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從台灣教科書看認同危機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11&docid=101980288
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評論月刊數月前在中評社台北會議室召開座談會,邀請世新大學教
授王曉波,台灣師範大學教授潘朝陽,佛光大學文學系主任謝大寧教授與會。座談會由台
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主持,與會者就台灣教科書已經而且會進
一步導致的兩岸認同危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各自發表了深刻的見解。《中國評論》月刊
7月號以《從台灣歷史教科書看兩岸認同危機》為題詳細刊登了與會者的發言。文章內容
如下:
張亞中:開場白
各位學術界的先進、前輩,今天非常榮幸與大家共同參與中國評論舉辦的思想者論壇從
台灣歷史教科書看兩岸認同危機。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數據顯示:從認同的角度來看,2007年民進黨陳水扁執政末期,主張自己既是中國人、
也是台灣人的認同約44.7%,主張自己是台灣人的認同是43.7%,主張自己是中國人的認同
是5.4%。
馬英九執政後,這個趨勢並沒有改變。2011年6月民調顯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
下滑至4.1%,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的降到39%,認為自己只是台灣人的則逐年增加到54.2%
,這是台灣在自己族群屬性認同方面的改變。
有關統獨選項的改變,相較於2008年以前,馬英九執政期間,主張永遠維持現狀與偏向
獨立的民調比率均有上揚的趨勢。2011年6月,台灣民眾支持維持現狀再決定的有33.3%,
永遠維持現狀者26.8%,維持現狀以後獨立的是17.4%,維持現狀再統一的剩下10.6%,希
望盡快統一的只有1.6%。
從民意調查中顯示,馬英九執政四年以來,整個認同並沒有改變扁時期的趨勢,反而幅
度持續加劇當中。當然中間有非常多政治因素,包括馬英九在整個論述方面的調整,其中
更重要的是歷史教科書。
這學期在台大,開學第一堂課,我問全班同學,李白是中國詩人還是我國詩人?這個問
題讓台大的高材生不知如何回答。以教科書來說,我們那個時候,歷史只有區分本國史與
外國史,但是現在的教科書則分成台灣史、中國史與世界史。將台灣史與中國史放在不同
的歷史脈絡中講述。
1949年以後國民政府來台後的發展,是要擺在中國史還是台灣史?目前高中歷史課綱是
把1949年以後的歷史放入台灣史,而非中國史之中。換句話說,中華民國已經是屬於台灣
史的一部分,而不是台灣是中華民國(中國史)的一部分。
由於中國已經不等於是我國,因此,這一代年輕學生,他們在面對自己定位的時候,有
一個很大的困境在於,李白到底是中國詩人還是我國詩人?唐太宗、漢武帝到底是中國歷
史的偉大人物還是我國歷史的偉大人物?
現在政府論述是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家,我們是中華民國的國民,我們也是台灣人。這
種用中華民國與台灣等同的概念,基本上迴避了我國與中國的關係,結果造成兩岸在認同
方面的危機與異化。
今天邀請大家參與論壇,是因為新的教科書將在9月份上路,新課綱會影響好幾年的國
中、高中歷史教育,所以想聽聽各位專家的意見。今天討論的提綱包括:第一,台灣歷史
教科書書寫方式改變的政治因素;第二,台灣歷史教科書現行問題為何;第三,歷史教科
書與台灣問題的關連;第四,馬政府該如何補救。請各位就問題所在,提出討論與建議。
謝大寧:台灣民眾的國家認同在一連串政治操弄下巨變
我想從一篇網路文章開始講起,前些時候有位廣州記者到台灣來走了一圈,寫下來台感
想和對台灣認同的分析。他認為,台灣的認同逐漸與中國斷裂的現象,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也就是他不認為有政治操弄的問題。我看完那篇文章後,馬上想起了當年陳水扁身邊大
將羅文嘉的例子,羅是師大附中畢業的,他自己曾提到在高中的時候,是典型的大中國主
義者,那時滿腔旺盛的中華民族情懷,要為中華民族的未來拋頭顱灑熱血;他的轉變是進
了台大,因為參加台大幾個著名獨派團體,進去接受洗禮後才開始有了重要轉變。
我們都是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我們非常清楚看到,來自於教育系統對個人基本的國
家認同意識的影響。歷史教科書怎麼去塑造我們的世界觀?1970年代台灣遭逢許多外交挫
折,我們都是在克里斯多福來台對他砸雞蛋的人;在我們當時的觀念裡,為中國獻身是件
重要、也是必然的事情。
這種觀念大規模的變化,是從李登輝當政鞏固政權之後,比如說司馬遼太郎的那些談話
,也在台灣社會內部引起劇烈的衝突,這只是一系列變化的開端。李借助千島湖事件,開
始塑造出中共等於中國的圖像。在我看來,在台灣國民意識形成當中,這絕對是政治操弄
的結果,它讓中國認同逐漸在台形成割裂。
中共等同中國,台灣基於反中共,然後反中國,認同從此開始發生劇烈的切斷。民意調
查顯示,在千島湖事件之後,整個認同問題進入黃金交叉階段,台灣社會認同往而不返,
台灣認同逐漸取代中國意識。在李登輝進入他最後一個任期之後,開始在教育上頭推動認
識台灣。(王曉波:有三本,分為認識台灣歷史、認識台灣地理、認識台灣社會)在推動
之初還不是正式的課程,但教育部強力要求學校教授;隨後一路下來,扁政府完全繼承,
而且寫入歷史課綱,變成教科書,要上課、考試,於是這個過程逐漸塑造成基本的國民意
識。
現在台灣30歲以下的年輕人,基本上對兩岸的認知就是一邊一國。那么台灣這邊叫做台
灣國還是中華民國?從元旦升旗典禮、街頭上圍國旗圍巾,我們可以知道中華民國國號目
前佔優勢地位,但問題是,對照於憲法規範,這個中華民國已經完全異化,這絕對是一連
串政治操弄的結果。
李登輝最後一個任期,教育部內有一個秘密的本土教育推動小組,這是當時教育部長偶
然的情況下說溜了嘴透露的,據說當時領導此秘密小組的就是杜正勝。後來,杜正勝從幕
後走向台前,而且用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方式在台橫掃千軍,不管有多少爭議,他很徹底地
推動了他的想法。舉例來說,以教育部慣例,是十年修改一次課綱,可是杜正勝可以為了
推動本土教育,不依正常程序走,硬是先行推動暫綱(暫時課綱),以強力政治介入操作
。
台灣歷史教科書的問題
因此,現在台灣歷史教科書最大的問題在於其結構,而不是個別用詞、用語問題。在詞
彙方面,我們可以看出它盡可能採取中性用詞方式來描繪,可以有一些閃躲的空間。但我
們不應被詞彙煙瘴所蔽,而要看透背後的結構性問題。結構性問題在於先教台灣史、再教
中國史、世界史。
當然也有一些史學界的前輩說,我們把台灣史視為地方史,中國史視為國史。的確在現
在世界歷史教育裡頭也有這種情形,先教地方史、再教國史,因為地方史與每個人的生活
較為親近。但問題是,我們教台灣史與中國史時,當中並不存在地方史與國史的關聯;我
們的課綱裡,教台灣史時並未說明台灣與中國的任何關聯。曉波老師嘗試修訂課綱時,試
圖扣合三國時期台灣與大陸的關聯,但是也引起了很大的爭論。
在我看來,在課綱中補充一、兩點這些史料,並沒有辦法改變那個結構。因為歷史課本
敘述台灣史的時候,講的是史前文化、南島民族,這些與中國無關,不是從中國衍伸出來
。這個台灣歷史的描述與中國沒有任何關係,因為主結構就是一個沒有關係的結構。
最特別的地方是,台灣從史前時期講起,但當中的幾千年沒有任何記載,直接跳入荷蘭
人到台灣來,完全沒有時序的概念。其中最大的陰謀在於,把荷蘭、明鄭、清領、日本、
國民政府時期,依時序做等同式的對待,其中暗含不管荷蘭人、鄭成功、康熙、日本人、
還是國民政府,通通都是外來政權之意,這是個令人不寒而慄的安排。換句話說,由民進
黨政府完成的課綱,提供的史觀是國民黨政府是外來政權;民進黨的一套解釋是,在台灣
民主化之後,國民政府不再是外來政權,現在是一個純粹的本土政權。
我們的歷史課本埋伏這樣的意思,中華民國教育部所訂出來的歷史課綱,告訴人民中華
民國是個外來政權,否定自己的政權,否定自己的憲法結構。教育部當然跳出來喊冤,因
為他用了很多語詞模糊這個東西,可是背後的結構就是這個樣子。
台灣歷史教科書展現一邊一國架構
在這樣的結構裡,中華民國從1949年之後從中國史消失。曉波老師努力在課綱中加入一
句話1949年以後的中華民國已經表述在台灣史當中,此處從略。我很擔心的這句話只出現
在課綱當中,因為課本裡不會出現這句話。也就是說,學生拿到的課本,1949年後的中國
史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中華民國;只在兩岸對峙關係描述當中約略觸及,其他全部
描述中共建設過程,毛鄧時期一路下來。這樣的結構在我看來,就是一邊一國的歷史課綱
,提供了一邊一國的架構。如果不打破此架構,經過這個架構下所教育出來的年輕世代國
民意識,不可能具有中國認同,這是我認為現在歷史教科書最大的問題所在。
張亞中:一邊一史的歷史課綱違反中華民國憲法
大寧剛才非常清楚地提供我們歷史課綱的結構面問題。大寧說這是一邊一國歷史結構;
用我的概念說,這是一邊一史的結構。基本上,現在的課綱造成兩岸一邊一史,這是第一
點。
第二,馬英九政府若不能在課綱問題上劍及履及修正,馬未來的歷史評價可能就不會讓
他自己滿意了。如果持續現有教科書的歷史教育,馬如何面對1971年以前中華民國在聯合
國中捍衛中國代表權席位的中華民國外交菁英與全台民眾的努力?一邊一史的史觀等於切
割了中華民國與中國的歷史,也切割了中華民國在中國史上正統性的歷史定位。
第三,嚴格來說,這樣一邊一史的課綱已經違反中華民國憲法,是違憲的行為。馬第一
任內沒有做調整,新課本九月就要上路,這幾個月是馬的最後機會。如果沒有辦法在九月
份以前做出適度調整,馬可能就會提早接受歷史給他的評價了。
接下來,我們請曾經參與過修訂歷史課綱第一階段修正的王曉波教授表達看法。
王曉波:台灣歷史教科書的史觀是歐洲殖民史觀
關於修正完以後的高中歷史課綱該怎麼寫成教科書,因為還要經過審查,我們現在還不
清楚,據說教科書審查委員還是以綠的居多。剛才幾個問題,說實在話,我們沒有能力把
台灣史併到中國史中,教育部方面也說得很清楚是政治的不可能。在此情況下,我們只有
把台灣史往地方史方向修。有人質疑為何把台灣史往地方史方向修,我回答台灣史當然是
地方史,從清朝《台灣府志》是地方史,光復以後修的《台灣省通志》也是地方史,現在
除非台灣獨立,否則當然應是地方史。反對者根據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認為台灣史
應從荷蘭人、西班牙人來台講起;其實他們不是一邊一國的史觀,我認為是歐洲殖民史觀
,在歐洲人發現台灣之前,台灣是不存在的。
後來我們提出三國時代沈瑩所撰《臨海水土志》中夷州的說法,關於《臨海水土志》有
兩派意見,一派意見包括日本學者、中央研究院院士凌純聲、郭廷以、曹永和,他們都肯
定凌純聲所做的考據,認為夷州就是今天的台灣,《太平御覽》中引用沈瑩的描述符合台
灣情況;另一派台灣史專家楊雲萍反對,理由是臨海也可能是海南島。其實楊雲萍誤讀了
《臨海水土志》,臨海不是靠近海的意思,臨海是指臨海郡,在今日浙江一帶,夷州在臨
海郡東南,去郡二千里;二千里是古代標記,作不得準,以其他指標來算的話絕對是台灣
。現在為了台灣史是否從三國時期開始,吵得一塌糊塗。我說那兩派的意見並列,也不行
。後來以檢討史前史情況以及有關文獻記載,偷渡過關。
現在重點在審查人員,如果沒有寫《臨海水土志》或《隋書》陳棱傳,那算不算有相關
文獻?這就取決於審查委員,如果認為教科書沒有相關文獻,那就需要重寫。以原住民來
講,也不一定屬於南島語系。根據日本學者金關丈夫說法,台灣靴形石器文化接近於浙江
杭縣的良渚文化有關;根據日本人類考古學家鳥居龍藏研究,台灣原住民是中國西南的苗
族與馬來族的混血;凌純聲則認為是中國東南的越人,包括沈瑩《臨海水土志》中也講到
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之語,《韓非子》書也講到越人善水等等,凌純聲考證相當仔細。這
些算不算相關文件?要不要列入教科書?
列入中國版圖最早的是澎湖,宋朝時期就列入了。而現在原住民南島語系的說法也有兩
說,一說是北上說,一說是南下說。講實話,要扯一大堆,到今天為止,我們對原住民來
源認識還不夠。
一邊一區認同還會繼續升高
回到主題,我很難承認這是一邊一國的歷史,只能說一邊一區或一邊一治。在中國史的
部分,一直有中共對台政策的發展,一共有三個階段:從武力解放到和平統一,最後是兩
岸發展;在台灣部分裡面也有國民黨對大陸政策的描述,如此表示兩岸政治關係切不斷、
理還亂。如果你說是一邊一國,那代表兩岸切乾淨了,也就沒有對台政策或大陸政策了。
所以中間似乎有一些妥協的成分,但還未離開基本立場,以一邊一區或一邊一治的說法較
佳。
從民調來看,馬英九上台之后,台灣的一邊一國認同仍持續增高,而且我認為還未到高
潮,還會再升高。接受這套歷史教育的學生還不到20歲,加上在李扁統治20年中,培養出
許多台獨政治人物、學者,現在都位居政治界、學界要津,包括我的學生在台大,我都很
擔心他們畢不了業;連他們在《海峽評論》發表文章,我都要求他們不要用真名,以免在
學校升等時碰到台獨人士的審查。我們這些老傢伙升到頂已經不怕了,一些年輕學者在台
灣都是夾著尾巴做人。這些危機一時三刻要解除恐怕還不容易。
台灣的歷史教育一直都有政治力的介入
我從1996年開始抗爭國中的《認識台灣》歷史教科書,我們把頭尾卡住,頂多是一邊一
區或一邊一治的敘述法,還不到一邊一國程度。但是九年一貫課綱是在陳水扁時期完成的
,現在因為時間未到還不能重修,所以只有一個機會,就是2014年要實行十二年一貫,要
重修現在就要開始有所動作。
至於其中有無政治因素,當然有政治因素,從李登輝開始,不僅僅是一邊一國的問題,
還有在台灣史中皇民化的問題。中國史中最多有中華民國的定位,以及1945年台灣光復兩
大問題。最嚴重的是台灣史,根本以皇民史觀代替台灣人民史觀,台灣重新回到日本殖民
地,並且以日本殖民作為台灣國誕生的母胎,也就是台灣教授協會1992年所發表的兩國兩
制、和平共存白皮書,他們說日本人想把台灣人改造成日本人失敗,但成功的把台灣人改
造成不像中國人,所以是兩國。
其實,一直要到1936年,小林躋造開始皇民化政策,原來連明治元老板垣退助倡議成立
的同化會都被取締,理由是台灣人憑什麼做日本人?《認識台灣》歷史教科書是以日本殖
民統治的台灣史,作為其台灣獨立國的母胎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最荒謬的事情發生,全
世界殖民地獨立之後,都對殖民統治有所批判,只有台灣的歷史教科書沒有,而且還掩蓋
日本人在台屠殺數字。
我們從那時候就抗議起,聲嘶力竭,怎麼會沒有政治因素呢?我們首先抗議當時的教育
部長吳京。吳京說作為一個政務官,這會引起政治動盪,不接受。我們要求吳京設立論壇
雙方辯論,吳京也不敢。這次我們也要求台獨方面出來辯論,他們也不敢,只會去立法院
罵教育部。我們不是立法委員,國民黨的立委又都是一些啞巴,你怎麼辦?在這種情況下
,教育部長又是軟腳蝦,你沒有辦法!其中當然有政治力,而且從李登輝時期即有,不僅
僅是一邊一國問題,還有皇民化的問題。
張亞中:台灣的殖民史觀教育造成年輕人嚴重的政治認知問題
在歷史上,台灣已經將兩岸定位在一邊一史。我非常同意曉波所說,台灣史目前的書寫
方式是依照歐洲的殖民史觀,也就是說,台灣史部分不是放在中國史脈絡書寫,而是放在
被殖民的史觀中書寫。這與中國史的書寫方式,順著中國文化道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與政
權的更替,並以中華民族的角度來思考,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這兩個史觀(一邊
一史),不僅是造成結構的不同,史觀的來源也不同,這也讓我們年輕一代,由於這樣的
史觀讓他們在政治認知上出現很大的問題。
接下來,我們請潘教授。
潘朝陽:台獨的洗腦教育非常成功
推展數十年、鴨子划水的台獨洗腦教育作法一直未停。從認識台灣、九五暫綱到九八課
綱,(謝大寧補充:國中小是九零暫綱、九二課綱;高中是九五暫綱,九八課綱。)國中
到高中的歷史教育,本身就是在作切割,把台灣的青年學生,從中國認同切割出去,完全
成為台灣人的認同,我認為這樣一套教育工程做得相當成功。一般大眾以為,從政治經濟
角度來看,台獨到了窮途末路;但是在潛移默化的文化教養上來說,事實上台獨的台灣人
運動,通過教育非常成功。
剛才提到,歷史課綱中的基本架構已經確定,就是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三分鼎立;
教育體系裡面,我們學生先接受台灣史的教育洗禮,先通過台灣人的認同,再去看以外國
史立場與身份的中國史內容。所以張教授剛才問,李白究竟是中國人還是我國人?通過台
灣史的洗禮,通過台灣史洗禮的學生,當然會認為李白、杜甫、孔孟是中國人、外國人。
其中更重要的一點,通過台灣史的教育之後,也連接到世界史,因為現代全球化趨勢,
要做世界公民、對全球有基本的瞭解。所以,在與世界結合的教育體系方面,讓學生從我
們台灣人的角度跳躍過中國,直接與世界史連結,也就是所謂的歐洲殖民史觀。從台灣立
場、身為台灣人,我們如何瞭解這塊土地的歷史,除了從遠古史前時代下來這一段歷史之
外,課綱直接跳入大航海時代,歐洲古文明荷蘭人、葡萄牙人、英國人渡過印度洋與台灣
接觸,歷史教科書中強調台灣被納入全球世界體系;之後再跳入日本在台灣的現代化,接
到世界經濟體系。
這樣的觀念在我們中學教育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台灣認識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一系列道
統觀念下的中國史,有很大的距離。通過這樣的教育體系,台灣的下一代,是否認為自己
也有中國的血統或中國的文化影響?有,稱為華人,也就是說我們是華人,但台灣的華人
與新加坡的華人,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樣的意思。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離開中國更遠,因為我們的國家是台灣;台灣青年認為,我
們就與林書豪一樣,是華裔,是Chinese,而我的國家認同是台灣,不管國家的名字是中
華民國還是台灣國,而我更是世界上的公民,因為我吸收全球文化知識。
台獨的歷史教育也與台灣的文學教育結合
台獨的台灣歷史教育中,也與台灣文學教育結合。這幾十年來,台灣文學的詮釋權也被
台獨分子拿走,像陳芳明、葉石濤、鍾肇政…等人是以台獨文學史觀扭曲台灣文學先賢的
,譬如賴和、吳濁流都被詮釋為台獨的賴和、吳濁流。台獨對台灣的詮釋系統也讓台灣的
下一代認為,我們台灣文學不等同於中國文學。
其中有一種論述是,現代化之後的台灣是多元文化的台灣,我們有西方資本主義文明、
歐美民主自由人權政治理念,同時也有日本的現代化建設帶來清潔、效率等,也有原住民
的文化。有沒有漢人文化?有,但是從清朝以降,漢人文化代表一種封建、腐敗、落後、
顢頇色彩。對台獨來講,我們要與全世界先進國家接軌,要學習日本、歐洲、美國,而不
是向中國學習。所以文化教育與歷史教育結合在一起,李登輝到陳水扁執政過程中,這樣
的教育模式相當成功,一方面是全球化,一方面是多元文化,雙管齊下來進行對於台灣的
認識。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傳統修史中,國史是由朝廷層級來修,地方歷史是由地方官府修,因
此地方誌本身有很濃厚的采風成分,對於地方人事物做詳細記載,提供給國家層級參考,
推展政策,施行教化建設。
現在碰到的問題是,1949年之後,兩岸的中國史要如何修?剛才提到,1949年之後中華
民國就不見了;1949年之後的中國史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那台灣四百年歷史究竟是地
方史還是國家史?這邊就出現弔詭之處,1949年之後的台灣與台灣化的中華民國是等同的
。從台獨觀點上來說,1949年後中華民國史當然是國史,因而出現一邊一史架構。
在此教育體系中,我們的學生在學習現代史時,很自然的吸收一個觀點‘中華民國’是
台灣,也就是台澎金馬這一區塊,本來是地方史轉變為國史,完成了台灣國的歷史建構。
所謂亡人之國必先亡其史,把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道統以下中國史裡的中華民國亡掉,變成
台灣國的中華民國史。如果今年九月之後按照課綱編寫出來的教科書,還是以這樣的史觀
書寫的話,將會是歷史罪人。
張亞中:台獨沒有市場 一邊一史仍是分離史觀
台灣史方面的陳述,從歐洲殖民史觀開始,把台灣放在世界,而不是放在中華民族的角
度來認識台灣。這種史觀有別於以中華民族為範圍、以文化道統為精神的陳述方式。潘教
授講得非常好,這種史觀本質其實是台獨,但是現在台獨基本上沒有市場,包括西方都不
支持。
遺憾的是,當政者並沒有察覺到,雖然台獨目前沒有市場,但是一個台獨史觀的歷史教
育卻沒有停止。一方面接受中華民國,但是另一方面卻繼續一邊一史的史觀。受到這種教
育的年輕人,自然覺得中國史既然不是台灣史,當然也不會是本國史。
1971年以前,外交官在聯合國積極捍衛中華民國做為中國的正當性代表地位。如果無法
或無意願或無能力修改目前的一邊一史史觀,歷史定位可能就會很難堪了。
台灣歷史教科書的編寫結構讓青年學生接收錯誤資訊
剛剛也談到全世界青年對自己的歷史、地理愈來愈陌生,因為全球化的資訊太多了,但
是獲取少量資訊與接收到錯誤資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為少的資訊是取決於個人本身
學習能力,給他們不正確的史觀,這是政府的責任。
我們在乎的是,歷史書寫方式與講述歷史的順序。歷史重視的是時間,不只是空間概念
而已。如果歷史的結構與時序上出問題,那裡頭的所有表述都有問題。
我的看法是,我們現在對課綱的批判,重點是書寫的結構出問題,造成了一邊一史;在
一邊一史的結構下,台灣史部分表述再多、再豐富,還是一邊一史的結構。
第二個階段,想請大家談談馬政府應該如何補救,請大家提出具體建議。
謝大寧:現在台灣歷史的敘述背後已經沒有中華文化的脈絡
剛剛曉波老師提到一點,不管是一邊一國的史觀還是一邊一史的史觀,我認為差異不是
那麼大,這是描述的問題。但是在九年一貫的課綱,扁政府對於中華民國的遷台,內容強
調說明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國際地位的演變,概述台灣海峽關係的演變。
(王曉波:這就是偷渡一邊一國啦!)對,但是這些詞語同樣出現在現行課綱中,在用語
上頭,你可以解釋成為一邊一區的史觀,因為多用中性詞語來描繪。而我剛剛強調的是,
課綱中整個結構性的問題。
也就是說,在講台灣史的時候,背後沒有一個中國文化的脈絡;以書寫地方史來說,中
國傳統地方方志,它的結構是正史結構的複製,背後有一個所謂的春秋精神在後頭,可是
我們在寫台灣史的時候沒有。連橫的《台灣通史》不就是全部《史記》體例的縮影嗎?當
然我們現在不可能寫那樣的歷史課本,但是其中蘊含的精神是,地方史與國史之間要有某
一種文化脈絡上的關聯。
我現在擔心的問題不是其中的用字用語,因為連扁政府修的九年一貫課綱,他們在用語
上都十分謹慎;但是用語上的謹慎並不代表正確史觀,台灣史背後的文化脈絡完全不見了
。於是,就產生了意識上的影響。
換句話說,加拿大寫歷史,澳洲寫歷史,也是以當地原住民起始,但是背後是以西方文
明史觀來貫穿。今天你寫台灣史,就像連橫寫台灣史,要有一個國史的概念作背景;現在
的問題是,台灣史的課綱沒有一套國史的概念支撐,透過這樣潛在改頭換面的方式,以意
識改造層面上來講,如此台灣史的書寫方式,已經是切割開來的另外一套了。(王曉波:
今天也不瞞講,兩岸的一國兩區是一個歷史事實,就不可能不反映在歷史上。)(張亞中
:一國兩區有一國兩區的書寫方式,你可以先寫中國史,寫到1949年以後再分岔;現在是
兩個並行的概念,中間畫一條線連起來,這就是兩個史觀。台灣與日本也可以這樣子書寫
,假設日本今天統治台灣,也可以先教台灣史、再教日本史,然後中間再畫條線,這就是
一邊一史的概念。)
客觀來講,兩岸分隔確實會造成意識上的偏安,這是歷史的必然因素;但起碼兩蔣時代
,我高中校歌有兩句話我們是新中國的中堅、把附中精神照耀祖國河山。按照現在教育部
的要求,附中就要改校歌了。這也是一個很全面性的問題,包括剛才潘教授說的台灣文學
問題。過去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中有一門課叫做中國文學史,結果教育部評鑑時明白
表示,只要這門課不取消,評鑑就無法通過。這是鋪天蓋地的政治運作,我承認有些客觀
面的因素,但是政治上就是這麼做。這是我對第一輪的補充。
在實務面審查機制必須改
至於現在要怎麼做,我認為要分兩個層面:第一是結構面,第二是實務面作法。
從實務面來說,我同意曉波老師說今年九月教科書出來,關鍵在審查。郝柏村讀到歷史
課本中對二二八的描述,其實很多問題在九年一貫課綱中並未說明清楚,是在教科書編纂
過程中出現,教育部審查後讓這些東西通過。關於皇民化史觀,國中課綱中也沒有寫清楚
,問題都是出現在編寫過程中,而教育部審查通過。
我們對這樣的審查機制極不樂觀,教育部為什麼找這些人審查,結果通過這樣的東西。
這是實務面上,我們不知道今年的課本會是什麼樣子,以前就出現武昌起義變成武昌起事
,甚至把台灣地位未定論明白寫在課本上;課綱中沒有這樣的字句,這些問題都是在編寫
中出現的,但是也通過審查。如果審查機制不改,我們不知道新課本會是什麼樣子。
必須改變課綱書寫結構
就結構面來說,課綱結構不打破,繼續維持此結構,如此吵不完,而且真的沒有意義,
你也擋不住這個趨勢。剛才曉波老師也轉述教育部立場,把台灣史併入中國史,是政治上
的不可能。我的想法是,我們不要把台灣史併入中國史,我同意這有政治上的困難,但我
們還是在這樣困難當中,改變其中歷史書寫方式,那個結構要改變,否則問題積重難返,
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現在問題是這個結構如何改?從實務面來說,如果按照課綱時程安排,2016年十二年國
教仍維持現在的課綱繼續使用,2017年開始檢討十二年國教課綱,最快也要2019年才上路
。若依照課綱既定行程,我們更不知道未來結果。
馬英九應把握最後機會 希望馬政府做出改變
因此,2014年十二年國教上路,坦白說問題一大堆,但這可能是馬英九的最後機會。而
問題在於,即使現在就開始修,2014年能否上路還是未定論,因為十二年國教與九年國教
畢竟不同,有結構性的改變,你需要先調整總綱,分科課綱再做調整,工程一堆,兩年時
間能否完成,我不樂觀。請試想,2014年9月份上路,以正規教科書撰寫加上審查時間,
至少要11個月才能完成,必須在明年10月前完成課綱修訂工作,時間壓力非常大,但這也
是最後機會。
從時程上來看,我建議一個分步走的方式做三件事情:
第一,只要修改課綱中的一句話教學順序顛倒,把台灣史與中國史教學順序顛倒過來,
我們可以某種程度上暫時不動課綱內容,但是教學順序上恢復主從關係。坦白說,這勢必
引起巨大政治爭論,但這是一個可以馬上著手做的部分。
第二,把中國史改成本國史。
第三,修正課綱中的一句話中華民國政治發展必須在1949年以後中國史中有所交代。
如此,調整這三點,馬英九的歷史定位就可扭轉回來。我不談在現實上可不可辦到這三
件事情,在整個課綱修訂工作完成之前,如果可以做到上述三點,至少可以替馬爭取到戰
略空間,如果萬一沒有辦法在2014年讓新課綱上路,起碼糾正整個狀況。我在此提出呼籲
,希望馬政府做出改變。
張亞中:歷史教育是政治問題 馬英九應依憲抵擋爭議
大寧的意見其實也是兩岸統合學會的意見。十二年國教課綱上路,時間緩不濟急,馬英
九如果要扳回其歷史定位,我們建議三件事情:
第一,中國史要回到本國史脈絡書寫,因為依據中華民國憲法,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
,這是憲法授予的權力,不要造成台灣史與中國史對立的概念。簡單的說,不要再區分中
國史與台灣史,而統以本國史稱之。
第二,如果第一點做不到,就要調整教學書寫順序,也就是先教中國、再教台灣史、再
教世界史。
第三,在先教授中國史部分,在1949年部分,必須有一章或一節談中華民國政治發展,
把政治部分放入1949年的中國史來教;為了最少的變動,中華民國1949年之後的經濟、社
會發展可以放在台灣史來教。
如果做得到以上三點,馬英九至少維護其歷史定位,至於十二年國教課綱,馬政府應該
有個全盤的正確史觀論述書寫。
各位常說時間壓力大,目前可能來不及修改了。我們認為,任何事情均有優先順序,如
果該事為絕對重要,那麼應該盡全力讓其完成。歷史教育是政治問題,作為總統,透過教
育部長,以最快速的教育程序,完成工作,有何困難?總統要抵擋住所有對你的爭議,更
何況如果是按照中華民國憲法做事,何來爭議之有?根據憲法,我們的歷史史觀是什麼就
是什麼,這是領導人的決心與意志力問題。所以馬政府如何補救,第一就是認清自己的歷
史使命感,確定自己有無決心完成事情,這是我的看法。
王曉波:國中高中的歷史地理公民等課綱都有問題
現在國中歷史、地理、公民課綱都有問題,高中國文、歷史、地理也有問題,比如說,
中國第一大島是什麼島?海南島,台灣不算中國一部分?我國最高峰是什麼峰?玉山;我
國面積3.6萬平方公里,人口2300萬;世界上的民主共和國有……等等和中華民國;世界
上的專制共和國有……等等,而且這些都是標準答案,可見問題何其嚴重!
首要之務是立刻重組相關委員會
現在要如何搶救?怎麼做?我們要求2014年新課綱要與十二年一貫一起上路,首要之務
是立刻重組相關委員會。要重新利用十二年一貫重修十二年課綱;要重修十二年課綱,一
定要重組委員會,包括課綱修訂委員會、課綱審查委員會、課本審查委員會。首先,要修
訂課綱,之後要課綱審查,審查通過後出版社寫書,最後還有課本審查。(謝大寧:還有
課程發展委員會。)課程發展委員會是另外一件事,是更高階的層次。後來我們還開過課
程發展委員會,表決通過歷史課綱。這些委員應該通通重組,不要像我第一年每次表決投
票,3比10,每次都輸。這是第一點。
監察院應彈劾或糾正教育部立下記錄
第二,即使馬政府十二年課綱修訂完成,我們必須要提防,民進黨一上台,又翻過來了
。我們為什麼這麼急?如果不是馬英九在任,2016年換民進黨執政,他們要在2017年翻修
十二年課綱,我們辛辛苦苦搞了三年的高中課綱又要翻回去了!所以不要太樂觀,民進黨
也可以翻修新的十二年課綱。我提一個建議,現有課本是否能送監察院彈劾?找監察委員
宣佈課本違憲,這些課本內容與憲法所規範的有所出入,教育部怎麼可以審查讓這些內容
通過?要求監察院對教育部進行彈劾或糾正,立下記錄。在此情況下,即使民進黨政府上
台,他們要蠻幹也不行!因為監察院有彈劾或糾正記錄。
謝大寧:教育部不能沒有立場
我補充一點,在未來課綱修訂上,特別是歷史教科書,教育部要有立場。我們前頭參與
教科書修訂工作過程,教育部說我們完全尊重委員會,在基本原則上,教育部怎麼可以沒
有立場?(王曉波:我的原則就兩個,一是事實、一是憲法。)修訂課綱由教育部主導,
怎麼可以沒有立場?(張亞中:沒錯,教育部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有立場,這些東西違反
中華民國憲法,不是靠少數服從多數由委員們投票決定。)
潘朝陽:三點建議
第一,從源頭開始,就是剛才講的相關委員會要重組,課綱修訂委員、課綱審查委員、
課本審查委員整個都要重組,撥亂反正,馬政府在找委員時要非常慎重。
第二,更改台灣史觀撰述方式,上溯到大寧兄所說,回歸到中國史脈絡,具體來說就是
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發揚民族精神。在文教上來說,台灣四百年史要延續中國文化歷史書
寫。
第三,對於1949年之後的歷史怎麼寫?我的建議是,1949年後的中華民國可以分成兩部
分書寫,一部分延續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文化、經濟、社會發展,這是1949年之後中國人在
台灣的人民史;另一部分,可以談1949年中華民國政治這塊,所以1949年的中國史脈絡,
這也牽扯到大陸方面如何看待兩岸共同修史的問題。
張亞中:結語
今天論壇非常精彩,各位的高見令人深省,我做以下幾點結論:
第一,大家都可以看出由於歷史教科書幾年來的實踐,的確對兩岸認同產生非常大的危
機,台灣年輕人透過歷史教科書,慢慢地形成所謂的一邊一國政治認同的認識,這對兩岸
關係未來發展極為不利。
第二,現行教科書歷史書寫方式,會造成兩岸一邊一史的認識。
第三,如何來彌補此問題?大寧兄與兩岸統合學會均主張,在目前時間上不允許教科書
內容再全面修訂的前提下,我們建議三個方向,第一、不要再區分中國史與台灣史,而統
以本國史稱之。第二、先教現有的中國史,再教台灣史,也就是把台灣史放在中國史的大
脈絡來講授。第三、在中國史部分,增加中華民國政治史章節。
剛才王教授、潘教授也提出很好的建議,包括在推行十二年一貫教育時,盡快對於有問
題課綱及早準備,能夠讓新課綱未來順利上路。在技術過程中,調整課綱委員會委員,由
對中華民國歷史有正確認識的教授出任,給年輕學子一個正確史觀。監察院也盡快對於歷
史教科書違反憲法之處,提出糾正或彈劾。
最重要的是,我們希望馬英九先生秉持中華民國憲法,發揚民族精神,以中華民國等於
一個中國概念去思考所有教科書事情,讓我們下一代在憲法上、史觀上有正確認識。
評論員簡介
張亞中:台灣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博士,德國漢堡大學哲學暨社會學院哲學博士;
曾任職核能工程師,曾在台灣外交部、陸委會任職,曾派駐維也納、漢堡、拉脫維亞,在
陸委會時參與大陸政策研究與制定;現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兩岸暨區域統合研究中
心主任,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
王曉波: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曾任中國大陸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台灣史研究會
理事長、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現為世新大學教授並兼任中國
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海峽評論》總編輯、台灣中國統一聯盟副主席。
潘朝陽: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現為台灣師範大學東亞系、地理系合聘教授、
台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院長。
謝大寧:台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主修中國哲學,為當代新儒家牟宗三先生的弟子。曾
任台灣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台灣嘉義社區大學校長,民主行動聯盟總召集人;
現任佛光大學研發長、文學系教授及系主任,兩岸統合學會秘書長。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0.248.139.37
LTK 近期熱門文章
1
1
PTT偶像團體區 即時熱門文章
81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