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西洋鏡里看慈禧 評英語音樂劇《慈禧ꐠ…
副刊 2003-09-10
西洋鏡里看慈禧
評英語音樂劇《慈禧太后》
--------------------------------------------------------------------------------
● 林仁余(文)
因為沒看音樂劇《慈禧太后》去年的首演,這次再演對我來說是
全新經驗。本地作品大多難逃演一次就被束之高閣命運,《慈禧太后
》如此大型制作能重新包裝再出發,說明本地英文商業劇場已逐漸形
成氣候。
開場的火車車廂場面,以及女畫家來到紫禁城,舞台設計及燈光
的確令人一亮,確有商業制作的氣派。可是全劇過份倚重以那大屏風
作為背景,雖然有不少變化,卻也令人絕對單調。
劇情以眾人對慈禧太后的種種負面評論開始,作曲者李迪文打算
為慈禧翻案,音樂劇通過美國女畫家入宮為慈禧畫像,聆聽慈禧敘說
自己的過去,穿插扮演一些過去的場面。編劇者選擇女畫家作為進入
慈禧內心世界的工具,可是在劇情中,她一直只是在聽慈禧說話,而
且對這“一面之詞”全盤照收,還產生同情,過程未免過于簡單。
李迪文懷疑的“一個住在深宮之中,不識字的老太婆,怎么可能
擁有這么大的權力?”劇中的老年慈禧通過几次談話就能把一個看起
來頭腦很清楚的人“洗腦”,不正說明她的確不簡單嗎?
人物形象單薄
《慈禧太后》的劇情概念有百老匯音樂劇《國王與我》的影子,
可是后者中洋人女教師通過一件件親身經歷事件,逐漸認識那被誤解
的泰王,套個朮語是“在行動中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慈禧太后》中的人物都是卡紙剪出來的平面單薄形象,三朝皇
帝咸丰、同治、光緒,只是協助交代情節的跑龍套。串場的兩個“記
注官”(負責記錄皇帝起居行動的官吏),也只是換場的調度工具,
完全沒介入劇情。反面人物“敦親王”,我們只聽到他要爭奪皇位心
聲,唯一行動是派几個人擋住慈禧,不讓她見到咸丰皇帝(可是卻在
咸丰臨終的關鍵時刻,讓慈禧母子見到他,立同治為皇儲),以及讓
兒子引誘同治皇帝去嫖妓。
記者出賣女畫家
唯一劇情高潮是結尾時記者對女畫家的出賣,把她所提供的慈禧
故事歪曲后寫成新聞,來協助帝國主義顛覆清王朝。結果,戲中不管
是對慈禧的了解或誣蔑,都是來自兩個洋人的眼里。作為一個本地制
作,這的確是不尋常的視角。
李迪文創作的音樂雖然平易近人,卻缺乏把人帶入感情世界的能
力。飾演年青慈禧的陳潔儀在9月6日晚上的演出則比較慢“熱”,開
始兩首歌聲很弱,缺乏信心,令人擔心,幸好在歌曲《沒人了解我》
開始進入情況。謝幕時觀眾給予陳潔儀的熱烈掌聲,說明觀眾對“自
己人”還是特別支持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203.73.254.140
KITCHAN 近期熱門文章
PTT偶像團體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