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金庸,憑什麼你比古龍紅
總是這樣的。不期而遇。
數不清有多少次了,總是能在完全無關的時候,
遇到與你生命有關的那個人。
哥哥,看完文章我好感慨啊。
(這標題可能有人會不喜歡,不過其實內文並沒有對金庸有何不敬。)
※ [本文轉錄自 Gulong 看板]
作者: Dinner0318 () 看板: Gulong
標題: 金庸,憑什麼你比古龍紅
時間: Mon Jun 6 20:58:16 2005
<<轉載>>
作者:kaicup
金庸和古龍是當代武俠小說世界的兩根巨擎,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另外一點就是金庸受到的追捧和讚譽遠遠勝過了古龍,無論怎麼說,這都給喜歡古龍的讀者帶來了或多或少的無奈和遺憾。
沒有必要再爭論兩個大俠的武功,才智,仁義,道德,究竟誰高誰低,只想去探尋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揚金抑古的現實狀況,是什麼原因讓古龍這只巨擎的地位變得搖搖欲墜,岌岌可危。
金庸祖籍浙江名門望族的查良家,乾隆帝時曾親書匾額嘉獎其先祖。自幼便熟知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家庭濃厚的文學底蘊以及個人天賦和勤奮的共同作用下,金庸在武俠世界裏發揮出幾近完美的光芒。順便提一句,近代的大詩人徐志摩便是金庸的表兄。又曾聽聞說是臺灣的言情大家瓊瑤女士似乎也同查良家有些裙帶關係。
的確,每當金庸說起自己的家世時,都在臉上蕩漾起孩子一樣滿足,純真的歡笑。
當然,喜歡金庸的讀者大都明白金庸本是政治學院畢業的,被喬冠華派到香港任《大公報》的編輯。後來又自創了《明報》。可以說創業和寫一些政治評論是金庸的主要工作,而寫武俠小說的初衷,不過是要吸引讀者購買《明報》。這似乎和當代中國大陸一個叫海岩的企業家有著一絲相同的意味:
寫小說不是生活的主要工作,但偏偏是所寫的小說成就了自己卓絕非凡的名聲。
從這點上講,金庸無疑是成功的,更是幸福的。
古龍的身世就比金庸淒慘多了,他悲切的少年生活,不可避免地為以後的創作留下了深深的陰霾。
古龍的父親是臺北市的市長秘書,本來古龍可以在這個家過的很好,但偏偏就像古龍小說裏面的薄情寡義的男人一樣,這個男人在古龍小時候就狠心地將古龍母子拋棄了。隨後,古龍淪為了失去母親的孤兒。在學校讀書時,女同學們都譏笑古龍為"大頭鬼",同學們也經常捉弄他,把他當成笑柄。社會的冷眼和生活的殘酷只留給了古龍更多直接,客觀,甚至偏激的看法。其實他那一張醜陋又可愛的面孔下,有一顆太過於柔軟的心。沒有引以為傲的家庭背景,沒有裏所應得的快樂生活。
古龍眼裏掙錢和生存才是生活的第一要素。
所以金庸可以把《笑傲江湖》的版權,以象徵性的一元人民幣賣給央視。而古龍則可以毫不避諱地說:
靠文稿吃飯雖然不是所有作家的悲哀,卻是我的悲哀。
太殘酷的一句自嘲,猶如他寫的那些一樣殘酷的小說。
但人們似乎更讚賞金庸大度的胸懷,能讓央視感恩戴德,又何樂而不為呢?可是多少人又知道金庸隨便一座別墅便價值幾千萬港幣呢?而一生風流瀟灑的古龍,死後沒有一絲余錢,唯一留給兒子的撫養費便是《天涯明月刀》的版權。
不是金庸的錯,只是俗世的眼光。
一個諷刺。
當然,更讓大多數人欣賞金庸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為數不多的,但幾乎部部精品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等十四部武俠小說。
毫無疑問,金庸率先開創了新武俠時代。他在小說中處處體現了自己憂國憂民的仁心和俠之大者的胸懷。他的小說就內容而言往往依附於某種歷史史實,然後借題發揮,在動亂的歷史橫流中,一顯英雄和俠義的本色。他的才思和寫作技巧是一個火爐,越煮越旺,到最後往往讓人歎為觀止。他對中國琴棋書畫,天文,地理等傳統領域的涉足無疑也起到了對小說深化文化氛圍的作用,我想這是一種近乎於神的境界。
而古龍在淡江師範大學學習的是西方文學,對西方懸疑和哲理性的思索深深盤根在他的腦海中,加之對自己生活境遇的感傷和無助,以及對武術缺乏深刻認識,讓他選擇了另闢蹊徑,從而讓人有了看古龍小說便覺別有洞天之感。
古龍小說的內容可謂千奇百怪。復仇,奪寶,這一類的傳統題材在《邊城浪子》和《大地飛鷹》中,一樣可以盛放出燦爛的光芒。而更多的內容是對人性和生活的客觀,理智而又直白的見解。如《七種武器》便是在討論人的微笑,誠實,仇恨,得意,自信等人的基本情感因素。而古龍的才思似乎總是以怪,險,奇引人入勝。他的小說在結構和技巧上匠心獨運,從一開始到最後總是跳躍著驚心動魄的最強音。環環相扣,觸一發而往往動全身,這是近乎於魔的境界。
但大多數人似乎更喜歡金庸小說的正統性和有根有據的史實性,而往往批判古龍小說的怪異性和意念性。
其實,什麼是好的小說?
只有在塑造一個深刻的人物形象的同時,體現出尖銳的人性衝突,才是好的小說,故事情節只是其次。
從人無完人這一角度講,我更喜歡古龍筆下殘缺的主角。
比如傅紅雪。
金庸比古龍大紅的另一個原因,便是影視劇和歌曲的推波助瀾。
在當前的娛樂社會中,一個人的小說在經過劇本改編,然後再端上螢幕,往往能夠就意味著這個人要大紅了。更何況是金庸的那些被不同時代的明星製造出不同味道的版本。就當前正炒得火熱的央視版的《神雕俠侶》而言,以前曾有過臺灣孟飛的版本,然後是香港無線劉德華的版本,再後來是臺灣任賢齊的版本,加上的央視的便有四五個之多。
再爛的小說經過這麼多次的反復編劇和回鍋,沒有道理不弄出一盤好菜出來。更何況是金庸的佳作。想不紅都不行。
而金劇的武俠主題曲也往往給人印象深刻。若羅文和甄妮演唱的《射雕英雄傳》的主題曲《一生有意義》幾乎可視為與《上海灘》比肩的八十年代影視金曲的代表作。然後許冠傑為《笑傲江湖》寫的《滄海一聲笑》已入選二十世紀一百首經典流行歌曲。還有《雪山飛狐》的主題曲《雪中情》和《追夢人》都讓人印象極為深刻。
好看的影視劇和好聽的武俠音樂無疑大大提升了金庸小說的威望。
回頭再說古龍。
也許的確是臺灣影視劇製作上稍遜香港一籌,也許可能是古龍小說太過於講究意念和哲理,武功往往又是一招定勝負,所以古龍的影視劇讓人改編得慘不忍睹。更有甚者的是,那些編劇對古龍小說的修改滑稽到讓人欲哭無淚。絕好的一個《多情劍客無情劍》的題材,在改編的影視劇《飛刀問情》中,編劇為了迎合觀眾,硬是和歷史生拉活扯上關係。阿飛和荊無命這樣冷漠的劍客,在編劇筆下活像逗三歲孩子開心的大傻瓜,李尋歡有事無事便拿著飛刀在鏡頭前晃悠的姿態,讓人作嘔。
從王家衛導演的《東邪西毒》的風格上看,似乎由他來導演古龍的小說再適合不過了。
另外一件讓人扼腕的事情便是,在張國榮去年沒有跳樓身亡之前,徐克已準備讓他出演古龍的《三少爺的劍》中的主角。有理由相信,哥哥能把握古龍的靈魂。可惜事與願違啊!
似乎唯有鄭少秋飾演的楚留香和萬梓良飾演的陸小鳳至今讓人印象深刻。即使是配角的西門吹雪和胡鐵花也極為貼近原作。
而古劇的影視歌曲幾乎沒有給人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羅文演唱的《小李飛刀》似乎還差強人意。《九月鷹飛》的主題曲也似乎還可以勉強聽,但比起金劇的歌曲來畢竟輸了兩成了。
事實已經證明了,金庸小說在影視劇和歌曲兩方面的收看率和收聽率上,遠遠高於了古龍小說。
從這一方面講,金庸有理由上位。
當然兩人一個身在塵世,一個身在天國的現狀也讓人多少更偏愛於活人。畢竟,對一個死人再怎麼追捧和懷念,只不過讓人覺得不識時務。就像是再怎麼爭論劉德華和張國榮究竟誰高誰低,都只不過是一些讓人覺得多餘的空話。尤其對於榮迷而言,哥哥再怎麼被中傷,也不可能反駁那些苛責了。
古龍也一樣不能。
沒有一個死人能為自己說話。
張國榮不過死去才短短一年,對他的批評已經很多了,而古龍則離開了二十年之久。在這個物欲橫流,存在即是合理的社會,又還有多少人還願意把心中的寵愛和熾熱奉獻給一個生前生後都飽受爭議的死人。
金庸是一位老者,他在受到神一樣的追捧和禮遇時,依然可以高高在上地散發出孩子一樣天真的微笑。讓人覺得慈祥又和藹。讓人不得不喜歡這個老者。
古龍是一個死者,他在寂寞裏接受過賞識和關愛,又在寂寞裏死在潔白的病床。甚至可以想像離開人世的那張醜陋的臉上,一定被死神折磨的扭曲變形,讓人不得不覺得可怖又哀婉。
生人和死人的區別究竟有多大?
劉德華可以拍張藝謀的《十面埋伏》。
張國榮卻不能拍徐克的《三少爺的劍》。
金庸可以對自己的十四部武俠作品一一作仔細的校對和修改,重新整理冊。
古龍卻只能任自己的七十餘部小說參差不齊,靜靜接受一個又一個荒謬判。
在某個時段,在某個領域,在某兩個傑出的人物之間,總有著奇異的甚至尖銳的衝突。這種衝突並非來自這兩個人本身,而是來自於兩種不同的生活狀態,來自於不同的觀點和立場,也來自于旁觀者喋喋不休的爭吵。
就像金庸與古龍。
就像劉德華與張國榮。
就像貝利與馬拉多納。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224.154
--
那個我 已經失去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59.157.18
※ 編輯: ssyyff 來自: 61.59.157.18 (06/12 22:15)
推
220.132.76.108 06/12, , 1F
220.132.76.108 06/12, 1F
推
140.112.192.82 06/13, , 2F
140.112.192.82 06/13, 2F
→
140.112.192.82 06/13, , 3F
140.112.192.82 06/13, 3F
→
140.112.192.82 06/13, , 4F
140.112.192.82 06/13, 4F
→
140.112.192.82 06/13, , 5F
140.112.192.82 06/13, 5F
Leslie 近期熱門文章
PTT偶像團體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