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海蝶換招牌

看板KITCHAN (陳潔儀)作者 (放手更自在)時間22年前 (2002/07/11 14:0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www.zaobao.com/cgi-bin/asianet/gb2big5/g2b.pl?/fk/fk001_110702.html 現在(副刊) 2002-07-11 海蝶捧紅阿杜   打勝游擊換招牌 -------------------------------------------------------------------------------- ● 洪銘鏵李白娟(攝影)   成功捧出陳潔儀的本地海蝶制作公司,上個月“換了招牌”,變成海蝶音 樂公司。   上個月,“海蝶音樂”的新歌手阿杜在台灣唱片暢銷榜上3周高居榜首, 成為台灣今年上半年專輯賣得最好的歌壇新人。   兩件事看起來毫無關連,事實上內里互有因果關系。   如果海蝶沒有從制作公司轉型為音樂公司,說不定,阿杜到今天還是一個 無人領養的棄嬰。   海蝶創始人兼音樂總監許環良接受本報專訪,娓娓道出海蝶的轉型與阿杜 坎坷成名史的同時,也點出華語歌壇大環境的時勢更替與風景轉變。 唱片業吹并購風   過去10年來,整個音樂大環境出現了天翻地覆的革命性轉變。談到音樂環 境面貌更新給唱片公司帶來的挑戰時,有20年經驗的許環良指出兩點。   首先,資訊科技在過去10年的高速進步及普及化,消費者得以更快地掌握 科技,可以自己上網下載音樂,不需要掏錢購買唱片。   再來是一般亞洲人因為教育問題,對于知識產權的認識與遵守仍屬偏低。 許環良說:“人們到你家做客,離開時不會把你的電視機搬走,因為他知道那 是你的東西。可是人們上網下載歌曲,卻不認為那有什么不對。我們只能希望 加強這方面的教育。”   上網下載歌曲的通行,加上盜版唱片的猖獗,成為直接影響唱片公司生死 存亡的兩大“殺手”。那些只有一兩首歌曲好聽的專輯,受到的打擊更大,因 為消費者覺得買了不划算。   亞洲唱片公司處于風雨飄搖的危機時期,不得不坦然面對國際唱片公司的 并購。但是要怎么吸引國際公司的興趣呢?提高本身的市場占有率是一個重點 。許環良指出,几年前一些唱片公司不論盈虧或市場能否吸收而拼命替旗下歌 手出唱片,背后原因即在此。   就在一輪并購之后,目前華語歌壇几乎成了五大國際唱片公司的天下,許 環良說,并購潮造成三個結果。一是公司新高層和舊高層進行權力斗爭,掌握 權力的一方得以任用自己的班底,但作風趨向保守,但求無過不求有功的心態 ,不利于樂壇發展。   二是高層發現公司的體積龐大但盈利微薄、冗員過多,于是有功自己領, 有過則“砍伐”下層,經過一輪輪的精簡人員后,公司內的音樂人逐漸失去原 來對音樂性的追求,而惟利是圖。   三是一些唱片公司通過獵頭公司請來的主管人員,本身未必是搞音樂,只 以商品眼光看待音樂產品,發現要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大盈利,便是制造偶像 。這就是為什么近年又刮起偶像風的原因。 中下游作業方式改變   許環良說,偶像唱片只須憑一兩首主打歌曲就可以大賣,但是里面可能70% 的“白痴”歌曲會讓其他理智的消費者卻步,連帶影響整個市場的景氣。   那么,這和海蝶由制作公司變成唱片公司有什么關系呢?   許環良解釋,一張唱片從最初的詞曲創作到最后交到聽者手中,一般經過 三個階段,通常由唱片公司或制作公司從歌曲創作到制作(或稱上游),然后 再由唱片公司負責唱片企划與包裝(中游),及發行給唱片行零售(下游)。 而唱片業吹起并購風后,中下游作業方式改變了,身為制作公司的海蝶只好順 應環境轉型求存。   他以陳潔儀的唱片為例,進一步解釋說,“以前,海蝶只須負責上游作業 ,唱片公司自然有熱誠的企划宣傳人員去推動優秀的歌曲。可是時移勢遷,今 天制作公司和唱片公司開會,單單花在選歌的會議就可以拉上一年,好不容易 決定了,不巧并購風吹來,新官上任,又要重新開會討論,重新經歷一次精神 磨難。   許環良認為海蝶過去的本地歌手“兩個女生”和伊雪莉都曾遭遇這種拖累 ,至于蔡淳佳,他干脆說:“等到唱片做出來,歌曲的形態可能都過時了,怎 么紅呢?”   遭殃的還不只是歌手而已。制作公司必須靠歌手出唱片所得的版稅才得以 運作,如果歌手的唱片拖拖拉拉出不來,制作公司就無法維持下去。許環良坦 承,在情況最壞的1998年,海蝶曾經背負50萬元的虧損。 新宣傳策略突破困境   幸好海蝶在苦思良策之下,終于找到困境的出口。許環良說,改為唱片公 司后,海蝶也直接負責唱片的中下游作業,首先考慮到,既然市場不好,公司 要賺錢,能不能設法拉低成本?當海蝶在台灣推出旗下的馬來西亞歌手必愛的 唱片時,決定為這名另類歌路與音樂的歌手嘗試新法。   “我們決定不要花那么多錢宣傳,如果成本可以少五分之一,這樣一張唱 片是不是不用賣10萬張,而是1萬張就可以回本了?”   今年初,許環良找上台灣兩家最主要的連鎖唱片行之一的玫瑰唱片行,說 愿意讓他們獨家發售必愛的專輯,同時給他們雙倍的銷售利潤,條件是,玫瑰 必須把必愛的專輯放在店子最顯眼的位置,并且每天播放她的歌曲。玫瑰覺得 但試無妨,結果終于見效。因為走進玫瑰的消費者,很多被必愛的音樂特色吸 引住了,好奇之下買了這個不見經傳的陌生歌手的唱片。   必愛的唱片策略奏效,激勵了海蝶的士氣。他們決定再簽下另一個另類歌 手──曾獲台灣中廣電台最佳流行節目主持人獎項的王介安。海蝶幫王介安出 片,是又一個讓人跌眼鏡的動作,不過對于這一個非主流的歌手,海蝶又再一 次發揮嶄新的宣傳概念,即“有限傳播”來瞄准特定聽眾。   海蝶宣傳王介安唱片的策略,原本是在王介安的電台節目《星河夜語》中 ,安排他每晚和一名女助理合唱。結果沒想到那名從未露面的女助理和王介安 配搭完美的悅耳歌聲,引起了聽眾的好奇,就這樣制造出市場需求。最后海蝶 干脆不按牌理出牌,推出買王介安與女助理合唱的單曲專輯送王介安唱片的新 穎配套,加上王介安個人固定聽眾群的支持,海蝶終于小賺了一筆錢。 阿杜從“棄嬰”到紅星   海蝶“環繞”必愛與王介安發動的兩次“游擊戰”取得成功,替海蝶注入 了信心,然而這兩名歌手畢竟屬非主流,作品反應雖好,仍未達真正的暢銷標 准,而海蝶手上另一名本土歌手阿杜,出片似乎仍然遙遙無期。   出身1998/99年度海蝶“非常歌手”訓練班的阿杜,因為歌聲特質出眾而 被許環良看中簽下,并于2000年簽給台灣一家唱片公司。阿杜于是赴台居住, 為接下來出片作准備。可是,在歌壇流行周杰倫的當兒,唱片公司對于阿杜始 終缺乏信心。在唱片公司與海蝶周而復始的會議上,許環良經常聽到的問題, 不是擔心28歲的阿杜唱片能不能賣,就是阿杜不會講話,怎么展現偶像式的魅 力?   海蝶好不容易說服唱片公司替阿杜請來一名老師教他講話,可是阿杜的不 擅言詞卻讓老師束手無策,最后丟下教鞭認輸而去。同年年底,那家唱片公司 也因為市場不景氣,被一家國際唱片公司并購了。   兩年還出不了唱片的阿杜,其實一直都是靠向海蝶預支版稅生活,所以當 許環良確定“阿杜(的唱片發行權)又被轉售”給新東家后,他還真不知道該 怎么向阿杜交代。   許環良說,就像一個小孩被寄養在別人家,然后一直被轉賣,久而久之他 也會慢慢對自己失去信心。“我開始問自己:當時是為什么看上阿杜的?現在 如果我把他轉去給其他唱片公司,他們對阿杜跟我會有同樣的想法嗎?答案可 能是不會,而且再等下去,阿杜還是不知道什么時候可以出唱片。”考慮清楚 后,許環良終于當機立斷,決定替阿杜和那家唱片公司解約,拿回來自己作。   今年4月3日,阿杜的唱片完成,海蝶再借助于之前必愛和王介安專輯的零 售經驗,再次和玫瑰唱片合作銷售阿杜。結果發現,只要唱片行一播阿杜的歌 曲,他的歌聲就能推動唱片銷量,這樣的直銷法,使到阿杜在短短一周內躋上 十大暢銷榜。由于一播就賣的效應,唱片行也樂于多播阿杜的歌曲,從而使唱 片的排名節節上升。這時,媒體開始注意起這個陌生的名字,并且好奇他是何 方神聖。   發片第三周,海蝶正式安排阿杜和媒體會面,結果沉默寡言的阿杜輕易贏 得媒體的歡心,因為記者們除了欣賞他的實力,都喜歡他靦腆一笑時露出的兩 個酒窩。在媒體的大力宣傳下,阿杜的聲音進一步占據更多歌迷的耳朵,成為 台灣上半年最成功的歌壇新人。   今天,當你被阿杜的歌聲感動時,或許沒有料到在他的背后,多虧有許環 良和海蝶同人的良苦用心和大膽創意,才能造就幕前這一顆傳奇的新星。 -- 仍舊在辨認漸漸淡的氣味 記起當天的鮮花會飛 遊玩在大地 漸漸再不顧忌 那曉得剎那轉了天氣 我記起跟你一起花裡遊戲 那笑聲多愉快多美 耀 我記起跟你爭先吸一口氣 走過多芳香的奇妙世紀 到這天恐怕一切將要忘記 那記憶荒謬更淒美 到這天跟你一起不再頑皮 約定下世紀再嬉戲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13.211.186
文章代碼(AID): #zBHyOrw (KITCHAN)
文章代碼(AID): #zBHyOrw (KIT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