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梅艷芳 那凝聚集體記憶的符號

看板Leslie (張國榮)作者 (窮...)時間22年前 (2004/01/05 20:21),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張國榮梅艷芳 那凝聚集體記憶的符號 蔡詩萍/作家、資深媒體人(台北市) 香港演藝圈一年之間,先後走了兩位超級巨星張國榮、梅艷芳, 對痴心的fans而言,確實滿殘忍。 看到香港演藝圈在梅艷芳過世當晚,一下子聚集了數十位我們耳 熟能詳的藝人到場致哀,不能不佩服梅艷芳人緣夠好,而香港藝 人發自內在真誠的聚合力尤其使人動容。 當我看到不過半日之間,包括成龍、梁家輝、爾冬陞、曾志偉、 陳小春等等,每個都能撐起半邊天的多位藝人,一字排開,表達 對梅艷芳驟逝的哀悼之意時,我心裡就在想,換成在台灣,哪位 藝人有這號召力?有誰又能聚焦媒體大篇幅的、有內容的報導呢? 這感嘆,絕非無的放矢,或者放大了香港演藝圈的影響力。事實 上,恰恰相反。一個社會夠不夠多元化,一個社會的專業精神是 否夠深化,夠普及到包括演藝圈在內,才是我看這問題的出發點。 無論張國榮、梅艷芳,他們的「巨星之路」都不是僥倖、憑空的 。香港不大,演藝圈要出人頭地,講起來不算太難,但要紅成大 牌,紅到華人其他地區,不容易啊。香港是一個凡事都很商業化 的社會,商業化不是壞事,在資本主義裡,夠水準的商業化,常 常意味著要夠專業,才能博得市場青睞。 香港許多藝人都是在電視台演員訓練班磨出來的。長期看香港電 視的人會注意到,像周潤發、周星馳、劉德華等,無一不從電視 台的演員訓練班起家。換個說法就是,這些大牌,都從一些跑龍 套、小角色幹起,至今,國內的電影頻道仍經常可見張國榮、周 潤發、周星馳、劉德華、梅艷芳等大明星,十分青澀年歲時期拍 的電影,或搞笑、或無聊、或無足輕重的角色。 這些過程,當然是每個社會有志於演藝事業者,泰半要經歷的煎 熬,不同的是,商業機制若夠成熟,市場票房、電影電視唱片的 投資者、迷歌迷姐們,很自然會推波助瀾出一個個架式十足的明 日之星。 明星要周延的商業機制來培育,但明星更要自己是塊料,能被千 錘百鍊,打造成一顆顆耀眼的星鑽。若把香港明星一個個攤開來 比較,會發現每個人都有起落跌宕的豐富故事,成了巨星之後, 不同階段也多半能把自己再推向另一個全新的嘗試。 要做到這點,沒有觀眾願意全力支持的消費市場,絕不可能。而 消費者願意掏腰包,願意有始有終當個fans,靠的往往是這些明 星本身不變的親和力,以及長期演藝生涯能跟上潮流又創造潮流 的本事。 要說這道理簡單,很簡單,要真做到,何嘗容易。劉德華紅到四 十歲,依然可引領風騷;成龍紅了這麼久,幾曾懈怠過;香港不 大,但細數台灣能叫得出名字的大牌,一雙手掌十隻指頭,至少 可以反覆數兩遍以上,而且這些名字,都可以紅到全球的華人世 界喔! 台灣人常愛私下評論,香港人很商業、沒文化。這話不全然對。 應該說,香港人把文化也當成商品來搞。不是所有的文化,都盡 可當商品玩,所以有些精緻文化在香港的確沒市場,被忽略。可 是香港人「寓文化於商業」,則能把流行文化、大眾文化、商業 文化,玩出一片港人自己的天空。 這一點,台灣不免瞠乎其後。我每次在電影頻道看到《黃飛鴻》 、《笑傲江湖》、《倩女幽魂》等系列電影一再放映時,總會想 ,有一天台灣的「五年級」、「六年級」、「七年級」們,都老 到要回顧他們青春時代曾經有過的美好集體記憶,他們會想到的 電影、明星是誰?透過這些記憶媒介,他們會記得住的虛構人物 虛構故事,又是誰幫他們穿針引線的呢?難怪,張國榮過世,華 人媒體反應這麼強烈;難怪,梅艷芳驟逝,華人世界都當成大事 一樁。原來,我們感懷的,是一段美好集體記憶隨之而去。那記 憶裡有我們的年輕與遐想。而梅艷芳、張國榮的迷人,在於他們 就是凝聚那集體記憶的符號。【2003/12/31 聯合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244.119.123
文章代碼(AID): #_-LRWUG (Leslie)
文章代碼(AID): #_-LRWUG (Lesl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