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樣] 臺北數位藝術節《交響樂計畫–壹,機械提琴ꄠ…
2010DAF Symphony Project-I.violin
第一屆數位藝術表演獎首獎作品
編舞:黃翊
裝置:王仲堃、李柏廷
作曲:孫仕安、焦安溥(張懸)
舞者:胡鑑、林柔雯、程心怡、張堅豪
主辦:臺北市政府
承辦:臺北市文化局、數位藝術基金會
活動期間:2010-12-02至2010-12-03
活動時間:19:30-20:00
肢體的延伸、隔空演奏小提琴、舞蹈與科技聯手演繹音樂的新可能。
編舞家黃翊與聲音藝術家王仲堃跨域打造一個舞蹈與互動樂器的全新創作。
構想來自舞蹈的身體,在空間中的精確位置,
若比做小提琴家精準的演奏每個音符一般,
是否能將肢體藉由數位的媒介,捕捉空間中的動態,
藉以轉換成為控制與演奏機械樂器。
難得的經驗。作曲家焦安溥的作品。
西門紅樓八角樓二樓劇場。約二百人。呈三面臺。四把機械提琴散置各處。
提琴音起,無調性的音樂在空間中迴響,舞者模擬提琴弓與弦的動作,隔空
拉琴,琴聲隨之呼應,琴音強烈放任,舞蹈動作如行雲流水劃開,男女舞者
互相搭合,在提琴聲中起舞,二人猶如一人,忽激昂,忽輕緩,舞蹈與琴聲
結合。
演出約三十分鐘,隨後有編舞家黃翊和聲音裝置藝術家王仲堃的Q&A。
這次的音樂不完全是由機器演奏出來,比較多的比例是由事前演奏的提琴合
成,再和現場提琴穿插,此次大多是這樣的組合,因為裝置的時間還有很多
問題需要克服。
音樂是由二位作曲家做的,一位是孫仕安,一位是張懸,也就是焦安溥。一
位是古典音樂背景,一位是流行音樂背景。
從演出的樂音可聽出,裝置發出的聲音還有一些特性,它畢竟不是真的人,
所以要找到跟機械結構的特性,進而去作曲,必須要一些時間磨合,這是第
一步完成的進度和選擇。這次的配置是個選擇,未來還有下一個版本。
之所以選擇提琴當樂器,是因為黃翊對交響樂計畫有個嚮往,未來可能是個
交響樂團的編制。
會做這個作品,起點是2008年,黃翊在雲門舞集二團做了一個作品叫《身.
音》,服裝設計師在畢業論文裡面做了一個服裝,請黃翊去編舞,他看了大
吃一驚,因為服裝設計師用了很多完全沒辦法想像可以放在舞者身上的服裝
概念。
有一件是魚骨裝。當年春鬥的海報是一個人的側面,用一圈一圈橡膠的結構
,從身上刺出來的結構,又去計算身上形的曲線,去找到對稱的曲線,就好
像把脊椎放在外面,可視的一個設計。所以可以看到人的脊椎在側面剖面圖
的衍生,好像骨頭長在外面。
當舞者在波動的時候,可以看到脊椎的波動在外面的放大。當這些塑膠片交
疊的時候,產生一種雨滴的聲音,因為用塑膠片交疊,好像下雨的聲音,彷
彿可以聽到脊椎的聲音。
因為這一個服裝概念,讓黃翊想到,其實可以依靠外力讓身體發出聲音,所
以音樂因為身體而產生,而不是一般常常要舞蹈配合音樂,或音樂配合舞蹈
,而是由舞蹈本身來製造出音樂,因此產生《身.音》這個題材。
2008年春鬥演出的時候,黃翊就把樂器結構在舞者身上,所以當舞者在動作
的時候會產生音樂,用那樣子的概念來做了個作品。
當年樂器直接附著舞者身上,而後黃翊希望,是不是能夠讓樂器跟舞者分離
,但是仍然保持這樣子的關係?於是想到用科技來做。當時在想要找誰合作
時,黃翊的老師介紹了一位同學,就是王仲堃先生。
王仲堃帶黃翊到工作室,黃翊去google他,發現王仲堃有很多樂器裝置。像
一個木魚,加了尾巴之後,就真的是「木魚」。
王仲堃一系列作品都是跟樂器有關的,因為他做的是動力裝置,所以可以看
到很多的動態,所以黃翊第一個想法就是找他,要求跟他合作,而他也答應
了,才有交響樂計畫。
王仲堃也分享,那時候聽了這個計畫之後,覺得滿有趣的,而且滿興奮的一
點是,他其實在大學的時候就在玩動力雕塑或機械雕塑,從那時到之後一路
下來。
剛開始在做動力機械時,其實也會想到有關於舞蹈的事,因為機械好像就會
跳舞,所以當黃翊跟他解說這個想法時,王仲堃覺得是一種新的挑戰。
一開始黃翊就說做小提琴吧!過了幾個月後,黃翊寄了一張明信片給王仲堃
,那張明信片有提琴圖片,是法國人照的。黃翊提議:「那我們就從右邊做
到左邊吧!」
本來計畫是當完兵後用一年的時間來做,但是黃翊厲害的就在這裡,他滿有
衝勁的!那時候數位藝術節要辦第一屆的表演藝術甄選,黃翊和王仲堃就想
他們應該有這個經費,所以就去報名,一直到今天的首演。
其實過程非常緊迫,因為機械樂器對王仲堃來說是他一直在做的事情,唯一
不同的是,他以往是做自製的樂器或是創造一個全新、截然不同於以往的樂
器,但是黃翊給王仲堃一個非常大的難題,就是給了小提琴或大提琴。
就樂器而言,提琴是非常難學的樂器,何況現在要像初學者一樣從頭開始,
又要讓機器去演奏,所以這次對王仲堃來說就是一種爆炸!
在過程當中,他們也想了很多辦法、想了很多方式去做最好的呈現,比如說
事先跟作曲家對談,找出一個辦法,就是用真人來模仿提琴聲音,請他們用
想像力創作這樣的東西產生出來的聲響,以這樣子的方式,作曲家最後的階
段也開始按照樂器的音色去衍生更多,做無限結合。
黃翊會選擇小提琴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小提琴很小。2009年,他跟北市國合
作的時候,有機會看簡文彬老師指揮樂團,那時候的首席李宜錦小姐以近距
離在黃翊面前拉小提琴,他發現用那樣子的力度,以人的手開始拉弓,因為
必須站著,所以只有手部的動作可以演奏,但是產生出來的力度跟聲音質感
讓黃翊想要去詮釋這樣的樂器。
小提琴體積很小,所以在裝置藝術上會很困難,因為必須要設計得很精細,
才能夠把所有的裝置放在這麼小的空間內,而這樣子的樂器被詮釋後,也許
將這樣的經驗運到別的樂器上會容易得多,所以第一關就想要用小提琴。
今天其中一位作曲者張懸也在現場,黃翊請大家給她一個鼓勵,謝謝她!
這次的作曲非常的辛苦,因為表演藝術跟裝置不太一樣。表演藝術是人,很
容易可以直接去做現場的詮釋或者是微調:但是裝置在設計的時候就必須要
將它能夠做完的機構設計好,最後完成的時候只能就它原本的設計做微調,
沒辦法在現場改變成另一個東西,因為需要很多的時間畫圖、證明還有組湊。
還有另一位非常重要的功臣李柏廷先生,這次裝置中的每一樣零件幾乎是重
新訂製的,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完成。
對於出國表演的可能性,黃翊表示還滿希望的,但還不知道。
2011年,黃翊跟王仲堃在當兵的時候,這個作品會受邀雲門舞集二團去春鬥
演出。藉此希望這次臺上看到的演出會再做一個延續的版本、再做更多的推
進,也希望能再轉化更多的音樂還有微調更多的音樂,讓裝置跟機器本身可
以有最好的結合方式。
會再選擇更多的大提琴或小提琴嗎?黃翊笑說,就是用這四把,因為光是這
四把就已經花費不少,所以如果還要更強烈編制,可能要幾年以後,慢慢存
錢才能完成,也希望如果大家願意贊助的話……
問到音樂和舞蹈之間的關係,黃翊想了一下:「可以請焦小姐回答嗎?」於
是安溥就從音控臺走到舞臺中央,豎大拇指向黃翊和王仲堃比了「You good
」的手勢。
向大家問好,自我介紹是焦安溥。
說到這次和仕安一起完成初步的音樂部分,比較有趣的地方是在中間不斷的
跟黃翊也好,或者是跟機器試著去做新的磨合,不管是在舞蹈的結合或者是
在樂器跟機器結合,試著在可能跟人拉的大提琴之間或小提琴之間可以有個
互動去做結合。
今天呈現出來的完成度是很高的,但不見得是一開始寫音樂的立意。
今天仕安不在,以安溥跟仕安中間的一些討論,其實他們一開始是在模擬提
琴之間比較怪異的聲音,誠如大家剛剛一路聽下來的,一些很詭魅的,甚至
有時候是沒有基本調性的東西。
這些東西並不是一開始憑空想要鬼魅,而是他們試圖希望能夠創造一個在音
樂上可以包覆的空間,讓舞者揣想機器看似很詭異的擺動,但實際上出來的
聲音,也許不是那麼完整的調性,但其實有很奇異的氛圍,也有很奇異的律
動,所以尤其像仕安的部分,像第一段、第二段和最後一段小提琴的部分,
可以看到他很認真的去做鋪陳跟最後被私底下暱稱做「混沌」的最後一個小
提琴亂舞的階段。
那是期待在大家願意贊助的情況下,讓這些青年才俊們(手比著黃翊和王仲
堃)無懼風雨之後可以慢慢的讓他們都希望的一些想法可以呈現的下一步。
安溥的大提琴部分基本上也是按照這個念頭,但她原本想像說,如果多點錢
、多點時間的話,大提琴其實可以去做比較用力的手臂揮舞或擺動。
後來在溝通以後,黃翊給安溥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回到一個基本的認同感,
就是機器是不能取代人拉的東西。安溥認為這是這個計畫裡面非常有趣的東
西,並不是模擬人可以做到的任何境界,而是在機器已經變成一個動作的情
況下,這樣子的動作或設計出來的所謂的「movement」怎麼樣可以跟提琴產
生出來的樂音發生新的共鳴或共振,然後出現一個新的頻率,他們一直都希
望能夠找到這個所謂的頻率。以上就是嘗試的過程。
安溥還滿期待在春鬥的時候可以完成更多有的沒有的東西,她覺得今天看起
來滿令人感動的。可能眼前離想要做的東西還差那麼一小步,就可以看起來
更自然或爆發性可以更強,她其實還滿樂觀也滿期待的,也希望大家抱著這
種樂觀和期待,等待剛剛黃翊講的下一個計畫或這個計畫的再衍生。
安溥也謝謝大家給她一個機會編大提琴,謝謝大家來聽她跟仕安還有黃翊、
阿堃、柏廷的作品。謝謝大家。
講完之後,安溥就離臺,回到原來站的音控臺。Q&A繼續。
小提琴在拉動的時候,會發出機械音,是想要的效果嗎?
王仲堃回答,就他來說,那是一定的。因為其實機械本身就會發出聲音,而
他對聲音也滿感興趣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來自於在做機械動力時所發出的聲
音,所以聲響出現的過程都被考慮在內。
這次有二位作曲家,需要先協調還是各做各的?
黃翊說明,二位作曲者的背景不一樣,一位是古典出身,一位是流行樂出身
。(仕)安的特性是有古典樂的訓練背景,安溥張懸是憑直覺以吉他抓和弦,
用錄音的,所以這二位作曲者的創作模式完完全全不同。(仕)安給譜,安溥
給錄音,這是完全不一樣的。
最有趣的一個點是當黃翊聽到安溥用唱的,後來他請了翡翠來拉一遍她唱過
的東西時,那個力度跟聽到安溥在跟翡翠共作的過程是非常精采的一件事情
!聽到女生的vocal變成很渾厚的大提琴的力度。
在跟這麼多不同的作曲者一起工作時,黃翊學習到的是他們在想像那些畫面
這回事,當他們看到黃翊組織出來的舞蹈之後,他們怎麼去想像腦海中的音
樂,因為音樂創作是非常特殊的一件事情。
黃翊不知道到底作曲者的腦中到底是怎樣構思出這樣的旋律,那個旋律為什
麼會被創造出來?就像很多人也會覺得舞蹈是怎麼被創造出來一樣,所以他
非常好奇作曲者的想法。
因為仕安的古典背景非常強,所以黃翊必須出很難的題目給他,希望他能夠
完完全全的服貼整個動作。告訴他裝置的特性,他再去模擬,設計出舞者的
動作,每一個動作都要服貼音樂,所以舞蹈就像一個已經解構好的音樂,有
已經解構好的節奏,但是由孫仕安來貼合,這是給他的題目。
安溥的題目是黃翊讓舞者做一段solo,剛剛演出時看到的在紅色、藍色燈光
下跳的那段solo。先做了30秒給安溥,然後她看著影片,開始想像音樂,接
下來換安溥出題給黃翊,她唱vocal,黃翊照著vocal來編舞。
跟二位作曲者在工作的時候,黃翊先建立好一些各別二位作曲者作品中已經
既有的可以討論的依據。他必須建立好一個基底,他們二個才有辦法交談。
因為剛開始二位作曲者沒有一個基底的時候,很難做溝通,好像空談,沒有
辦法聽到旋律。所以當這樣子二位作曲者都開始有了各自的素材之後,黃翊
讓他們會面,開始回去討論,中間當然有一些磨合期,接下來就會開始交換
彼此的意見。
孫仕安會就他的想像來建議安溥,安溥也會聽到孫仕安的東西給他建議,二
位就在整個過程中互相交換意見,完成這個藝術。這次的做法是這樣。
為什麼不找一位作曲家,而是請二位?
因為有小提琴、有機械,這二個很衝突。安溥是流行音樂,孫仕安是古典音
樂,二位也很衝突。這樣子的衝突之下,黃翊很期待他們的衝突能夠產生新
的火花,但是能夠遇到安溥是黃翊沒有預料之中的事情,那是她來看春鬥以
後,彼此才認識,因為《浮動的房間》這個作品,才有了這次的機會。
黃翊對於觀眾的提問極有耐心,娓娓道來,誠懇真摯,可以感受到他的用心
及衝勁。
作曲 焦安溥 http://0rz.tw/2snn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3.129.245
→
12/08 11:06, , 1F
12/08 11:06, 1F
推
12/08 20:41, , 2F
12/08 20:41, 2F
推
12/10 00:00, , 3F
12/10 00:00, 3F
Deserts 近期熱門文章
PTT偶像團體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