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專題] 瘟疫關上劇場之門 繼續生存的大哉問
※ [本文轉錄自 Drama 看板 #1UYK_gch ]
作者: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看板: Drama
標題: [專題] 瘟疫關上劇場之門 繼續生存的大哉問
時間: Sun Apr 5 11:26:30 2020
瘟疫關上劇場之門 繼續生存的大哉問 表演藝術產業 疫情下如何度難關?
https://udn.com/news/story/7040/4461393?from=udn-relatednews_ch1015
聯合新聞網 / PAR表演藝術雜誌 撰文/魏君穎
十七年前的SARS,重創過台灣的表演藝術產業,但表演團隊挺了過來,而當下正熱燒蔓延
的新冠肺炎,在時空條件變換之下,為表演藝術帶來的是更嚴峻的寒冬,我們又將如何應
對?在演出延期、停演的現實中,雖有文化部與各場館的紓困方案與協助,與除了有與其
他行業面臨的相似困境外,表演藝術產業更有其本質性的脆弱體質,如何活下來,繼續讓
人們可以享有藝術的動人力量,是所有從業者必須面對與思考的嚴肅課題。
瘟疫影響劇場,在歷史上有跡可循,卻也每次都能想辦法度過難關。據考證,一六○三年
,倫敦受到黑死病傳染的威脅,莎士比亞的劇場被迫關閉,無法在倫敦演出,為了生存,
莎翁決定進行全國巡演。近日,網路上更流傳,莎士比亞在被迫隔離期間,寫出他的著名
作品《李爾王》,恰恰說明「危機就是轉機」這件事。
面對危機,劇場人最不缺的就是創意,根據二○○三年表演藝術年鑑的記錄,兩廳院在當
年三至七月間,便取消超過一百九十七場各類活動。而表演團體卻未因此潰散,提出創意
彈性策略來積極開發吸引觀眾,也提出替代方案來展現表演藝術團體的韌性。
無法預見的,是十七年後另一場瘟疫襲來,再度重創各地的表演藝術。
在防疫上,因SARS的慘痛經驗之故,台灣政府在醫療用品的供應、檢疫,均能迅速做出反
應。而疫情下所受到影響的各種產業層面,究竟需要花多久時間和力氣來恢復健康,則尚
未定論。
十七年來,台灣的藝文生態也面臨許多重大改變:政策上,文建會改制文化部,業務更加
龐大。網路發達,我們對文化產品的消費也有了更多面貌。疫情之初,文化部宣布國際書
展延期,而後取消,預示了接下來一連串藝文活動的取消潮。
儘管書展受影響,讀者仍可以網購書籍、購買電子書等方式持續進行文化消費。然而對表
演藝術而言,從古希臘至今,它的形式並未有革命性的改變,即便技術進步,演出的現場
性仍難以取代,以其聚眾、著重臨場感、勞力密集的特性,更容易在疫情下受重創。
表演藝術聯盟秘書長李孟融受訪時表示,若直接宣布國內三月所有演出停演一個月,相關
的損失估算約為兩億,停到四月底則約3.5至4億。數字背後,還代表了整體產業從核心創
作者、演出者、設計、技術、行政人員的生計。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發展一日數變,究竟影響會有多大,持續多久?目前都是無法解
答的問題。而不可預測性,正也是劇場人面對這波危機格外頭疼的原因。
防疫措施紛出 如何找回觀眾進劇場的信心?
在疫情尚未升溫之前,行銷上票房已經不盡理想。開春之後,各場館逐漸提高防疫規格,
請觀眾戴口罩、量額溫、酒精乾洗手,尚處於謹慎防疫的階段。各縣市政府所採取的防疫
規格不同,如高雄市便率先取消市府主辦和五百人以上活動。然而隨著各國檢疫措施提高
,航空運輸減班,國際邀演如台灣國際劇場藝術節(TIFA)開始受到影響。三月初,自歐
洲抵台,與國家交響樂團合作演出的中提琴家布萊特.狄恩(Brett Dean)確診新冠肺炎
的消息傳出,國家音樂廳封館一天消毒,國家交響樂團取消歐洲巡演及後續演出,開啟了
一波節目取消潮。三月中,表演藝術重鎮如百老匯和倫敦西區,也在數日內紛紛宣布停演
。
文化部亦公布活動辦理的六項防疫因應原則及風險評估指標:「能否事先掌握參加者情形
、活動空間通風換氣情形、參加者之間的距離、參加者位置是否固定、活動持續時間、可
否落實手部衛生及配戴口罩」在這波衝擊下,決定繼續演出的實屬少數。如全民大劇團在
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最後一封情書》,就執行「實名制」,請觀眾在票券上留下姓名連
絡方式,以便必要時追蹤接觸史,執行進場量額溫、消毒、提供觀眾退票等辦法。
在座位安排上,若以參加者保持一定距離為原則,採取文化部所建議的「梅花座」作法,
儘管節目繼續演出,卻也造成許多問題。顯而易見的,便是票房短收一半,儘管場館如國
父紀念館可以在團隊實施梅花座時減收一半場租,但製作的其他費用並不會因此隨之減半
,對於劇團來說,損失依舊龐大。對於早早開放售票的演出來說,開演前調度座位,更是
件大工程。
而這些防疫措施,最核心的問題仍是,在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達:「為避免群聚感染,建
議停辦室內一百人以上、室外五百人以上集會活動」的情況下,如何將觀眾進劇場的信心
找回來?
而「梅花座」也引來質疑,究竟對防疫是否有效?如果是考慮民眾近距離接觸可能帶來的
傳染,在大眾交通如台鐵、高鐵均無設置梅花座的狀況下,劇場這麼做的考量為何?實務
上,劇場座位仿照學生餐廳,設置透明隔板亦不可行,亦會對音響空間及觀賞效果造成影
響。
或許從售票系統端著手,訂下售票規則,啟售時便採間隔座位配置,也是避免現場調整座
位、也減輕行政負擔的方式。即便如此,當情侶夫妻家人同行,如何決定誰該坐哪?全民
大劇團的團長謝念祖也觀察,實施梅花座之下,觀眾在演出前抵達現場才發現必須更換座
位,在忙亂下,往往需要更長的時間調整情緒看演出,整個劇場氛圍也大不相同。同時,
在疫情不確定會延續多久的情況下,下半年的節目該依照規定,以梅花座或間隔座的座位
圖啟售嗎?若屆時疫情減緩,多餘的位置是否能夠釋出販售,又是另一個問題。
節目取消或延期 從個人到團隊的產業重擊
表演藝術在當下的精采之前,往往經歷了數月甚至數年的籌備和策劃。從創意發想到製作
行政,「超前部署」是業界常規。許多場地跟劇團的巡演檔期,往往是一年半甚至兩年前
就已預定。在取消潮下,節目延期要延多久?原本的場地何時會有空檔?是否會擠壓到之
後的檔期?如何讓之後演出繼續進行,種種思量如連鎖效應,牽一髮而動全身。
節目是否能順利演出,最直接的影響便是劇團收入。以創團以來便朝產業化方向發展的全
民大劇團為例,團長謝念祖試著用商業機制讓劇場從手工業轉為產業。在沒有受政府補助
的情況下,經營者也必須錙銖必較,精打細算每分錢是否用在刀口上。在節目取消潮中,
即使票房吃力全民大劇團仍舊盡可能如期演出。謝念祖直言,有的演出者上半年只剩這個
案子,只好想辦法演。
自由工作者亦是這波海嘯中的重災戶,表演藝術聯盟的李孟融說明,從核心的創意來源如
編劇、作曲,燈光舞台音響設計,到執行端的行銷及製作,還有演出的技術跟前台人員,
都看得到自由工作者的身影。而根據人力飛行劇團行政顧問兼製作人張寶慧從演出時訂的
便當數估算,以在城市舞台、國家劇院演出的規模來說,一場演出約有五十至六十位自由
工作者,以非典型勞動的方式參與。
在這個產業鏈中,舞台下的支持演出進行的,還包括平台行銷、設備商、供應商、場地等
,李孟融指出,承租空間營運的小型展演空間,也是受災嚴重,演出取消不說,連平常排
練的租金收入也沒有了。這時候依舊必須付出租金人事等成本,負擔極大。以音樂家來說
,受影響的還不只是演出,還包括平常的授課,如學校的課程、社團、教學系統甚至婚喪
喜慶等。在此危機中,過去隱而未顯的勞動條件、法規等問題陸續浮現。
從創作核心到周遭支援體系,整體產業的衝擊有多大?李孟融提醒疫情對表演藝術生態及
產值影響的評估,不是只有錢跟量,而是它會呈現一個多不穩定的狀況,同時也對比整體
市場所產生的震盪。根據估算,一塊錢的藝文消費,會帶動二點一元的周邊消費。而當整
體市場受到影響,是否能反推藝文產業的衝擊幅度,恐怕還需要更長期的資料累積跟研究
。
十七年前的SARS,重創過台灣的表演藝術產業,但表演團隊挺了過來,而當下正熱燒蔓延
的武漢肺炎,在時空條件變換之下,為表演藝術帶來的是更嚴峻的寒冬,我們又將如何應
對?在演出延期、停演的現實中,雖有文化部與各場館的紓困方案與協助,與除了有與其
他行業面臨的相似困境外,表演藝術產業更有其本質性的脆弱體質,如何活下來,繼續讓
人們可以享有藝術的動人力量,是所有從業者必須面對與思考的嚴肅課題。
網路直播取代現場 數位之路可行嗎?
隨著時代技術演進,網路直播演出的替代方案,很快地就被國外演出所採用。如原本就長
期經營數位音樂廳的柏林愛樂,和紐約的大都會歌劇院,皆釋出免費收看的節目。對民眾
來說,即使隔離在家,精神還可無限遨遊。
在疫情產生的宅經濟下,若能在訂閱平台上播放,讓觀眾付費收看,既讓藝術家的創作心
血有了呈現機會,也提供另一種收入來源,看似不失為災情下可能的替代方案。謝念祖也
認為,直播在台灣的狀況下很難執行,其一是直播演出需要一個攝影班,器材費用高昂,
對觀眾的收費難以打平支出。其二是若創作的起心動念就不是為了轉播,而是在劇場,動
機相當不同,螢幕也造成了舞台與觀眾間的第四面牆。同時,原本不是訓練對著鏡頭說話
的劇場演員,不是設計來直播的腳本,臨時要更換演出方式,確有困難。況且,若都是看
著電視,觀眾為何不去看韓劇?張寶慧也說,劇場表演在形式上比較緩慢,不像電視電影
上比較快速的效果。
李孟融提出網路直播的功能之一,是避免讓現在無法進劇場的觀眾,未來再也不進劇場。
同時,也看劇團的對網路媒介的定位是什麼?如果演出的目的是推廣或擴散,那直播可行
,但螢幕取代劇場這件事情不會存在。儘管線上資源在這波疫情中紛紛湧現,也不能忽略
觀眾從「線上」走到「現場」的距離很遠。而在數位化的嘗試中,表演藝術聯盟會採取陪
伴策略,整合工具跟平台,相關法令跟問答,法律問題等。
振興方案和未來因應 如何增加產業「抵抗力」?
文化部喊出「防疫為重,紓困並行,振興在後」的原則,現下看來,防疫尚未完成,國民
仍須努力。很快地在三月中下旬,文化部便已召開說明會,並開始受理紓困補助的申請,
在說明會上,文化部藝術發展司張書豹司長說明,紓困補助並非競爭型補助,不比企劃優
秀與否,盡量提供。期待在超高效率之下,紓困補助能成為表演藝術界的及時雨。
為了減少藝文工作者在填表時的困難,張寶慧呼籲劇場相關的各中介組織,可開放辦公室
時段、提供公版文件、相關諮詢及填表協助,會比各自面對表格來得有效率。同時,也可
協助劇團及個人工作者,視個人適用狀況選擇最有利的申請方式,藉此也了解各劇團所面
對的困難,和解決方式,是了解劇場生態的好方式。
而在振興層面,仿照實施過的「夜市券」而提出的「振興券」,是否能夠幫助疑問產業?
李孟融認為,藝文消費已有既定的通路如售票系統等行銷方式,印券成本很高,有點難想
像真能對藝文有所幫助。
就張寶慧的觀察,表演藝術票券票價較高,也許對於本來就喜歡劇場的觀眾可以少付錢,
不見得能因此開發新的觀眾。比較有可能開發新觀眾的,倒是在兒童藝術節等票價較低的
親子節目。但整體藝文產業的振興,仍需要等到大眾心理上準備好了,不再需要為了疫情
擔憂,才會有看戲的心情。
劇場也向來有「先百業而衰,後百業而興」的特性,在可預見的未來,全球將再度面臨經
濟衰退,藝文產業得花多久的時間復甦,也尚難推論。表演藝術界面對突如其來的巨變,
考驗的是整體產業的體質,也許此時尚未有時間沉澱思考,但不可不記取教訓的是:未來
的面對同樣的突發事件,有沒有能力去因應,增加「抵抗力」?
值此之時,風險管理便更加重要。例如面對每年夏天的颱風季,劇場界亦曾討論過「節目
中斷險」是否能給予更多保障。全民大劇團和人力飛行劇團都曾經評估過,但最終沒有投
保。除了財務上的評估之外,劇場的運作方式和思維跟保險業者的想像也有很大差異,必
須仔細對焦才能理解保險是否適用。
而政府在提供急難補助及紓困方案外,或許還可思考:比照農委會推動的農作物保險,以
政策方式鼓勵藝文團體投保相關保險,若以勞保為勞方和資方分攤的概念看來,團隊跟政
府各自負擔部分風險,團隊固定提撥保費等,提供團體未來在急難時可以申請理賠的管道
。
參考國際案例 激盪不同做法
同樣面對劇場關閉的取消潮,以英國為例,一些具有受捐助資格的團體,面對大量需要處
理退票的訂單,也請觀眾考慮將票款轉為捐款,協助劇場度過難關。亦有團體如英格蘭國
家芭蕾,則提供觀眾將票款轉為儲值券,日後再用來訂購別的節目。除此之外,國外案例
亦有轉為會員年費、轉為線上收看節目的付費點數等做法,儘量減少因退票產生的損失。
災變來襲,對個別團體來說,考驗的是運作核心的行政能力,能否立即反應各種狀態;對
個別國家來說,則足以顯現各國藝術與文化政策生態、法令規定的不同做法。從香港、台
灣、新加坡到英國,各國從中央到地方紛紛提出不同的紓困和補助方案。國際性組織如國
際藝術協會與文化機構網絡(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rts Councils and
Culture Agencies,IFACCA)或是歐盟的 On the Move,皆不斷地協助彙整藝術家在這段
期間所需要的資訊和資源,研究者、自由工作者、工會組織等,藉此得以跨越國界整合起
來,互通訊息,而拜遠端通訊工具之便,已有研究組織發起線上國際研討會,為未來檢視
相關政策做準備。
集眾人之力成就的藝術 集眾人之力挺過難關
「我們都生活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不得不待在家的日子裡,劇場、歌劇院、
音樂家紛紛用不同的方式,提供各式各樣的解憂之道。如果要問文化有什麼了不起,為什
麼值得用這麼多預算紓困,或許重點不在產值,也不在它所帶動的經濟活動,而是藝術提
醒人們,天空中仍有星星存在。劇場是集眾人之力成就的藝術,而集眾人之力,最後也能
挺過難關。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8.114.7.3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rama/M.1586057194.A.9AB.html
推
04/05 17:53,
4年前
, 1F
04/05 17:53, 1F
推
04/06 01:15,
4年前
, 2F
04/06 01:15, 2F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hypochon (218.164.170.235 臺灣), 04/06/2020 23:38:11
Alluvial 近期熱門文章
PTT偶像團體區 即時熱門文章
24
49