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 We feed the world

看板Easy作者 (Incurable)時間17年前 (2007/06/13 13:2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documentary 看板] 作者: milonga (東清村三號) 看板: documentary 標題: [評論] We feed the world 時間: Wed Jun 13 01:26:00 2007 ⊙轉載自 http://www.wretch.cc/blog/wanshuen&article_id=7630604 (圖文) 五月中旬看了 We feed the world 這部紀錄片,與2005年看到的達爾文的夢靨 (2004),花之島(1989) 連結起來,還有身邊陸續聽到的人們的相關故事,心裡有許 多感觸。總覺得應該將這些訊息廣為傳遞。例如達爾文的夢靨曾在2006年的國際紀錄 片影展中在台播放,但大家都很清楚這類的影展所能接觸的觀眾實在有限。 多一點想了解的欲望,也就多一分改變的可能。 我將最近讀到的一個介紹文翻成中文。此文作者為地理學者,索邦大學教師,他 所提及的視角當然較以歐陸觀點出發,但仍頗有提供華文讀者作為了解此片訴求的參 考價值。 歡迎轉載此文,也希望很快台灣能引進這部影片。 (當然,以台灣的電影制度,能在影展中看得到就很不錯了,不過法國由於Cinema d'art et d'essai 組織的關係,在各大城市中都有電影院上映此片)。 影片摘要: 在維也那,每天所有沒被消費掉的麵包都會被銷毀,其數量整整足以餵飽奧地利 第二大城:Graz。全世界大約 350.000公頃的農地 (多數在拉丁美洲) ,被用來耕種 黃豆,主要用作歐洲蓄養牲畜的糧食。然而這些國家中,有近四分之一的人民在持續 性的饑餓中受苦。每個歐洲人每年吃掉10公斤的綠葉蔬菜,它們主要以完全工業化的 方式在西班牙南部耕種,而此種農業在當地已導致嚴重的缺水問題。 介紹: 如果 Peter Brabeck,雀巢 (Nestle) 集團的總裁拍胸脯向我們保証:現今的食 物是前所未有地有益健康。那麼我們為何不相信他?只不過,難道他從未去過非州, 或哪怕僅只是在影片中看到他的請願者對他的口是心非的控訴?一些電影工作者越來 越以他們具警報性的影像作品,來響應全球性的糧食匱乏和糧食工業生產線間的失調 問題,具現身為一個糧食消費者的不安。 Morgan Surplock 以 Super size me (麥胖報告) 一片,在2004年好好賞了麥當 勞一記巴掌, Hubert Sauper 在第二年,以 Darwin's nightmare (達爾文的夢魘) 中對尼羅河鱸魚生產線的調查緊追而來。2006年,Richard Linklater 在 Fast food nation (速食王國) 中征討美國的肉品蓄牧業者。 接下來,在兩個奧地利人,Nikolaus Geyrhalter 以他具聖經意味的片名”Our daily bread” (我們每日的麵包) ,以及 Erwin Wagenhofer 的片子”饑餓市場” (法文片名譯,英文為 We feed the world) 揭露了 (多麼沉重!) 我們糧食產銷系 統的災難性政策! 我們現在來到了問題的重心。根據 Jean Ziegler ,那些由科學家與政客所設計 的農業”模範”加重了無法衡量的破壞。這位日內瓦的社會運動者,為聯合國主持糧 食權利問題,如此沉痛地說到:”每個餓死的孩子都是被謀殺的!因為以我們目前所 生產的糧食,足以餵養 120億人口!”而如果那些影像有時顯得不堪,至少它可以傳 遞給消費者一點批判精神,關於他們的”自由選擇權”,尤其,關於低價食物所導致 對食品品質的傷害。 一部接一部的影片,尤其在 We feed the world 中,觀眾被提醒到,這些擁有 強大經濟權力的食品工業集團,其實將它們的財富建立在人們每天需要進食數次的必 要性上,並輔以無盡的廣告轟炸,主要只在灌輸一個想法:自由就是”爭取時間”, 而不必開伙的生活勢必更美好。同時在這些集團的上司正在高等餐廳用餐時,我們正 該再多吃一堆垃圾食物。根據 Wagenhofer ,正如同一個組織好的市場,這些糧食工 業公司現在被認為是過胖現象與饑餓問題的主要源頭。 況且導演正是某天早上在一個現實的市場中 (維也納的 Le Naschmarkt市場) , 從他手上正要買的一粒蕃茄哪裡來這事,對自己提出了問題。無疑的當時他腦中必定 閃過了那部強烈的 Jorge Furtado (巴西) 的短片 Ilha das Flores (花島)。 在奧 地利,西班牙,巴西,羅馬尼亞和法國各地進行訪查後, Wagenhofer 發現了密集式 牲口豢養的被虐動物現象,食品運輸系統的荒謬,以及安達魯西亞地區 (西班牙) 被 摧毀的當地風景。他訪問了農業學家,生物學家還有為布魯賽爾漁港工作的英國漁人 ,和法國布列塔尼的老漁夫。在不願看見該公司產品所造成的災難性狀態的瑞士雀巢 集團主管面前,這些見證像一堵牆般豎立著。這位主管除了吹噓著他們的產業模式, 甚至還認為水早該是一種商品,而非是人人應得的基本資源! 因為害怕對集團形象有損,而不願讓媒體自由地報導他們的生產方式,Wagenhofer 拍到了食品公司的配合。而這也是這些難得影像的力量所在:它”說”得其實比深具 危險性的字詞更多。 (...此段省略) 這部帶著末日步履的紀錄片,在德國與奧地利上映時卻是賣座第一。它為一個全 球性的,統調的農業政治請願。由於正因為牽涉到:以前的農業政策是國家性的 (後 來被飲食安全的問題質疑) ,或者是區域性的,如歐洲共同的農業政策。然而如今商 業將它納入了全世界的水平上。失去了警戒線,自由交易造成了叢林守則,以及唯利 是從的狀態。影片中的訪調在不同的問題比例上來回,去凸顯它們之間層疊的複雜關 係。 接下來,是為了找到離開這種困境的一些解決方式。這部影片雖然並沒有給我們 ,但方法還是存在的,特別是例如在拉丁文化的國家中,以共餐的樂趣這樣的飲食習 慣與品質,減少速食生產中產生的浪費。解決方法存在於想要避免這類自殺傾向生產 方式的明智消費者身上。 例如義大利的 Slow Food 運動已在50多個國家中集結了 85000人,為此問題努 力中。而且,全世界都存有對抗這20世紀最大型工業性浪費的潛在力量。 因為我們不要一個糧食惡夢。 譯自法文:Le marché de la faim / We feed the world (Erwin Wagenhofer) 原作者:Gilles Fumey ( géographe, université Paris-Sorbonn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70.158.167 ※ 編輯: milonga 來自: 219.70.158.167 (06/13 01:26)

06/13 13:24,
借轉,謝謝
06/13 13:2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8.99.183
文章代碼(AID): #16Rt-Z3L (Easy)
文章代碼(AID): #16Rt-Z3L (Ea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