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 這麼近,那麼遠
張國榮 這麼近,那麼遠
馮學謙/鄭淑華
明報 01/04/04
愚人節,張國榮離世一周年.作者撥開迷霧,拆解“後張國榮”文化,批評一年來
輿論,媒體對張國榮的迴避,調和,而忽略真正的“張國榮”精神───追求,堅
定,精進───正是這個浮噪社會不可或缺的.
愚人節.憶張國榮,願風繼續吹...
張國榮逝世至今一年,一年不是一段長時間,但正好是一個標誌讓人作一些回顧總
結.去年今日,哥哥從文華酒店一躍而下,從此“把名字刻入石頭”,化成“不朽”
.各式各樣的悼念活動鋪天蓋地隨即展開,有街頭的,出殯當日有近萬名市民送張
國榮最後一程;有網絡的,數萬網民虛擬祭祀;有電視的,連日播放特備節目總結
哥哥的藝術成就;有電影的,各地舉辦紀念哥哥的影展,放送哥哥的遺作;也有學
術的,例如浸大兩度舉辦“追憶張國榮的藝術生命”研究會,請來大學教授與文化
評論人探討哥哥的藝術貢獻.
亳無疑問,一切都顯得紛繁多彩.過去的一個年頭可算是最多人談論哥哥,參與與
他有關活動的一年,雖然現實中的哥哥己不再在我們旁邊,永遠地隔我們那麼遠,
但是種種悼念活動乍然令我們跟哥哥這麼近.“悼念文化”早已走出殯儀館,滲入
了你我的生活,哥哥已成為“身死猶存”的香港文化符號.
然而,與“有香港女兒”之稱的梅艷芳相比,縱使哥哥引起學院界的討論,卻沒有
像梅姐那樣成為中學周會的教材.董建華及幾位高官高調出席梅姐的公祭致送花圈,
相反他們並沒有出席哥哥的悼念活動.同樣是80年代的天王巨星,兩人的殞落卻
引起迥異的處理方法,究其原因何在?或許,我們都是那麼熱愛哥哥,但他從80
年代的反叛,90年代的“出櫃”,到2003年的自殺,無一不是與社會保守的
主流文化有衝突,挑戰既定的道德界線,於是大眾媒介對哥哥的犯禁處理得分外謹
慎,寧可埋沒了哥哥的貢獻,也不敢公然具體宣揚哥哥的文化,以免超越主流文化
所容忍的框框.這不單反映了我們社會的霸權和強勢的意識型態,也對哥哥不公平.
叛逆青年vs天王巨星
80年代初是哥哥音樂上的第一個高峰,掀起了一股偶像旋風,帶起真正本土的叛
逆青年文化.哥哥的叛逆不羈可說是青少年反叛形象的指標,是大眾文化及社會潮
流中正派,正經,正規,乖巧形象以外的另類形象.80年代張國榮與譚詠麟分庭
抗禮,雄霸香港流行樂壇.兩派歌迷勢不兩立,互相辱罵,撕碎對方偶像的照片,
甚至動手打成一團,但擁戴哥哥的歌迷總給人一種不理智及野蠻的印象,這可能與
張國榮作為青少年反叛文化的先鋒有關.
哥哥從“Monica”和“少女心事”的時尚和沉鬱,到“無心睡眠”,“不羈的風”
等的衝動和活力,配合他新穎台風和俊朗外表,散發出一種輕佻感,塑造了一個叛
逆不羈的青少年形象.他這種形象及他的歌曲內容曾被批評為意識不良,例如“第
一次”被批評為對青少年意識造成不良影響的作品.然而細心觀察,哥哥的歌迷並
沒有顯得格外的反叛.似乎每個時代,媒介都需要尋找一些年輕人的標記作為成人
文化攻擊的對象,作為時代的犧牲品.
也許媒介真的有失憶症,現在推祟哥哥的媒介正是當年把哥哥視為不良青年形象的
“黑手”,他們忘記了當年怎樣代社會,家長,文化發言,把哥哥的文化形象打成
負面報導.相反現今哥哥已變成一顆天王巨星,媒體對哥哥的文化形象來了個18
0度轉變,集中於正面報導,以前哥哥與年輕人的一些反叛,負面的印象也漸漸淡
化.可能是因為80年代成長的一代比以住更大方.沒有翻舊帳,控訴當年的家長
文化.或者,媒體本身的機制就是一個快速“進出”的社會場所,人手交替頻繁,
當年指責叛逆哥哥,叛逆文化的人已各自四散,媒介行業的結構可能已把這種文化
失憶症正常化處理.
雌雄同體我果敢“出櫃”
1997年哥哥復出後,戲內的陰柔嫵媚造型反映其性向,從“霸王別姬”,“金
枝玉葉”到“春光乍洩”,由恐同意識到完全開放的同性愛戀故事.戲外,哥哥以
一曲“月亮代表我的心”向唐先生表明心?,公開戀情,確立了他的同志身分,正
式“出櫃”.歌曲方面,“我”表達哥哥的同志心聲,光明磊落地活下去.MV方面,
“大熱”反映哥哥泯滅兩性界線,尋找原初前文化的兩性本質.舞台上,“熱,情
演唱會”的哥哥把兩性的衣飾符碼集於一身,成為雌雄同體的完美化身.他大膽地
以“第三性”的身分出現於舞台與營幕,衝破牢固的兩性二元對立的框框,開始了
香港流行文化中的多元性別(polygneder)的先河,此乃哥哥對香港流行文化的最大
貢獻,使其地位無人能取代.然而,香港的大眾傳媒少有正面報導,在他生前大肆
抨擊,在他死後刻意隱沒,在在顯示出香港傳媒的保守及陳腐.
哥哥死後,媒介採取“忽略”的態度,盡量少談張國榮的同情戀身份與形象.將張
國榮由異性戀變成同性戀的經過,“出櫃”的事件,歌影作品中同性戀意識,演唱
會雌雄同體演出等一一刪除,集中報導他退休前的歌,復出後的戲,而不是近期的
演出.對張國榮與唐鶴的關係,傳媒繼續以“好朋友”稱之,強調他們患難二十載,
而不是強調他們同性戀的身分.在張國榮經典重溫的特輯中,電視播放“熱,情演
唱會”的部分片段,小心地揀選了張國榮較男性化的演出,例如末段串燒快歌的部
分,而刪去了其雌雄同體打扮及陰柔演唱的部分.
綜藝這一年來對哥哥的死的報導與悼念,在總結他藝術成就與傳奇一生時,傳媒對
他的泯滅兩性界線的表演與其作為同性戀者“出櫃”的經過只是輕描淡寫帶過,甚
或狠狠地刪去.直至林夕在頒獎禮公開表示:“ Leslie話我知,做創作人的最
高境界是沒有性別存在,做到雌雄同體,才可令創作更寬廣,有血有肉”確切地表
達了哥哥舞台表演的理念.然而,傳媒仍沒有就此進一步闡釋,這不但輕視了哥哥
的重要藝術成就,也忽略了他在性別文化上拓荒的貢獻,我們唯有期待將來真正多
元的社會能還哥哥一個公道.
抑鬱自殺 vs 抗癌勇士
張國榮在生前未能完成夢想,執導自己的電影,卻導演了自己的死亡.除了有評論
家感性地將他的死美化成“不息鳥”童話的淒美終結外,普遍的轉媒都小心處理這
個謎樣的自殺.張國榮自殺,唯一得到證實的原因是抑鬱症,無論電視,報刊都請
來專家解釋這個病的嚴重性,並勸?大眾多關心身邊的親友.報刊亦擔心張國榮作
為眾人偶像,他的自殺或會使自殺風氣蔓延,於是以哥哥為鑑,勸?大眾要多關心
情緒低落的朋友,目的是要化解有可能出現的“張國榮自殺癥候群”.因此,同樣
是死亡,梅姐抗癌至死被歌頌,哥哥自殺身亡雖未受正面批判,但至少沒有像梅姐
般演化為體現“香港精神”的模範,反而大都成為認識自殺與抑鬱症的負面教材.
面對哥哥突然自殺身亡這個震驚的事件,傳媒既不能“失憶”,又不能“忽略”,
唯有以“調和”的方式報導.傳媒在大篇幅的自殺新聞中,總會在旁另闢小角落,
請來專家解釋自殺者的特徵,以及防止自殺的方法,成為自殺新聞的必然附件.在
這個小附件中,我們看到傳媒對自殺原因的關注,向市民剖析抑鬱症,卻鮮有反思
我們的社會才是病源和壓力之所在,大眾文化似乎太表面化,太膚淺了.
自我創造 風繼續風
哥哥仙遊,留給我們很多不同的集體記憶,不僅有大量有形的硬體,例如他生前的
音樂作品,電影作品及藝術成成就,而且更有不少無形的軟體,即其文化上的貢獻.
他對主流文化的衝擊,碰撞和再詮釋可說是豐富了現今的文化寶藏.
作為哥哥的歌迷,影迷和擁護者,能夠延續哥哥的精神是我們的希望.要承繼哥
哥文化,首先要理解哥哥對文化,商業和傳媒的看法.哥哥曾經說過“我就是這樣
的我”,他絕對沒有以個人的力量試圖直接介入並改變既有商業文化,主流文化和
性別文化等.從舞台上選擇塗口紅,穿短裙,高跟鞋,留長髮,鬍子的哥哥,到銀
幕上逆弁而釵的他,以至他對性別的嶄新詮釋,青年叛逆文化的創造都在他自己的
本分,藝術和生命內進行.哥哥的文化抗爭全是所謂從屬私處,本位性的行徑,並
不涉及公共領域和文化的對話,這與後現代不再提倡整體性的社會運動或革命同出
一轍.
在充滿壓制的政治,文化環境種種主流聲音下,公共空間漸漸侵入私人空間,我們
所能自主的文化產物相對減少.我們唯一可做的是學習哥哥的生活態度,清晰釐定
自己的目標及方向,而非指望及依賴別人認同自己的生活態度及自我形象,持守一
己的好惡,愛憎的選擇及自我形象的展現.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68.98.157
推
推 140.122.212.48 04/08, , 1F
推 140.122.212.48 04/08, 1F
Leslie 近期熱門文章
PTT偶像團體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