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三槍”槍槍放空 “十月”拳拳到肉

看板DonnieYen (甄子丹)作者 (CHALA-HEAD-CHALA)時間15年前 (2009/12/13 18:38),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難得一篇無劇透的電影推薦好文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3日03:22 四川新聞網-成都日報 從2002年賀歲檔的《英雄》發軔,中國式大片“成也藝謀,敗也藝謀”。張藝 謀一手建立起來的“中國式大片體系”屢次創造票房神話同時,也產生了嚴重 的副作用:高票房與低口碑的悖論,形式與內容的割裂,精神內涵的空洞化… …本周上映的《三槍拍案驚奇》(以下簡稱《三槍》),並沒有擊碎中國式大 片的“七年之癢”,反倒更像舊有審美體系的絕響。而將於本月17日上映的《 十月圍城》卻可能成為破局之作,這部商業化主旋律電影重新定義了中國式大 片,為純感官視覺審美注入了精神追求,一種可貴的犧牲精神和人文理想,讓 社會主流價值精神與觀眾產生共鳴,其成功的探索也許將為今後國產大片製作 帶來一場“十月革命”。 將精神內涵注入動作片 內容與形式統一 商業娛樂大片賣點其實很簡單,要麼打,要麼笑。至於為什麼打,如何讓人笑 ,內容與形式的割裂在張藝謀手中一直沒得到解決:《十面埋伏》中為“讓打 繼續”,小妹章子怡一次次“原地滿血復活”;而《三槍》笑料之直接、笑點 之低,完全可照搬目前對相聲界的批評:“直接撓觀眾胳肢窩。”以張藝謀式 大片代表,目前國產大片陷入僵化模式,動作片一開場就是大打,15分鐘後小 打,中段再來次大打,中段到結尾兩個小打,最後高潮,結了。 《十月圍城》打破了這個模式,將精神內涵注入動作戲,內外兼修,文武雙全 。《十月圍城》中的打戲讓人窒息,令人震撼,原因在於經過影片前半部分充 分的情緒鋪墊,觀眾已深深認同角色,與人物命運生死與共。片中每個人的打 鬥各不相同,揚長避短,充分顯示了個人特色,真實可信,而不只是一段段功 夫秀。甄子丹是打星出身,動作場面拳拳到肉,回廊跑酷場面更大顯身手;黎 明是偶像派,打起來避實就虛,天梯阻敵以一敵眾,動作場面編排得飄逸玄妙 ,打得花團錦簇;巴特爾是籃球明星,他用椰子的扣籃式絕殺相當驚豔。影片 最後60分鐘全城連環追殺,打鬥場面一場接一場,但編排有序,不戀戰、不炫 技,始終忠實於影片敍事節奏和情節發展。觀眾看起來緊張但不疲勞,情緒緊 隨人物命運起伏。這部商業片有理想、有情懷,用充滿悲壯的犧牲昇華了主題。 城中皆義士,無人似明星 明星融入故事 明星是商業電影的標籤,以往國產大片往往在明星偶像個人秀與整體劇情間顧 此失彼。從《英雄》到《十面埋伏》,張藝謀因“不會講故事”飽受詬病,《 三槍》敍事如玲瓏棋局,但那是因為照抄《血迷宮》,這是科恩兄弟25年前的 處女作,而張藝謀此次只是做了一個漢化版補丁。演員表演完全是趙家班劉老 根藝術團演出集錦,難怪有人說這是一部趙本山導演的電影,張藝謀只是攝影 師。 《十月圍城》“九帝一後”配置,但看過影片後你才發現,一眾明星洗盡鉛華 回歸角色本身。選角上,李宇春、巴特爾、王柏傑的個人魅力氣質與角色融合 ;論演技,王學圻奉獻了影帝水準的演出,梁家輝、張涵予契合歷史人物;說 突破,反派胡軍、悲情謝霆鋒、打星甄子丹脫胎換骨……雖是群戲,但個個出 彩,不僅僅是明星臉,達到了“城中皆義士,無人似明星”的效果。更重要的 是,以往大片投資的大頭都花在大明星片酬上,但《十月圍城》雖群星雲集, 但演員片酬只占總投資1/4,監製陳可辛一語道破眾多明星願意友情價出演的 天機:“劇本好!” 平衡歷史與娛樂 注入時代主旋律 以往中國大片取材於歷史,但在歷史與娛樂的平衡之間顧此失彼。張藝謀也想 過為商業大片注入人文氣質和思考,但《英雄》中的歷史觀是倒退的,《十面 埋伏》中的愛情是扭曲的,《滿城盡帶黃金甲》放大的是權力和欲望,到了《 三槍》,他乾脆躲避“崇高”,降低身段“娛樂至死”,最多不過把洋匹薩改 成肉夾饃。 《十月圍城》卻表現出優秀的平衡感,該片核心劇情講的是孫中山到港,清廷 爪牙與革命義士之間的刺殺與保衛。故事由頭並非虛構,歷史記載1905年10月 15日這天,孫中山的確到港一天,可惜僅隻字片言。這段語焉不詳的史料成了 《十月圍城》的故事線索。片中的歷史厚重感和細節讓人讚歎。為尋找歷史感 ,這部投資1.5億元人民幣的影片耗費4000萬元鉅資,耗時8個月在上海勝強影 視基地還原了1905年的香港中環。為拍一部電影,這值得嗎?導演陳德森說: “《十月圍城》不是那種混的電影,我混不過去,我不能騙觀眾。” 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本來可以成為電影充分的養料,但不少 導演卻取之皮毛,戲說惡搞、顛覆獵奇,速食式地消費傳統文化。《十月圍城 》從故紙堆中找到新視角,注入時代主旋律,微言大義,在歷史與娛樂之間找 到了平衡。 中國式大片更要有強健精神 不用媚俗討好觀眾 以往國產大片最大誤區在於以為商業片就只是娛樂觀眾、討好觀眾,以媚俗的 姿態出發,結果不僅沒有取悅觀眾,反而以犧牲觀眾口碑換來票房利益。多年 來,張藝謀的大片部部大賣,並非靠電影本身征服觀眾,更像是以其名聲征服 了影院經理,獨霸放映空間,這種現象也被賈樟柯批評為“壟斷公共資源”。 作為導演,拍電影當然要對投資商負責,但同時也要為觀眾負責。陳可辛說: “我在香港拍戲,知道要討好年輕人,但年輕人只喜歡感官刺激,你要講一點 點命題的東西他都不要聽,我很沮喪。《如果‧愛》讓我很沮喪,《投名狀》 讓我重拾信心,它讓我知道,原來你只要拍得好,還是會有人買票去看,所以 才做《十月圍城》。” 《十月圍城》講小人物和無名者的犧牲,讓人感到“每一個犧牲都是不朽”。 片中的小人物都不經意地走進了大歷史,有人為報恩,有人為了下一代,有人 則為了重拾尊嚴,為了親情、愛情、友情,而不是空喊愛國。當眾多私人情感 匯合於革命洪流之中,激昂的時代主旋律引起觀眾共鳴。該片的香港導演陳德 森主動把《十月圍城》定位為主旋律商業片,他說:“中國式大片不僅要有強 壯的體格,更要有強健的精神。” 不再追求打入好萊塢市場 國內市場才是根基 張藝謀當年曾委屈地表示,國產大片為收回成本必須依賴海外市場,只好拍古 裝武俠,因為功夫是海外片商唯一認可的元素。《英雄》在北美創造了國產電 影最高海外票房,讓張藝謀和張偉平名利雙收,也讓更多大片為迎合海外市場 而淪為一場功夫秀,人文內涵缺失。陳凱歌《無極》被“退貨”就是這場豪賭 的悲劇——依賴於別人的市場,只能聽從別人擺佈。 在張偉平操盤下,張藝謀的電影就是一門生意,此次《三槍拍案驚奇》在北美 上映也將採用一個令中國觀眾感覺十分怪異的片名:《一個簡單的麵條的故事 》。其實,電影不僅僅是一門生意,更是一種文化。投資6億元人民幣的《赤 壁》能夠席捲亞洲市場,高投入高回報,就是依靠歷史文化的力量。 如今國內電影市場連續三年全球增幅第一,完全有能力支撐起國產大片,完成 自我造血。時過境遷,目前國產大片無不以做好國內本土市場為首要目標,然 後輻射東南亞市場,而不再追求打入好萊塢市場。國產大片生存環境在變,註 定製作內容也要變。《十月圍城》這樣一部講中國人自己的歷史,講中國人特 有的士為知己者死,講“因為愛我者知我為何而死而慷慨赴義”的中國式大片 ,可謂生逢其時。 本報記者 衛昕 -- 甄子丹板 視聽劇場=>Idols_2HKCN=>HK_Boys=>DonnieYen 同步更新blog http://www.wretch.cc/blog/billlin1226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114.70.23
文章代碼(AID): #1B9CGInr (DonnieYen)
文章代碼(AID): #1B9CGInr (DonnieY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