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張國榮這麼遠那麼近 2004.04.01 港大

看板Leslie (張國榮)作者 (路過蜻蜓)時間11年前 (2014/05/13 00:16),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張國榮這麼近那麼遠 - 鄭淑華,馮應謙, 香港中文大學,04/01/2004 張國榮逝世至今一年,一年不是一段長時間,但正好是一個標誌讓人作一些回顧 總結。去年今日,哥哥從文華酒店一躍而下,從此「把名字刻入石頭」,化成「不 朽」。各式各樣的悼念活動鋪天蓋地隨即展開,有街頭的,出殯當日有近萬名市 民送張國榮最後一程;有網路的,數萬線民虛擬祭祀;有電視的,連日播放特備 節目總結哥哥的藝術成就;有電影的,各地舉辦紀念哥哥的影展,放送哥哥的遺 作;也有學術的,例如浸大兩度舉辦「追憶張國榮的藝術生命」研討會,請來大 學教授與文化評論人探討哥哥的藝術貢獻。 毫無疑問,一切都顯得紛繁多彩。過去的一個年頭可算是最多人談論哥哥、參與 與他有關活動的一年,雖然現實中的哥哥已不再在我們旁邊,永遠地隔我們那麼遠, 但是種種悼念活動乍然令我們跟哥哥這麼近。「悼念文化」早已走出殯儀館,滲 入了你我的生活,哥哥已成為「身死猶存」的香港文化符號。 然而,與有「香港女兒」之稱的梅豔芳相比,縱使哥哥引起學院界的討論,卻沒有 像梅姐那樣成為中學周會的教材。董建華及幾位高官高調出席梅姐的公祭致送花圈, 相反他們並沒有出席哥哥的悼念活動。同樣是80年代的天王巨星,兩人的殞落卻引 起迥異的處理方法,究其原因何在?或許,我們都是那麼熱愛哥哥,但他從80年代 的反叛、90年代的「出櫃」,到2003年的自殺,無一不是與香港社會保守的主流文化 有衝突、挑戰既定的道德界線,於是大眾媒介對哥哥的犯禁處理得分外謹慎,寧可埋 沒了哥哥的貢獻,也不敢公然具體宣揚哥哥的文化,以免超越主流文化所容忍的框 框。這不單反映了我們社會的霸權和強勢的意識型態,也對哥哥不公平。 叛逆青年vs天王巨星 80年代初是哥哥音樂上的第一個高峰,掀起了一股偶像旋風,帶起真正本土的叛逆青 年文化。哥哥的叛逆不羈可說是青少年反叛形象的指標,是大眾文化及社會潮流中正 派、正經、正規、乖巧形象以外的另類形象。80年代張國榮與譚詠麟分庭抗禮,雄霸 香港流行樂壇。兩派歌迷勢不兩立,互相辱罵,撕碎對方偶像的照片,甚至動手打成一 團,但擁戴哥哥的歌迷總給人一種不理智及野蠻的印象,這可能與張國榮作為青少年 反叛文化的先鋒有關。 哥哥從《Monica》和《少女心事》的時尚和沉鬱,到《無心睡眠》、《不羈的風》等 的衝動和活力,配合他新穎颱風和俊朗外表,散發出一種輕佻感,塑造了一個叛逆不 羈的青少年形象。他這種形象及他的歌曲內容曾被批評為意識不良,例如 《第一次》被批評為對青少年意識造成不良影響的作品。然而細心觀察,哥哥的歌迷 並沒有顯得格外反叛。似乎每個時代,媒介都需要尋找一些年輕人的標記作為成人文 化攻擊的對象,作為時代的犧牲品。 也許媒介真的有失憶症,現在推崇哥哥的媒介正是當年把哥哥視為不良青年形象的 「黑手」,他們忘記了當年怎樣代社會、家長、文化發言,把哥哥的文化形象打成 負面報導。相反現今的哥哥已變成一顆天王巨星,媒體對哥哥的文化形象來了個180度 轉變,集中於正面報導,以前哥哥與年輕人的一些反叛、負面的印象也漸漸淡化。可 能是因為80年代成長的一代比以往更大方,沒有翻舊帳、控訴當年的家長文化。或者 ,媒體本身的機制就是一個快速「進出」的社會場所,人手交替頻繁,當年指責叛逆 哥哥、叛逆文化的人已各自四散,媒介行業的結構可能已把這種文化失憶症正常化處理 雌雄同體 我 果敢「出櫃」 1997年哥哥複出後,戲內的陰柔嫵媚造型反映其性向,從《霸王別姬》、《金枝玉葉》 到《春光乍泄》,由恐同意識到完全開放的同性愛戀故事。戲外,哥哥以一曲《月亮 代表我的心》向唐先生表明心,公開戀情,確立了他的同志身分,正式「出櫃」。 歌曲方面,《我》表達哥哥的同志心聲,光明磊落地活下去。MV方面,《大熱》反映哥哥 泯滅兩性界線、尋找原初前文化的兩性本質。舞臺上,《熱‧情演唱會》的哥哥把兩性的 衣飾符碼集於一身,成為雌雄同體的完美化身。他大膽地以「第三性」的身分出現於舞臺 與螢幕,衝破牢固的兩性二元對立的框框,開創了香港流行文化中的多元性別(polygende r)的先河,此乃哥哥對香港流行文化的最大貢獻,使其地位無人能取代。然而,香港 的大眾傳媒少有正面報導,在他生前大肆抨擊,在他死後刻意隱沒,在在顯示出香港傳媒 的保守與陳腐。 哥哥死後,媒介採取「忽略」的態度,儘量少談張國榮的同性戀身分與形象。將張國榮由 異性戀變成同性戀的經過、「出櫃」的事件、歌影作品中同性戀意識、演唱會雌雄同體演 出等一一刪除,集中報導他退休前的歌、複出後的戲,而不是近期的演出。對張國榮與唐 鶴德的關係,傳媒繼續以「好朋友」稱之,強調他們共患難二十載,而不是強調他們同性 戀的身分。在張國榮經典重溫的特輯中,電視播放《熱‧情演唱會》的部分片段,小心地 揀選了張國榮較男性化的演出,例如末段串燒快歌的部分,而刪去了其雌雄同體打扮及陰 柔演唱的部分。 綜觀這一年來對哥哥的死的報導與悼念,在總結他藝術成就與傳奇一生時,傳媒對他的泯 滅兩性界線的表演與其作為同性戀者「出櫃」的經過只是輕描淡寫帶過,甚或狠狠地刪去 。直至林夕在頒獎禮公開表示:「Leslie話我知,做創作人的最高境界是沒有性別存在, 做到雌雄同體,才可以令創作更寬廣,有血有肉……」確切地表達了哥哥舞臺表演的理念 。然而,傳媒仍沒有就此進一步闡釋,這不但輕視了哥哥的重要藝術成就,也忽略了他在 性別文化上拓荒的貢獻,我們唯有期待將來真正多元的社會能還哥哥一個公道。 抑鬱自殺vs抗癌勇士 張國榮在生前未能完成夢想,執導自己的電影,卻導演了自己的死亡。除了有評論家感性 地將他的死美化成「不息鳥」童話的淒美終結外,普遍的傳媒都小心處理這個謎樣的自殺 。張國榮自殺,唯一得到證實的原因是抑鬱症,無論電視、報刊都請來專家解釋這個病的 嚴重性,並勸喻大眾多關心身邊的親友。報刊亦擔心張國榮作為眾人偶像,他的自殺或會 使自殺風氣蔓延,於是以哥哥為鑒,勸喻大眾要多關心情緒低落的朋友,目的是要化解有 可能出現的「張國榮自殺症候群」。因此,同樣是死亡,梅姐抗癌至死被歌頌,哥哥自殺 身亡雖未受正面批判,但至少沒有像梅姐般演化為體現「香港精神」的模範,反而大都成 為認識自殺與抑鬱症的負面教材。 面對哥哥突然自殺身亡這個震驚的事件,傳媒既不能「失憶」,又不能「忽略」,唯有以 「調和」的方式報導。傳媒在大篇幅的自殺新聞中,總會在旁另辟小角落,請來專家解釋 自殺者的特徵,以及防止自殺的方法,成為自殺新聞的必然附件。在這個小附件中,我們 看到傳媒對自殺原因的關注,向市民剖析抑鬱症,卻鮮有反思我們的社會才是病源和壓力 之所在,大眾文化似乎太表面化、太膚淺了。 自我創造 風繼續吹 哥哥仙游,留給我們很多不同的集體記憶,不僅有大量有形的硬體,例如他生前的音樂作 品、電影作品及藝術成就,而且更有不少無形的軟體,即其文化上的貢獻。他對主流文化 的衝擊、碰撞和再詮釋可說是豐富了現今的文化寶藏。 作為哥哥的歌迷、影迷和擁護者,能夠延續哥哥的精神是我們的希望。要承繼哥哥文化, 首先要理解哥哥對文化、商業和傳媒的看法。哥哥曾經說過「我就是這樣的我」,他絕對 沒有以個人的力量試圖直接介入並改變既有商業文化、主流文化和性別文化等。從舞臺上 選擇塗口紅,穿短裙、高跟鞋,留長髮、鬍子的哥哥,到銀幕上逆弁而釵的他,以至他對 性別的嶄新詮釋、青年叛逆文化的創造都在他自己的本分、藝術和生命內進行。哥哥的文 化抗爭全是所謂從屬私處、本位性的行徑,並不涉及公共領域和文化的對話,這與後現代 不再提倡整體性的社會運動或文化革命同出一轍。 在充滿壓制的政治、文化環境種種主流聲音下,公共空間漸漸侵入私人空間,我們所能自 主的文化產物相對減少。我們唯一可做的是學習哥哥的生活態度,清晰厘定自己的目標及 方向,而非指望及依賴別人認同自己的生活態度及自我形象,持守一己的好惡、愛憎的選 擇及自我形象的展現。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4.82.72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Leslie/M.1399911389.A.373.html

05/19 14:14, , 1F
推,謝謝分享
05/19 14:14, 1F
文章代碼(AID): #1JSFFTDp (Leslie)
文章代碼(AID): #1JSFFTDp (Lesl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