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思緒難斷(三) 作者:chenqi69 (藩研)
(三)放和斂
Leslie在舞臺上的"放"差不多可以用肆無忌憚來形容,看看97演唱會的報道標題吧
:"張國榮徹底豁出去"(經濟日報),"男女同體"(蘋果日報)......對於外界的爭議
,Leslie即使在臺上灑淚,台下面對記者時,不但沒有半句解釋,還進一步挑釁,你們
來試試兩三個小時忽男忽女串足全場?的確,他的"放"只屬於他個人,別人不但學不來
,恐怕連念都念不出來。這種"放"出自Leslie本身氣質中的自信,勇氣和純真。
媒體對於Leslie在台下的潔身自好和異常的"斂"倒很少有異議,每次有記者問
Leslie為什麼總是那麼靚,那麼青春?Leslie都會即時反問,你什麼時候見我去"蒲"過
。這方面媒體拿Leslie沒辦法。娛樂圈誰不羡慕Leslie,他的"斂"已經逐漸昇華為一種
純品的優雅,名副其實的貴族。這種"斂"源自於Leslie多年積累的修養,心態和胸懷。
也許正因為這種"放"和"斂"的極端性,使Leslie一直保持著獨特而神秘的魅力。沒
有人可以,也不敢去猜測下一步Leslie想搞點什麼新花樣,媒體痛批他教壞細路的同時
會忍不住讚他的Show獨一無二,至情至性。同時,Leslie二十年來一直受到時尚和潮流
的追捧,93年他甚至成為女性時尚雜誌ELLE國際中文版創刊以來,首位男性封面人物。
但是對於Leslie本身來說,這種極端的反差終究不是一件好事。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常
人在潛意識裏會去追求一種平衡,比如忌妒的目的就是渴望達到某種程度的平衡。心理
上的失衡是導致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Leslie也不例外。
做藝人的沒有不說自己壓力大的,因為一旦無法保持形象,前途就會岌岌可危,但
如果形象不能有所突破,也會失去吸引力。Leslie與其他藝人的不同在於,他的壓力不
是要保持自身對於觀眾的吸引力,這方面他的確可以很relax,無論生活上還是藝術上
,他都會放膽去做,並享受過程。他的壓力是他的形象與當前社會現實的合拍度。李碧
華說他生不逢時,一點都不錯。恐怕這也是日韓更容易接受他的主要原因。看看他的訪
問記錄就知道,當他接受外地採訪時,他會比較放鬆自己,也主動得多,你可以說他是
搏宣傳,但是言語之間的坦蕩和誠意根本造不出來。但是面對本地記者時,有時連禮節
性的應酬話都會欠奉。可以說他的"斂"也是媒體逼出來的。
說起來,香港的流行文化好聽點叫大眾化,難聽點就是較cheap。對此,娛樂圈有
句行話,就是"搵食大過天"。留給藝人自己發揮的餘地其實不大。做音樂還好點,成本
可控制,又有內地和臺灣的支援。做電影就困難多了。Leslie複出後拍的電影本來就少
,去掉幾部賀歲片,在本地賺錢的不算多,虧錢的不算少。他還要挑導演,挑製作,挑
對手,只作演員倒還罷了,作導演,恐怕嘴上支援的多,經濟上有行動支援的少。對於
以導演作為終身追求的Leslie而言,一直在渴望與失望中度過每一天,換別人可能早崩
潰了。
其實對Leslie當導演持懷疑態度無可厚非,因為Leslie個性中的確缺少在香港作導
演必備的狠辣。Leslie可以對自己狠,要他對合作者狠根本不可能。Leslie自己非常喜
歡《色情男女》裏的那個可憐的導演形象,但那不是現實,戲裏最後的結局相當的理想
化。試問像Leslie那樣要求完美,不肯遷就佈景,又不願克扣演員的價錢和時間,外國
拿獎倒有可能,**恐怕沒戲。對於這些一目了然的狀況,留給Leslie選擇的路已經很明
白。要嘛像王家衛一樣,悶頭當導演,其他一概不理。要嘛像王晶那樣拍商業片,先站
穩腳跟。再不就像大多數導演那樣,有什麼拍什麼,儘量在平庸中加入自己的元素和創
意。可惜,這些對於Leslie都不可行,他寧可不做,也不會對不起合作者,更不會為迎
合市場犧牲他的原則。我想但凡他真的拍了部大賠錢的電影,他必定會自己掏腰包去把
錢補上。
但是Leslie不是沒有掙扎過,他最後選擇的兩部電影《槍王》和《異度空間》,都
是票房比較容易得到保證的動作片和所謂鬼片,他在其中參與頗多,並且取得不少成績
。可惜,雖然他贏了票房,但是在金馬和金像獎中接連遭到冷遇,尤其那年,他的《槍
王》連提名都沒有,卻要他為梁朝偉頒最佳男演員獎,他很有體育精神地去了,但是頒
獎前他前所未有地,一本正經說了一大堆話,那些話真好像是從一顆破碎的心裏一滴滴
擠出來的。寫到這裏,我不禁要為那部《煙飛煙滅》歎口氣,這部命題之作對Leslie實
在意義重大,不必去考慮什麼社會意義,或者做善事,雖然只是一個短篇,但是Leslie
作為導演的才華和誠意已經一一記錄其中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140.112.126.186
Leslie 近期熱門文章
PTT偶像團體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