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達明一派的精神鴉片石頭記

看板Anthony_Wong (黃耀明)作者 (計畫趕不上變化)時間19年前 (2006/02/15 14:0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舊聞... --------------------------------------------------------------------------- 李如一:達明一派的精神鴉片石頭記 2004年12月10日 10:20 南方都市報 李如一 “石頭記”的好處是說不完的。    說的是歌曲“石頭記”,並非《石頭記》專輯。“石頭記”大概是香港流行樂中極少數能 稱之為逸品的。    逸品可不是那麼好當的。達明的經典作多不勝數,但能真正稱作逸品的,大概僅此一首吧    逸品的必要條件是“不群”,跟所屬語境裏的一切都不一樣。“馬路天使”、“禁色”、 “傷勢”,這些作品都屬一流,但仍然聽得出是“香港流行曲”,你當然可以用“本土化 ”的名義為它加冕,可只要聽聽“石頭記”的第一聲豎琴滑音,就明白一流作品和逸品的 區別了(不要跟我說什麼所有作品一樣好,那是用來應付媒體的說法)。你不會意識到這是一首香港流行曲,你甚至會意識不到歌詞是用何種方言寫成。    擺脫了地域的限制,不屬於地理上的任何範疇,遺世獨立,此謂之逸。    整段前奏有許多可圈點之處,最精彩的,是那個用吉他奏出的副歌(“絲絲點點計算"部分)主旋律,四度雙音造成的微妙不協和感。在全曲黃鐘大呂般的和聲中,正是這一點點的不協和感令人反復咀嚼把玩。哪怕在黃耀明肉嗓主導的副歌部分,這個四度雙音仍然清晰可聞,顯然是在混音時有意為之(我甚至懷疑在前奏部分,這個雙音旋律是作為兩條音軌分別錄製的,以便混音時能夠將音高較低的那條突出)。    人云亦云的論者總喜歡說達明一派從英國新浪潮那裏受到這樣或那樣的影響,事實上這些 所謂的“影響”與“靈感來源”不過是樂迷的談資,“喜歡”和“受影響”根本是兩回事 ,整個1980年代,香港鍾情於英國新浪潮音樂的樂手何其多,但達明一派只有一個。    另一方面,如果一首歌能夠很容易地聽出“根源”、“影響”,那終究不可能是一級的藝 術。聽“石頭記”,我在樂史上想不到任何對應/參照物。    曾見過有人用“精神鴉片”形容粵劇,自然,對於癮君子來說,京/昆/粵劇、北印度古 典音樂、張愛玲的小說、《紅樓夢》、Glenn Gould彈的巴赫都屬於這種“藥物級”的藝 術。如果要從香港的流行文化中選取一樣列入這張清單,達明的“石頭記”是不二之選。    如果一定要為“石頭記”找缺點,我只能說:它太短了。 ※ 編輯: viola0225 來自: 218.184.196.67 (02/15 14:08)
文章代碼(AID): #13yiHyg8 (Anthony_Wong)
文章代碼(AID): #13yiHyg8 (Anthony_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