西班牙舞孃、水手、施虐者、武俠高手、落翅 仔、法國瑪莉皇后、歐洲紳士、牛仔、天主教徒、女同志、總統夫人、偷窺狂、 殺人者。。。。。。 這些彼此看似不相干,甚至南轅北轍的角色,瑪丹娜都曾經扮演過。作為國 際上最成功,也最富爭議性的美國流行女歌手,瑪丹娜自1982年出道以來,已 傲立流行歌壇和時尚圈逾二十年,巧妙地運用媒體,讓其多變的形象和音樂一樣 具話題性,保持聲勢不墜。八○年代同期曾經大紅大紫過的男性超級巨星,有「流 行音樂之王」(The King of Pop)之稱的麥可‧傑克遜,曾經以「戰慄」(Thriller) 音樂錄影帶席捲全球,如今只剩一張垮掉的臉和令人困窘的官司纏訟。以作曲才 華見長的王子(Prince),曾以「紫雨」(Purple Rain)和「當鴿子哭泣時」(When the Doves Cry)等曲登上告示牌排行榜。同瑪丹娜一樣,王子也曾影歌雙棲,成 立個人音樂公司。他甚至還擔任過華納唱片高階主管。但當時序進入九○年代 後,除了「蝙蝠俠」電影配樂外,我們幾乎記不起王子任何饒具創意的新作品, 況且此時他的藝名也不叫做王子了。 相較於同期竄紅的美國超級歌星,非但沒有隨著時代變遷而殞落,今年已經 邁入四十五歲的她,仍野心勃勃,意氣風發,保持其充沛的創作和表演活力。以 「落翅仔」、「拜金女郎」形象起家的瑪丹娜,曾經以網狀上衣,皮外套,金屬飾 品、洞洞襪,和濃妝豔抹的造型引發青少女模仿熱潮。如今她已是兩個小孩的媽, 潛心修練瑜珈。在表演中巧妙運用多樣文化元素,各種看似相異的符號奇妙地彼 此相扣,融合為「女王」專有的創意特徵。她熟知媒體獵豔搜奇的心態,一方面 肆意地「餵」給媒體各種放浪形賅的言論,另一方面又毫不在乎社會上各種道德 倫理(尤其是來自天主教界)的批評。創意無限、驚世駭俗,這就是-瑪丹娜。 作為傳播學院的教育者,「流行文化」一向是我的興趣,也是授課時重要的 主題。作為流行先鋒的教母級人物瑪丹娜,她巡迴演唱和音樂錄影帶的表現,包 括音樂風格、服飾和編舞,自然也是課堂上熱烈討論的話題。 或許,對學院派的研究者來說,瑪丹娜對於流行文化最大的貢獻,在於她跳 出主流框架,勇於挑戰社會既存的道德誡律、性別形象和意識型態,並且獲得年 輕歌迷熱烈迴響,且從中牟取鉅額利潤。八○年代中期,瑪丹娜的同名專輯才剛 推出不久,她自創的首飾品牌「Boy Toy」也隨之問世(稍後她也創辦了另一服 飾品牌Wazoo),由她擔綱演出的電影也乘勝追擊,在票房上頗有斬獲。 青少年歌迷崇拜瑪丹娜勇於表現自我,她穿著小可愛,裸露肚臍,掛著叮叮 噹噹的十字首飾,透過音樂錄影帶,毫不吝惜地,咄咄逼人、展露自我姣好的身 材,在美國流行音樂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女歌手這麼公開地展現性魅力,即使是 在六○年代搖滾樂壇短暫大放光芒的女搖滾歌手珍妮絲‧喬普琳(Janis Joplin), 終究不敵毒品和酗酒的摧殘,很快地香消玉殞。 瑪丹娜和崛起於嬉皮年代的喬普琳大不相同。她是少數在保守八○年代共和 黨執政時期崛起,可以透過大眾媒體,直接用身體塑造形象,對抗雷根政府右翼 統治的少數歌手。她一方面嘲弄父權社會中,男性總是想界定、控制女性的想法, 另一方面,極弔詭地,瑪丹娜本身就是資本主義體系下,流行文化工業的極致表 現。套句文化研究學者約翰‧費斯克(John Fiske)的說法,瑪丹娜不單是教導 了年輕女孩如何從父權社會中,以表現自我的方式(包括打扮和言語)來解套, 她更是身體政治的完整表徵。在瑪丹娜的字典裡,沒有所謂「理所當然」、「逆來 順受」這些字眼,只有「積極主動」、「表現自我」的能動精神。她,正是後現代 主義精神中,最典型的「語符抵抗」(semiotic resistance)代表,用自我形象來顛 覆傳統價值,透過MTV頻道不斷的傳播,其音樂和影像遍處滲透,步步逼近社 會大眾,龐大的影響力不容忽視。 個人社會行為,在現代主義者的觀點中,是用來標示其社會地位與階級距離 的。舉一名社會上流階級的消費者為例,他可藉著嚴謹的禮儀教養來顯示其出身 士族的尊嚴,而新興的財富階級則以衣著、飲食、藝術欣賞與娛樂方式來彰顯其 生活風格。階級如此,性別亦然,不管是男性或女性,皆有其一定的角色期望和 特定的,可被社會接受的行為。 可是,在後現代主義支配的消費社會中,追求愉悅成為目的並主導一切,甚 至解消了原有的行為區隔。根據布希亞(J. Baudrillard)的說法,大眾媒體的興 起導致影像符號的全面混雜,舊社會建構的符號秩序已經瓦解,包含音樂錄影帶 在內的媒體訊息所散佈的混血風格、不連續意符、瑣碎部份的拼貼,藝術品味的 雅俗不分與大量複製,構成了景象奇特,意義共存卻互為矛盾、甚至衝突的後現 代社會。 布希亞認為:「物必需先成為符號,才能成為被消費的對象。」在後現代社 會中,符號消費取代了原先的實質消費。瑪丹娜正是如此,她身體力行的表演美 學,她豎立的形象風格,她的裝飾及其塑造的時代氛圍,無一不是要藉由時尚的 操弄,在舞台上讓觀眾得到超越服飾品牌消費的樂趣。她穿著名牌的珠寶胸罩, 在寬鬆的西裝外套下藏著長錐形內衣,模仿瑪麗蓮‧夢露和巴洛克時代的瑪莉皇 后,每每掀起時尚圈陣陣風暴。 瑪丹娜讓女性主義者「資本主義等同於父權宰制的意識形態控制」論調過 時。藉著鮮明的符號展演,瑪丹娜帶領她的信徒閃躲社會秩序,在白人異性戀者 為主流的美國社會中,嘲弄衛道人士,獲致前所未有的成功。她從黑人同志酒吧 的舞姿取得靈感,甚至向亞洲舞蹈和戲劇(孔雀舞、印度舞、韃靼舞、日本能劇、 中國京劇)借火,將之運用於表演中,舞台上嘉年華隨即開始,歌迷大開眼界, 感官愉悅進入了全新境界! 瑪丹娜讓我們看到她如何從老套的習俗、主流規範和僵化的表演形態中解放 出來。她自由挪用符碼,將它們轉化為開放性多義(polysemic openness)文本。 瑪丹娜從來就不是男孩玩物,也不是父權社會刻板印象中的蕩婦或落翅仔。君不 見此書封面,穿著蘇格蘭裙的瑪丹娜,肌肉結實,眼睛炯炯有神,充滿自信,她 以肉身,不斷地拋出新觀念挑戰世俗?捨我其誰,瑪丹娜是也! 瑪丹娜的「音樂殿堂」(Music)專輯於千禧年在台推出時,筆者曾經有幸觀 賞唱片公司舉辦的瑪丹娜模仿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報名參加模仿秀的歌迷 清一色是男性。有些參賽者甚至花下鉅資精心打扮,不辭勞苦地穿上胸罩,絲襪, 大號高跟鞋,在舞台上煙視媚行,忘情演出。在震天價嚮的音樂聲和同志嘉年華 的氣氛中,我突然想起朋友告訴我:「瑪丹娜有女人的身體,男人的靈魂。」何 謂男人?何謂女人?我們真的分得精確明白嗎?在「音樂殿堂」的音樂錄影帶 中,牛仔打扮的瑪丹娜,淘氣地殺到脫衣酒吧去,在眾人喧嘩中犒賞舞孃,傳統 而言,這難道不是闊氣男人才有的行為嗎?千禧年才開始不算太久,也許,瑪丹 娜最精彩的戲碼還在後頭哩。 -- ※ Origin: 交大機械工廠 ◆ From: 61-224-152-83.HINET-IP.hinet.net
文章代碼(AID): #-8OyQ00 (Madonna)
文章代碼(AID): #-8OyQ00 (Mado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