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告別巨星年代--時代,向流星妥協
2004年01月09日12:35:46 解放日報--新聞晨報
有人說,梅豔芳和張國榮的離開意味著一個巨星時代的終結。再沒人能夠呼喚
起人們心中的感懷和共鳴了。
而對於這個終結,有人以“不需要一個人來統領全體人的口味”的姿態與巨星
時代揮手作別。更多的人在傷感和緬懷的同時,在心頭留下一個問號:為什麼巨
星時代匆匆謝幕,讓今天的我們如此寂寞?
陶海:DJ
現在的歌迷不再容易被打動
我覺得是受眾整體接受程度不同了,當年的歌迷們都是一張白紙,更容易被
打動,而現在“流行”這個詞已被用濫了。況且,上一代藝術家為推廣流行音樂做
了不懈的努力,從許冠傑、徐小鳳開始,他們改變了中國以前只有歌舞廳意義上
的流行歌曲的狀況。而現在的受眾對流行文化的認知和要求已不可同日而語,在
一片花花綠綠的紙上,你很難再塗寫上什麼東西。
再者,從作品本身分析,那個時代的歌手是歷經磨練才有出頭之日,在大浪
淘沙後存留的當然是精英,唱功自是不用說,在人生閱歷上也相當豐富,所以那
一輩的歌手,唱了很多探討人生的歌曲,比如張國榮、許冠傑的《沈默是金》、比
如陳百強的《一生何求》,他們對人生有獨特的感悟,能夠打動眾生,不分老幼,
一些當時40多歲的人雖不會主動去聽他們的歌,但一但聽到也不會排斥。巨星必
須是婦孺皆知、老少鹹宜的。現在一些年輕的歌手不用經過個人的長期打拼,被
星探發現後包裝得好就能紅起來。他們的歌不可能有人生感悟,怎麼能夠感動稍
微高端一點的受眾?再者,現在這些歌手有多少有自己的成名曲的?沒有。Twins
有嗎?S. H. E.有嗎?甚至謝霆鋒有嗎?我可以說,他的《因為愛所以愛》
都不算他的成名作。現在都是為了做專輯才有歌曲,而以前的歌手必須先有歌曲,
才能成為歌星。
當然,另一個原因即娛樂業內部的急功近利,現在唱片公司及明星經紀公司太
看重市場和效益了,他們哪里等得及一個歌手慢慢成長。他們一看到那些追星族能
叫能鬧,就以為他們就是市場了,於是訴求都面向他們,以至於把最有消費能力的
一個族群———“年輕白領”層給自動放棄了,年齡再大一點的更不用提。這一市場
其實潛力很大,一個明證就是這兩年上海演唱會市場,出票最好、票價最高的就是
“費玉清、蔡琴演唱會”。而面向這一層次的唱片市場幾乎是廢棄了,現在的歌手全
是沖著“小朋友”的口味度身定做的。整體觀眾年齡層可以說是被唱片業自己拉了下
來,讓年長的受眾只有懷舊的份兒。其實,所謂“小朋友”口味也是被異化了,據我
所知其實大多數受過教育的青少年還是有判別能力的,他們不一定就只喜歡那些沒
有內涵的東西,所以說,不能只跟著一小撮“小朋友”的口味進行市場定位,流行的
主流方向應該是加以引導的。
小柯:內地著名音樂人
浮躁的明星成不了巨星
明星必須與眾不同,巨星就更不用說了。現在這個時代很難產生巨星,但還是
有可能的,關鍵要給他們時間。現在我們看不慣這個藝人那個藝人,比如有些女的
剃光頭大家就受不了,要知道,當年B eatles 一開始也被人看不慣,熬了很久才被
認可。不過,明星是否能夠屹立不倒,還是要看他的藝術能不能真正地打動人。
其實,謝霆鋒、周傑倫也在努力尋求與眾不同,而且若干年後他們也許會成為
新時代的巨星。明星是有時代感的,現在那些小孩們二、三十年後也會像我們現在
看待張國榮、梅豔芳一樣看待他們。
近十幾年來樂壇始終未能出現新的天王巨星,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多數藝人都心
浮氣躁,急功近利。要知道,企圖當巨星的人肯定成不了巨星,這和明星夢不同,
明星夢是每個藝人都該有的,關鍵是不能只想著出名,關鍵要真的熱愛藝術、熱愛
這個行當,投入地工作。我跟身邊一些製作公司、經紀公司談過,他們似乎全在想
如何儘快讓旗下藝人一夜成名,這讓人憂慮。
歌迷:30歲,張先生,律師
我只要懷舊就夠了
現代人的口味多元化,不需要一個巨星來統領我們的口味。小一點的有新時代
的口味,大一點的可能就比較懷舊一點。
現在,產生不了羅大佑、崔健那樣的歌手,我想是因為現在的歌星沒有生活閱
歷,我們從他們的歌裏獲取不了什麼。他們唱的不外是小朋友們的你情我愛,這些
我們早已經歷。不能批評他們不好,時代不同了,所以他們的成長不再有磨難了,
非要他們裝深沉,玩內涵,也很矯情。這也正常,市場需要分流。不再有適合我們
需要的歌手和歌曲了?那我就去聽老歌了,那些歌我聽一輩子都不厭,懷舊也挺好。
只是突然就老了,挺傷感。巨星嘛,很難再出現了,但周傑倫可能是這個時代
未來的巨星,我不會主動去聽他們的歌,但我並不排斥。
陳戈:北京普淶明星文化經紀有限公司董事長、原為崔健經紀人
巨星要有偉大的內心
別急,巨星還是會有的。每個年代都會有巨星產生,巨星不是誰創造的,而是
在不自覺中產生的。這些年沒有巨星產生,主要因為從業人員老化了、落伍了,沒
有把好市場的脈,而他們恰恰是把持娛樂界的人物。誰來打破這個局面是個問題,
整個機制的調整也需要時間。
巨星最後成為巨星,必須有非常偉大的內心,要經過歷練,要有智慧。包裝沒
有什麼不對,包裝只是技術,是走向巨星的法門,是必須的,張國榮、梅豔芳們當
初也有這一步。就像練武功,包裝和宣傳就是每天站樁。港臺的明星們競爭很激烈,
一不努力就會被淘汰,所以不要說他們不努力,只是時代不同了,努力的方式不同,
現在有成熟的經紀公司和經紀人幫助他們。最後能不能成為巨星就看個人的修煉和
造化了。但他們相對還是落後了,沒能與時俱進,沒能更新思路。
如果遇見一個有潛力的天才,我們經紀公司也是願意等他慢慢成長和積累。問
題是現在不是經紀公司等不及,而是藝人自己太浮躁,等不及。 (記者 袁媛)
下一個巨星年代,除了等待,只有等待
有人說,張國榮、梅豔芳的死,標誌著一個“巨星年代”的終結。
這話對不對,關鍵要看你怎麼定義所謂的“巨星”。
個人認為:所謂的巨星不僅要發亮,而且要持續閃光。雖然未必一定要像劉
天王那樣好比燈塔一閃就是20多年,但是起碼不能像如今的“F4”那樣稍縱即逝:
很快成了一朵小浪花。
如果說,只要能“亮”就是“巨星”,那麼現在的“TWINS ”或者“B OYS ”等在香
港的照明度就算是張國榮、梅豔芳在世,恐怕都未必能企及(莫說是年輕人,就
是中年人,喜歡他們的也不在少數)。
但如果說所謂的明星不僅要包括“亮度”,還要包括“持久度”。那麼我說:梅
豔芳死後的2004 年,我還看不出新的巨星誕生的徵兆。
這不是瞎說。張國榮死後的某天,我在電視前重溫了他生前的一場演唱會。
他出場的當口,穿蘇格蘭裙子,往凳子上一坐,平地裏就有一種君臨天下的風範—
——不是我搞個人崇拜,隨便你去挑一個年輕歌手,讓他開演唱會時到臺上坐一下,
保證現出猴相。
或許有人要說,魯迅說過:就算是詩人:生下來第一聲啼哭也未必是詩歌,由此
推斷,張國榮和梅豔芳也不是剛出道就是巨星的。說不定過個10年8年再回頭看,
謝霆鋒已經是“謝天王”,而T WINS 已經是“奧斯卡影后”了呢?
我說,這種可能性很小。
首先是大環境。應該說,過去那個年代所謂巨星,很多是一次次摔打才媳婦熬
成婆的。而如今的娛樂圈講究立竿見影,很少有培養的耐性。過去,張國榮唱歌被
別人噓,周潤發被稱為“票房毒藥”,換了如今,哪還有出頭的機會。亮度不夠了,
不是換電池,而是乾脆將手電筒扔了……雖說如今香港的明星制已經衰落,但是越
衰落就反而越要依靠明星。所以即便古天樂和鄭伊健2003 年的電影又多又臭,但
兩人還不得不疲於奔命。歌壇也是一樣,像周傑倫這樣稍稍有點才氣的,油就飛速
地被榨幹。
其次是小環境。說到底“持久度”這種東西是要依靠能源的。通俗地說,就是肚
子裏的貨色。好比周潤發,進電視圈前幾乎什麼體力活都幹過;成龍剛發達時,母
親還在幫人家洗碗……這幫人如今成為了香港明星的中堅,按照高爾基的邏輯來說,
他們進過社會大學,書沒讀多少,人間冷暖卻都已經看遍。就好像梅豔芳開口一唱
就是“或有天她都可叫座,她也許有天不再餓,夏與秋與歌飄過,過了不知已過……”
滿肚子全是教材啊。
回頭再看我們如今的小明星,還沒有學會唱歌就可以在紅館開個唱,還沒有學
會演電影就已經部部是主角,還沒有明星氣質,明星脾氣已十足。像謝霆鋒那樣16
歲就直接從家庭的溫室跨進娛樂圈這個暖房,中間能接觸多少人情世故?加上三班
倒、連軸轉,幾乎沒有時間充電,上臺演戲又能夠有多少經驗可供提煉?
所以我說,“一個巨星年代的終結”,它的真實含義是:目前的娛樂圈已經越來
越浮躁,永恆發光的巨星,將被越來越多前仆後繼的“流星”取代。
當然,從商業的角度來說,這種“流星制度”也未必有什麼不好,起碼效率要高
很多———唯一遺憾的是,在未來,我們恐怕再也遇不到像張國榮或者梅豔芳這樣
的一類人:你可以說他們是藝人,也可以尊稱他們是藝術家。 (記者 李建中)
--
Scully: We can get out of here...
Mulder: Even if we could, what's waiting for us? More loneliness!
Then 365 more shopping days until more loneliness!!
THE X FILES / 6x08 HOW THE GHOST STOLE XMA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8.82.244
推
推 218.166.92.190 01/15, , 1F
推 218.166.92.190 01/15, 1F
推
推 210.244.75.10 01/15, , 2F
推 210.244.75.10 01/15, 2F
Leslie 近期熱門文章
PTT偶像團體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