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11/4/2005 新京報 -《甜蜜蜜》:你笑得꘠…

看板Leon_Lai (黎明)作者 (你令愛了不起)時間19年前 (2005/11/05 23:5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news/2005/1104/11@100113.html 《甜蜜蜜》:你笑得多甜蜜 1996年《甜蜜蜜》引起全球華人觀眾共鳴,導演陳可辛接受本報記者專訪   1996年,《甜蜜蜜》的出現成全了好幾個人。導演陳可辛在《金枝玉葉》 之後再創票房佳績,與《甜蜜蜜》同時開拍純為市場運作的《金枝玉葉2》 倒是反應平淡;《阮玲玉》之後四年沒有大動作的張曼玉,也以一部商業 片再次証明了自己的演技實力;而向來被評價表演有點“木”的黎明則碰 到了百分之百適合他的角色。所以一曲“甜蜜蜜”,兩地情事,幾段佳話 。 本報記者採訪了《甜蜜蜜》的導演陳可辛,他將近十年後的又一部愛情片 《如果﹒愛》即將登場,此時回憶《甜蜜蜜》拍攝時的一些故事,或許另 有一番趣味。 鄧麗君的《甜蜜蜜》又為李翹和小軍兩人的感情寫上了所有華人都能理解 的心情。 兩片同時拍,《甜蜜蜜》就像“小老婆”   拍《甜蜜蜜》的時候是我在商業上壓力最大的時候。之前拍的《金枝 玉葉》在票房上很成功,但緊接著拍了自己鍾意的戲《麻麻煩煩》卻慘敗 ,結果導致了UFO要賣給嘉禾。嘉禾要求我拍《金枝玉葉2》,但是我很不 想拍,於是要求他們同時投我一部小片,那部就是《甜蜜蜜》。   我一路都在商業壓力下成長,從來也就是一個商業導演,不管是拍喜 劇還是拍動作,所以我一直都想從中找一些平衡,《金枝玉葉 2》完全是 為公司為市場拍的,最後把它變成你願意拍的東西,那種壓力是別人不能 想像的,所以《甜蜜蜜》對於當時的我有點“精神治療”的意味,那是一 部對我來說很簡單,很有把握的片子。   當時兩部戲同時拍,拍五天這個,回來再拍五天那個。我記得當時張 曼玉開玩笑說《甜蜜蜜》是“小老婆”,因為導演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 金枝玉葉2》上了。實際上我的全部壓力確實在《金枝玉葉2》上,但對《 甜蜜蜜》倒不是不重視,而是太得心應手,現場演員也好,各部門配合也 好,狀態很輕鬆,完全在我的掌控之中。 最初想找黎明和王菲來演   演員方面最早我就認準要找黎明和王菲,畢竟這不是拍一部純粹的藝 術電影,還是要考慮票房,所以要找明星,當時香港有哪個明星是從內地 過來的呢?只有黎明和王菲,雖然黎明 5歲就過來,但是香港觀眾還是感 覺他是內地來的。但是王菲對這個戲似乎完全沒有興趣,連劇本都沒看, 現在想一想當時她應該是正在生小孩。   後來突然講起張曼玉,才覺得完全把她忘記了。觀眾喜歡她,我也用 過她,大家也是好朋友。那時的演員每年拍八部戲,你兩年不出來,就等 於一輩子不拍戲了。張曼玉是個很好的演員,真正用演技把這個人物給演 活了,但是張曼玉的國語實在太爛,開始的時候設計李翹是從上海來到香 港的女孩子,講普通話,但是香港演員都是不太努力,連張曼玉也不去好 好學國語,拍了四天我們只好停下來,把李翹改成廣州人,這樣就有了假 香港人的感覺,效果反而更好了。   當時我從來沒考慮過找內地演員,其實就算是現在的周迅在香港也沒 人會認,那時拍戲完全是考慮香港本地市場,無論導演如何滿足自己的創 作欲望,都還是做一部市場電影,如果你用內地演員,投資方可能連錢都 不會給你,內地的明星就算找鞏俐來也不認。馮小剛問我為什麼他的戲在 香港不行,我告訴他不是因為馮小剛,而是因為只要是內地片,香港的觀 眾就會認為跟他無關。   鄧麗君契合電影“飄”的主題 這部影片開始不是叫《甜蜜蜜》,編劇岸西取的名字叫《大城小愛》,我 就很不喜歡這個名字,感覺像是一部文藝小說,不像電影。不過黎明很喜 歡,很多年後他就重新找回王菲,拍了一部《大城小事》。   在我們的劇本寫到一半的時候,鄧麗君去世了,我們突然就想到鄧麗 君其實滿契合這部電影的主題,《甜蜜蜜》講的是中國人的“飄”,這和 我的身世有關───在香港出生長大,後來去了泰國,也回過內地,又去 美國念書,又回到香港,整個人的狀態都是在“飄”著的,永遠搞不清自 己是哪裡的人。這種狀態恰好鄧麗君表現得出來,她是第一個“兩岸三地 ”的人,是我們中國人的JohnLennon(約翰﹒列儂)。於是岸西提議用鄧 麗君的歌,《甜蜜蜜》第一個被提出來,大家一拍即合。   我一直想拍個移民題材的故事,來反映香港人“無根的狀態”。我覺 得一個人那麼愛一片土地,是因為他不在這片土地,拍《甜蜜蜜》的時候 是1996年,也是香港人最彷徨的時候,他們都理解這部影片“飄”的含義 ,1987年香港股票大跌,1995年鄧麗君驟逝,觀眾看電影時會想到那一天 的感覺是什麼,和戲裡人物產生一種共鳴,即使不用思考也能明白。   《如果﹒愛》和《甜蜜蜜》都是我心裡在重拍《卡薩布蘭卡》 最近很多人問到我年底要上映的《如果﹒愛》和《甜蜜蜜》有些什麼關係 ,我想他們的關聯在於意念上。這兩部電影都是我心裡在重拍我喜歡的一 部好萊塢經典《卡薩布蘭卡》,黎明和金城武就是亨弗萊﹒鮑嘉,張曼玉 和周迅就是英格麗﹒褒曼,而我最喜歡的是(曾)志偉和(張)學友那個 角色保羅﹒亨裡德───他們都是把身邊的女人放開,我覺得放才是最愛 的。還有一個巧合,每部戲我都要講十年,因為沒有十年就不夠唏噓。《 甜蜜蜜》講的是1985年到1995年,是我覺得香港最美的十年,而《如果﹒ 愛》恰好講的是1996年到2005年,剛剛好延續下去。   《甜蜜蜜》這部電影讓我得到最多,內地觀眾認識陳可辛也是因為這 部電影。《甜蜜蜜》上片之後一個月我就去美國拍《情書》,我直到兩年 後回來才知道這部影片的影響,尤其是聽到內地觀眾喜歡這部電影,我非 常激動。因為我很怕拍得不像,後來我客觀地看,《甜蜜蜜》算是自己作 品中犯錯誤最少的一部。其實香港電影好看就在於它的神來之筆,但即使 是被奉為經典的影片同樣有很多細節不值得推敲,而《甜蜜蜜》從架構到 細節都比較工整,在今天看來也沒有讓觀眾失笑的地方。   口述:陳可辛(《金枝玉葉》、《金雞》、《如果﹒愛》導演)   採寫/本報記者張文伯 ■同城懷舊 忘不了的文藝片   《甜蜜蜜》是香港愛情文藝片中的經典之作,同樣還有許多同類型的 港片在觀眾心中留下了難忘的回憶。 1987年張婉婷拍了《秋天的童話》,周潤發和紅姑一度被稱為最完美的“ 金童玉女”。 1993年《新不了情》的懷舊、關注低層和溫情脈脈,恰恰搭上了當時觀眾 心裡的那根脈。 1997年《玻璃之城》見証著香港這個宛如“玻璃”一般美麗脆弱的城市經 歷的滄桑變幻。 ■電影筆記 不如選擇一個美麗的姿態   港式愛情文藝片其實是一個頗為特殊的華語電影類型,較為經典的作 品有《秋天的童話》、《新不了情》、《玻璃之城》、《心動》等等,港 式文藝片的氣質和內容與這個城市緊密相連,內地基本上拍不出一部在氣 質上接近的電影,內地連城市電影也鳳毛麟角,《愛情麻辣燙》、《開往 春天的地鐵》這樣的作品算是有幾分城市味道,但在文藝氣息上卻南轅北 轍。台灣的愛情文藝片,城市和文藝的感覺都夠,卻又寫出另外一種味道 ,不會像香港的那麼純粹,常常在愛情之外還承擔了青春的迷惘等等額外 話題,看來愛情文藝片還真的與整個城市的感覺密不可分。1996年,陳可 辛拍了《甜蜜蜜》,一曲鄧麗君的懷舊歌曲,訴說著那時香港的迷茫心情 ,堪稱港式愛情文藝片的巔峰之作。   在香港電影尚稱得上繁榮的90年代,愛情文藝片一度也十分昌盛,混 跡於思路直接的槍戰片、黑幫片、搞笑片中,無限放大著屬於香港人的那 一份自憐自艾。1987年張婉婷拍了《秋天的童話》,背景是香港在美國的 移民故事,船頭尺這個人物為代表著男性英雄神話的周潤發披上了一層“ 情聖”的外衣,而他和紅姑的搭檔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被稱為最完美的“金 童玉女”。   爾冬陞的《新不了情》純屬當年的一個意外,小成本制作的文藝片不 僅票房狂掃3000萬港元,還為袁詠儀奪得了金像影后。第二年陳可辛的《 金枝玉葉》竟然又讓反串的袁詠儀蟬聯影后,這簡直是金像獎歷史上的奇 跡。   袁詠儀的中性純朴路線,《新不了情》的懷舊、關注低層和溫情脈脈 ,恰恰搭上了當時觀眾心裡的那根脈。  臨近1997年,香港越來越愛懷舊。即將拆掉的港大,為張婉婷這類自視 精英的階層有了懷念青春的充分理由。《玻璃之城》的精致在同類文藝片 裡都是少見的。黎明和舒淇扮演的情侶,前後感情經歷長達20年,與其說 是不能放下彼此的感情,不如說是放不下對這個城市的堅守。《玻璃之城 》裡的煙花燦爛唯美,見証著香港這個宛如“玻璃”一般美麗脆弱的城市 經歷的滄桑變幻。同樣是煙花,陳果的《去年煙花特別多》卻充滿了現實 的殘忍。   這或許就是人們喜歡文藝片的理由。一樣要面對,不如選擇一個美麗 的姿態。   《甜蜜蜜》的李翹和小軍,一樣經歷了十年的感情長跑。相信很多人 第一次看《甜蜜蜜》都會為結尾呆立片刻。從內地到香港,從香港到美國 。城市的滄桑灌注在這段感情之上,於是多了幾分不宣於口的酸楚。鄧麗 君的《甜蜜蜜》又為他們兩人的感情寫上了所有華人都能理解的心情。   再往後已經是另一番天地。《心動》的金城武和梁詠琪,和周潤發、 鐘楚紅,和張曼玉、黎明,已經完全是兩代人了。雖然故事是張艾嘉的中 年喟嘆,但主角卻已然換了。一個城市,就在海誓山盟裡,漸漸老去,。 所以今天劉德華還能在《再說一次我愛你》裡和稱得上女兒輩的蔡卓妍談 戀愛,完全是一個不老神話。只是《再說一次我愛你》雖然仍是香港愛情 文藝片的外殼,從構圖到敘事的內在氣質卻都更像一部韓國電影。難道說 ,屬於香港的純真愛情,真的已經沒有了? □表江 鄧麗君的《甜蜜蜜》又為李翹和小軍兩人的感情寫上了所有華人都能理解 的心情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41.210.12
文章代碼(AID): #13RDNukL (Leon_Lai)
文章代碼(AID): #13RDNukL (Leon_L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