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中國電影報之娛樂週刊 訪談黃耀明

看板Anthony_Wong (黃耀明)作者 (計畫趕不上變化)時間19年前 (2006/02/17 05:18),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中國電影報之娛樂週刊》 2004.10.21 黃耀明。或是再多人一遍一遍聽著他的歌,結果只會更愛。好似那多年前的青春再度重生 。好似二十一世紀被浮華消耗留下的感動。又好似一個人的一場貪戀從18年前持續至今, 依舊不變。 還記得那個白日坐在與他同姓氏名字司機的計程車上,奔赴“人山人海包圍達明一派”演 唱會現場,整個人像煙火一樣激烈著。坐下來靜靜等著有人在臺上出現,然後他就站了出 來。他的黑衣白領開場前就尋歡異常。他的嘴唇張開便是喝彩。他把一些人的青春一段一 段唱起。他桀驁手勢割碎沉靜。他起了紋的眼角依舊行色煙視。 9月10日之後不久。那一個下午。天晴。約好在咖啡館見面的黃耀明, 見面時路途中的墨 鏡還沒來得及摘下來,我與他的對話便開始。暖黃色燈光透過墨鏡照見他的眼,聊天時他 一直微笑,眼睛便會眯成細線。舞臺上妖冶迷亂的身形,一瞬間成為真實。 我自是認為他是迷離而燦爛的。連說話亦然。 “下落不明”與“明日之歌”。失落與追尋。 近二十年,似一瞬間。黃耀明已不是當年達明一派的那個“明”,不是那個拿著尋求音樂 夥伴的廣告紙尋見劉以達的黃耀明。1986年達明一派以一張同名EP首次現身。1990年,達 明一派《神經》專輯之後,達明各自單飛。2004年,黃耀明單飛後第七張個人專輯《明日 之歌》發表。 二十年一息間,變幻不定。黃耀明當年憑“春光乍泄”一歌橫掃樂壇,浮游至今,聽見《 明日之歌》。新專輯雖名“明日之歌”,但除了一首《翡翠劇場》,幾乎都是對顧嘉輝的 舊曲翻唱。 自是源於一種欣賞與喜愛,如他在《翡翠劇場》中唱著:被顧嘉輝的歌感染了,凡事要投 入發燒。而從黃耀明自身來說,是一場失去與尋找的行徑,也是他今年工作的相關主題。 他說,“2003年推出我的《我的廿一世紀》專輯,其中一首《下落不明》唱的就是失去與 失落,失落的人和事情,有不幸有悲傷,去年我們失去了張國榮、梅豔芳,一年間很多不 順意的事一一發生。而我也有計劃跟劉以達再度合作,這樣子讓我想起一個主題,就是尋 找過往。因為這一切都是跟以前有關,是以前的事情。於是決定整個年度,我要做一些事 情,都是跟過往的事情有關,尋找一些老朋友舊感情,尋找我自己的根源和起點,這就是 我今年工作的主題。 而且大概七年前做過一個專輯《人山人海》,其中亦有翻唱過顧嘉輝的歌,當時已是很喜 歡,他的歌對我有不少影響,所以一直在想有一天要做一張專輯,裏面全都是他的歌。這 就是8月底發表的《明日之歌》專輯。” 如同追尋快要遺忘的舊故事一般,往記憶的暗深處潛遊,試圖找回一點感動。音樂,或者 身邊事。《明日之歌》是一場信仰,是懷舊也是遠望。所以黃耀明唱顧嘉輝的歌,唱傳奇 依舊沒有蒼老,表內心敬意。黃耀明以音樂追尋過往,這個主題工作計畫,同時表現在重 組達明一派、並即將於12月舉行的“達明一派為人民服務”演唱會上。 在邁入達明合作20周年之日,這兩個音樂才子再次reborn,走在一起,於紅館再造波瀾。 演唱會主題來自多年前唱片公司推出過的達明一派合集唱片名,同為“為人民服務”。黃 耀明笑稱“我和劉以達走過這麼多年,不論是在一起合作還是各自發展,我們做音樂實際 上都是在為人民服務。” 黃耀明方式下的顧嘉輝作品 《翡翠劇場》裏還有一句詞:“用無敵旋律開餐,用肥皂長劇送飯。”而事實上,年輕時 的黃耀明卻不是電視迷,而聽到的舊流行曲都是隨處播放的歌,不知不覺中被動地聽了很 多,其中包括顧嘉輝的歌。他說,“我作為一個歌手,90年代的流行樂我很喜歡,顧嘉輝 的歌後來我聽了,也發現是真心喜歡的,他那種歐式旋律,跟我所追求和喜愛的風格很接 近。” 當黃耀明在新專輯《明日之歌》裏唱到“忘了吧忘了吧,明天不再是哀傷。記住了記住了 ,明天是充滿了希望。”我們聽見他是在與舊曲調偷歡,無意外地聽到電子成分。即便是 翻唱的舊歌,黃耀明方式下的顧嘉輝作品被賦予新的時代感,個中亦仍有多年前達明一派 黃金band sound氣派。 對於老歌新唱,必然是要有適應新時代的方法來演繹,明式音樂明式唱腔滲入其中。對此 ,黃耀明認為,新專輯中很多歌他是想保留原作的精神,專輯音樂中大的方向他儘量去保 留,但是仍是要以這個時代的新手法去包裝。“最重要是我們能保留旋律美好的地方,就 足夠了。”他說。 “顧嘉輝給我的意見大部分都是在《翡翠劇場》。我在製作他的其他歌曲過程中,他都沒 有參與,我也想用自己的方式更好地去演繹他的作品。不過,我覺得應該尊重他的意見多 一些,他人在加拿大,我錄音和混音的時候在香港,在最後混音部分他提出了一些意見, 但是我還是純粹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了。《翡翠劇場》歌詞是我跟林夕談出來的,製作 人還是我自己,我比較清楚這首歌最後的效果要怎麼樣。最後顧嘉輝確認這個 final mix 我們才正式推出。有些地方可能也不是他的願意,但是他最後也覺得我做的方法挺好,這 也讓我感到挺高興。” 對於顧嘉輝的喜好,黃耀明不僅僅滿足于一張唱片帶來的滿足感,他說這次只是合作了一 點點,可能五六年之後他還會重新製作顧嘉輝的歌曲。因為他覺得還有很多顧嘉輝的歌他 很喜歡卻還沒有唱。“我會重返顧嘉輝的音樂,然後再過一段時間,可能又會重返達明一 派,也可能哪一年甚至不跟人山人海合作,去做別的事情也說不準。未來的事都是難以預 料,而這也是我的性格,喜歡不斷變化的新鮮的東西。” 這是從來不說“永遠”的黃耀明。對他,“永遠”盡然只是一個飄忽辭彙。不會永遠做著 同樣一件事,不會永遠說在一起或者不在一起。“我很貪心,我想做不同的事情,我從來 不會說永遠,有這個需要嗎?我不會說我們永遠一定要在一起合作,或者我們永遠都不會 再合作。我不相信這個事情,在某一個程度上。” 一直唱歌直到老去 自是很多人迷戀這個嘴線因為唱起歌來而變得圓潤的男人。似一個綿綿弧形,讓人記得唇 舌盡頭那聲節。多數人認為黃耀明是妖嬈迷離的,其實有一點是非遺憾,他的音樂永遠不 能只是一個片語來形容個中喜戀。 唱過《光天化日》,唱過《每日一禁果》,唱過《下世紀再嬉戲》,唱過《下一站天國》 ,唱過《我的二十世紀》,唱過《明日天涯》,……意外纏綿直至這次的《明日之歌》。 都一一與時光貪戀過。 問到整張新專輯中,黃耀明自己最喜歡的歌是哪首,他說, “其實既然是對顧嘉輝作品挑選出來集合成的專輯,自然是我很喜歡的,沒有最喜歡的一 首,很多歌都喜歡。製作過程相對比較難的《一二三上海灘》,是將三首不同的歌放在一 起。雖然這不是顧嘉輝當年的編排手法,但是我想如果顧嘉輝今天做音樂他可能會按照這 個方式去做,這是我們幻想中的顧式音樂。而《明日之歌》,很小的時候已經聽過很多次 ,很喜歡這首歌的旋律。西洋音樂分類中,把一類歌曲叫做Torch songs, 通常都是一些 很傷感的關於人生主題的歌,其表演模式多數都是由一些歷盡滄桑的歌手在歌舞廳一個小 小的舞臺上面表演,譬如我曾經十分喜歡的一個比利時籍的法語歌手就是如此,穿著西裝 ,站在麥克風前,抽很多煙,講很多他聽過的和他生活過的故事。顧嘉輝的歌裏面就有很 濃重的這種感覺,當我唱《明日之歌》的時候,尤其有這種感觸,那種旋律就是很典型的 顧式音樂。 《明日之歌》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就寫好了,這首歌是很重要的,為後來的顧嘉輝的歌定下 了一個基調。他的音樂和Torch songs給我的感覺是很重合的, 但未曾問過他有沒有聽過 torch songs,我一直覺得顧嘉輝聽過很多歐式音樂, 覺得顧嘉輝的音樂可能受到很多上 世紀六十年代歐洲西部牛仔電影配樂的影響,但是我沒有刻意去跟他求證。當我做《奔向 未來》的時候,我就覺得這首歌跟義大利電影配樂大師Ennio Morricone的感覺很像, 做 編曲的時候我們也很受Ennio Morricone的影響。 剛好這首歌也是一部電影《英雄本色》 的配樂, 該片導演本身就受很多義大利人拍的西部、黑幫影片的影響, 而那些義大利電 影的配樂正是由Ennio Morricone做的,好像很多事情冥冥中由一條線鏈結起來。 所以最 後製作這首歌的時候,我們採用了很多口哨,因為這個口哨聲在電影和配樂中是十分重要 的,我在專輯中採用了兩次口哨。” 一張專輯裏有多種時光情結,比如《一二三上海灘》,比如《明日之歌》,比如《奔向未 來日子》,還比如《小時候》。這或是戀舊情意結的黃耀明,但他自己卻否認真是如此, 他說自己並不是一個懷舊的人,只是喜歡各種元素結合在一起,很多東西充斥在一起而成 的新作品。 翻唱只是一種信望,一種追尋。對黃耀明來說,那麼多好的音樂好的歌曲,儘管不是自己 原創,也都希望能有機會去唱一遍。但又不想自己變成一個隻唱老歌的人。“有很多新的 感覺新的題材可以在音樂裏面去表現出來,我們可能會做一張新的專輯再做一張翻唱的專 輯,也可能是新專輯裏面放一些老歌。我還有很多很多的時間,我會一直唱歌下去。尤其 當你真的變成一個老年人歌手的時候,你可能會更加喜歡唱一些老歌。我欣賞的美國鄉村 歌手Johnny Cash于去年過世,過世之前他還在錄製專輯,還在翻唱新生代的電子或者工業 噪音音樂,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希望我也能夠像他那樣,一直唱歌直到老去死去。" 這句話讓人感動。時間殘忍,趁還有餘力緊緊抱緊夢想翅膀。黃耀明會一直一直唱著歌老 去,他還希望能跟身邊的朋友製作一個類似《音樂之聲》舞臺音樂劇,可以在舞臺上表演 很多場。這亦是夢想一個。或許不久他日,又見動人妖嬈身影於舞臺中,習慣地弓下那腰 線,極力揭開嘴唇唱歌的男子,那自是黃耀明。明日後天的黃耀明。 ※ 編輯: viola0225 來自: 218.184.196.67 (02/17 05:37)
文章代碼(AID): #13zEn2zG (Anthony_Wong)
文章代碼(AID): #13zEn2zG (Anthony_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