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林奕華奇譚錄
林奕華奇譚錄
2007年05月29日18:48 新世紀週刊 特約記者/梅倩
百年話劇傳統更適合被探索,而不是被追隨
從1982年到2007年,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了,這恰好是香港話劇導演林奕華投身戲劇創作
的全部時間。
這25年裏,他早年參與創建的“進念‧二十面體”已成為香港前衛文化重鎮;後來,
他組建話劇團體“非常林奕華 ”,並以每年兩三部戲的高產速度進行創作,題材涉及青
少年文化、教育、娛樂、政治、性別;此外,他還創作電影劇本、填歌詞、寫專欄,主持
大學教育課程,推動新穎舞臺藝術在香港的發展……難怪他的好友、香港作家邁克在《到
處睡的男人》一文中調侃他恨不得“恨不得蠟燭兩頭燒”。
當《包法利夫人們》在北京的3天演出結束後,林奕華接受了《新世紀週刊》的專訪
。在北京後海的一間咖啡館裏,午後的柔和陽光讓他暫時脫離了那種“風馳電掣”的狀態
。他說:“這25年我經歷了很多,學到了很多,也放下了很多。”
什麼樣的社會就有什麼樣的傳媒
這部戲借用電視節目形式,對大眾傳媒進行了含蓄的譏諷。你如何看待媒體、大眾、明星
這三者之間的關係?
60年代的電影明星最怕成為沒有戲拍的“紙上明星”,而現在的明星最希望做“紙上
明星”。這是因為我們已經沒有電影了,有的只是商場、廣告,所以明星不是一個電影產
品,而成了一個電影產品推銷員。其實明星已經死了,以前大家還可以對他們有很多想像
,現在對他們的想像已經完全被打壞了。
前陣子的楊麗娟事件其實也是一出典型的“包法利夫人”式的悲劇。
《包法利夫人們》中很多人追男版林志玲那段,其實非常“楊麗娟”。不同的人對明
星有不同的要求,以為明星能代表他們的願望。我有這樣的想法:別人越是喜歡你,你就
越是背負一個東西——你要對他們的不喜歡你負責。
你覺得媒體在這個事件中有責任嗎?
很多明星都有楊麗娟這樣的fans,但現在她特別出位,是因為時代不一樣了,她很有
新聞價值,也就是說可以賣錢。媒體甚至可以給她錢,把報導做得像連續劇,不然報紙怎
麼賣。
我們的大眾傳媒是否有畸形的部分?
有這樣的社會才會有這樣的傳媒。今天我們的社會之所以那麼熱衷扒明星的皮,吃他
們的肉,我覺得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性壓抑”在作祟。大家都把明星作為欲望投射
的對象。
打開“進念”這個盒子
當初,為什麼會發起成立“進念‧二十面體”?
80年代初,香港沒有多少劇團,更沒有實驗劇團。我那時遇到從美國回來的藝術家榮
念曾,從他身上我學到很多東西。就好像你突然之間遇到一個老師,很希望一直學下去,
所以就糾纏著他說,我們能不能成立一個團體,你來做我們的顧問。“進念”1982年成立
,是明哥(香港歌手、達明一派成員黃耀明)的《石頭記》帶來了第一個“進念”現象。
1987 年以後我就不能再算作“進念”的成員了。1989年以後,我也有參與“進念”活動
,但是並沒有那麼活躍。
你在舞臺劇創作上受到過誰的影響?
其實對我影響最大的不是舞臺劇,而是電影和舞蹈。早年我受翩娜‧包殊(PinaBausch,
德國著名現代舞舞蹈家、編舞大師)影響比較大,包括整個舞臺的觀念、劇場性的觀念。
我很喜歡團隊劇場,就是沒有特定的主角,在他的那段,他就是主角。翩娜‧包殊的舞者
會讓人很喜歡,她會讓他們在不同的地方亮。我現在也是用這樣一個方法,所以我會讓演
員們覺得每個人都有機會,每個人都有他的那個時刻,就看你能不能好好地去佔有它。
看電影是邁克對我的影響。邁克去了美國10年後,我們才認識,他那時已經受了很多
國際文化影響。他曾給香港電影節寫電影介紹,許多人看了電影才抱怨,電影根本沒有他
寫得好看。早年我們劇場有電影放映,邁克來寫電影介紹,看他寫的那麼好玩,所以我也
開始學著寫。如果沒有邁克,我後來可能也不會寫作。現在我都會想如果這個idea,邁克
會怎麼寫。
你認為“進念‧二十面體”對香港文化有什麼影響?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你讓我打開這個盒子的話,我就會……因為香港戲劇25年來發生了很
多事情,我只能說,這2 5年我經歷了很多,學到了很多,也放下了很多。
從前“進念”的戲是非常風格化,甚至是艱澀難懂的,而你也一向被稱作是前鋒導演
,而你近期的劇卻鮮有大眾看不懂的東西,為什麼會有這種轉變?
我現在做的東西是以很小眾的角度去看事情,但是很多事情光是放在小劇場裏演的話
,我覺得沒意義,這個東西必須經過一個“大需求”的放大,讓更多人看到。我現在做戲
劇有一個蠻重要的法則就是——和這個社會對話。
香港文化特色正在消失
你覺得香港回歸十年來,在文化上有什麼變化?
97回歸後,香港的文化越來越單一,沒有戲劇,沒有電影,沒有小說,也沒有明星,除非
你認為梁洛施也是一個大明星。
我認為有三種東西對於一個地方的文化構建最為重要:媒體、教育和宗教。對於香港來說
,最重要的是媒體。香港的媒體可選擇的不多,電視、報紙都很少,雖然有很多週刊,但
其實每本內容都差不多。
什麼造成了香港文化的困境?
我個人覺得,香港現在面臨的最大的困境是斷層問題。90年代大家都急功近利,不願讀書
,只想炒股票,還有移民,這些問題的影響非常深遠,不是97一過就會消失。
接下來就是要看下一個十年,人們有沒有責任感、有沒有辦法、有沒有條件、有沒有那種
意志力,可以把香港前十年的這種狀況扳過扳回來,希望在90年代以後這些人身上。
這十年來,大陸文化和香港文化一直在互相審視,你覺得香港文化受到大陸的哪些影響?
如果大陸有影響到香港的話,那起碼香港應該以大陸為榜樣,現在看起來,這種影響
還不大。大陸文化有很多好的方面,比如對學術的研究、對出版的要求,還有很多我們覺
得好看的刊物,像《三聯生活週刊》、《書城》、《讀書》等很多很多,但香港根本沒有
意思去模仿。香港觀眾會買票看電影,但不會像大陸的影癡、影迷那樣積極地想去瞭解現
在世界電影的發展。
是否覺得香港文化的“香港味”正在變淡?
香港很小,所以它一直強調創意工業的重要,而創意工業說到底,還是要出於一種對
人文的敏感和關懷。但是我們文化這一環那麼弱,人文關懷那麼地薄、那麼地缺乏,香港
創意工業很難再發展。我有一個想法,不久之後,香港就會和大陸其他城市一樣。
傳統更適合被探索
今年是中國話劇百年,而你一直被視為先鋒導演,你如何看待中國傳統話劇?
其實我並沒有受到中國傳統話劇的影響,這不代表我不想去學習,但我覺得現在我們
需要有新的話劇概念,如果我們還是堅持傳統的線性敍事,光為維持傳統而維持的話,沒
有意義。很多人的世界觀是線性的,但是我現在的世界觀是點性的。很早我就有這麼一個
觀念:我會把很多東西凝結在一起,找到一個背景的影響。大家看到的不是一個唯一的主
題,而是一個背景,這也是我做導演的一個方式。我是用電影的方法在拍戲,一般戲劇比
較注意起承轉合,但我的戲有很多意識流的東西,很多時候給觀眾一個留白。我覺得舞臺
就是讓那些不被看見的東西、以不被看見的方法被看見。
在你看來,某些話劇傳統是否已經過時?
其實我並不反對傳統戲劇模式,但我覺得傳統更適合被探索,而不是被追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4.89.101
Anthony_Wong 近期熱門文章
PTT偶像團體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